小儿脑瘫的上田法.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48389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脑瘫的上田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儿脑瘫的上田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脑瘫的上田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脑瘫的上田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儿脑瘫的上田法上田法是由日本的一位小儿外科医生上田正于1988年创立的一种治疗小儿脑瘫的手法。后传入我国。 该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的疗法,对重度脑性瘫痪缓解痉挛,效果特别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上田正对“中枢是末梢的奴隶”的观点赞同,认为可能是末梢(手足)的过分紧张造成了异常姿势,认为解除四肢、躯干的过紧张,异常姿势便会消失。治疗手技:上田法由5种基本手技和4种辅助手技组成。作为脑瘫治疗用的手技,目前我们也逐步用于成人的痉挛型瘫痪。一、颈部法 患儿仰卧位,治疗师站于头部后方,以右侧颈部法为例,术者右手抬举患儿右肩甲离床约30度,左手轻旋患儿左侧头面,使头面向右作最大回旋,越过肩峰数厘

2、米为好。保持三分钟(因人而异,适度保持)。左侧再进行一次。效果:增加颈部活动范围,降低颈部、躯干肌痉挛。矫正非对称性姿势。改善呼吸功能等。二、肩-骨盆法 右侧为例。患儿仰卧,术者两人,每方向保持3MIN。术者一立于患儿头侧,一于右侧。术者右手托患儿右肩背部向左侧扭转躯干,左手固定左肩。另一术者左手托起患儿左侧骨盆逆时针回旋,右手固定患儿左腿。患儿左下肢屈曲位,髋关节90度,右下肢伸展位。回旋度随治疗进度增加,不可一步到位。效果:降低躯干的过紧张肌肉张力;矫正躯干、骨盆的非对称性姿;促进腹部、胸部肌肉活动,改善呼吸功能;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增加四肢的自发运动;促进平衡功能,保持平衡能力等。三、肩

3、胛带法 患儿俯卧位,术者用右手包绕患儿左手,使患手拇指内收,屈指握拳,肘屈曲5070度置于腰部。术者右手托住患肘稍离腰背部屈曲内收,使肩关节充分内旋,肩胛骨浮出体表。不宜快速内旋肩关节,要在三分钟缓慢达到最大内旋位。术者用力要稳,不可晃动。效果:肩胛和上肢肌肉紧张降低;肩胛和上肢关节活动 范围扩大;上肢 运动功能提高;下肢 肌肉紧张降低 。四、上肢法 上肢法由三部分组成:屈曲相保持3MIN ;屈曲相和伸展相交替1520回;伸展相保持3MIN。患儿仰卧位。两侧可同时治疗。 屈曲相 患肩关节中间位,肘关节最大屈曲位,术者左侧手握患儿的拳,拇指呈直角贴于患手,食指环过手背不使患手伸开,保持腕关节最大

4、位的掌屈。另一手托住肘部,保持前臂最大限度的内收位。 伸展相 患肩关节外展、外旋、伸展位,术者一手固定肘部保持伸展,一手固定手部保持腕关节背屈、五指伸展,前臂旋后。术者通过变换手法,使屈曲相和伸展相交替。效果:上肢 整体肌张力降低;肘关节的伸肌和屈肌的紧张降低;上肢关节可动域扩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上肢的异常姿势,变形被矫正。 五、下肢法 也由三部分组成。下肢法要求左右对称的肢位同时进行。需要双下肢同时治疗可用下肢第2法。患儿仰卧位。伸展相 患儿轻度屈髋屈膝,术者右手拇指和食指托住患儿足跟内外踝处,左手置于足背,双手抬起下肢,使足跖屈。保持3MIN。屈曲相 髋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位,一手托住足跟

5、,一手握住足前部,使足关节内翻、背屈位,拇趾伸展位。变换手法,屈曲相和伸展相交替1520回。效果:降低下肢肌群的张力;下肢关节的可动域治疗后立即扩大;下肢功能急剧提高;矫正下肢异常姿位、变形。六、辅助手技 包括颈部第一法、骨盆带法、下肢第二法、上、下对角线法。1、颈部法 患儿仰卧位 。治疗师以右手拇指食指按托患儿下颌,将颌向上方抬起逐渐使颈椎过伸展,左手固定后颈部。效果:减轻颈的过伸展,颈容易向前屈曲;身体后弯和角弓反张减轻;颈容易左右回旋;肩关节容易屈曲、内收;促进腹肌活动、改善呼吸功能;口腔周围肌肉过紧张降低,提高口腔功能。2、骨盆带法 患儿仰卧位。髋关节屈曲90度,膝关节最大屈曲,治疗师

6、两手紧握患儿股骨内外髁处,慢慢用力按顺时针回旋大腿,达到髋关节最大的内旋位。效果: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降低;施行后即可增加髋关节的可动域。3、下肢法 三部分组成。A 保持右下肢下肢法伸展相,左下肢屈曲相肢位3MIN;B 右下肢屈曲相,左下肢伸展相3MIN;C 一侧单腿伸展相时另外一侧呈屈曲相,交替020次。4、上、下肢对角线法 尤其适用于痉挛型较重,可上下肢同时治疗的地方,优点可减少治疗时间,减轻患儿因治疗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恐惧感和不合做。三部分组成。两名治疗师参与治疗。A 右上肢屈曲相、左下肢伸展相保持3MIN;B 接着右上肢和左下肢屈曲伸展动作交替020次;C 再将A肢位保持3MIN。做左上

7、肢和右下肢。要求治疗师动作要有节拍,两治疗师可以喊数来进行。 应用上田法时,可配合痉挛肌肉的电刺激,二十分钟左右。我们一般采用直流电机的直流点送挡,两侧同时进行。治疗后患儿要坚持斜板站立。上田法也用于手足徐动型和肌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总的来说,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如痉挛型明显。上田正法对于抑制原始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确实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运动促通方面我们科里采用的是Bobath手技!Bobath法里主动运动比较多,所以效果也比较好(对于促进正常姿势,正常运动发育),患儿也易于接受!缺点就是时间太久,要求小孩的配合度高!Bobath法的治疗原则一是抑制异常姿势,二是促进正常运动,治疗

8、中关键点的控制很重要。是一种在国内开展较早,也较为成熟治疗方法。Motor Learning(运动学习)也是非常好的脑瘫治疗方法,它更强调运动的力学分析,强调训练应遵循运动的学习过程,在训练技巧上注重诱导主动的功能性动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hepherd教授是其代表之一,她和Carr教授创立的“中风病人运动再学习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for Stroke Patients)是该方法在中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很多技巧也适用于脑瘫的治疗,而且效果很好。脑瘫的康复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手段至始至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不正常用力,也就是用反劲。即该用劲的地方用不上劲,不

9、该用劲的地方乱用劲。这是由于中枢神经传导失控,神经传出或传入与肢体肌肉的运动不协调,才产生不正常用力。二是,异常姿势,不正常用力越严重,异常姿势越明显病情就越重。不正常用力和姿势异常成正比。这两个问题能够缓解,临床上就出现疗效,这两个问题能够解除,脑瘫就能康复。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恢复四个力。即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60)主要是平衡能力差;手足徐动型脑瘫和混合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20)主要是控制能力较差;共济失调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的10)主要是协调能力差。康复训练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是以小儿生理学、神经精神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采用运动疗

10、法和肢体功能训练来实现的手法治疗,它是在传统导引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脑瘫的治疗必须是全方位的整体考虑,按小儿运动功能发育程序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通过治疗医师双手在患儿身上作适当的手法来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这种训练是按照小儿发育程序来进行的,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蹲起、上下台阶八大功能进行手法治疗,须按照由粗大到精细,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原则来进行。在纠正脑瘫患儿所存在的异常姿势方面,要通过手法使运动疗法与手法矫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应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除按康复常规评估外,还应按照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程序进行评估。这样既有对初期反射和自动反应

11、的评估,又有以运动发育标志来划分阶段性评估。剪刀步、足下垂,是小儿脑瘫常见的两个临床体征。造成这两个体征的原因是:一、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二,不正常用力引起;三,由挛缩引起。患儿在用力或运动时出现剪刀步、足下垂是由不正常用力所致,在训练中用手法一般能矫治。患儿在放松或运动状态下出现剪刀步、足下垂,而被动运动时这种症状就会消失,这是原始反射没有消失引起。在放松情况下仍有明显的剪刀步、足下垂,被动活动也不能缓解者,是由肌肉挛缩引起,可采取促通经络按摩法来矫正,一般需13周。一个坐位平衡很好,会爬、会翻身的患儿,如能配合医生的治疗,60的患儿3个月就能独立行走。但多数患儿开步容易,走好难,需要长时间重复练习,运用摇运法每天按摩各关节20分钟。姿势纠正越好,脑瘫患儿生存的质量就越高,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此外,单纯的运动功能恢复还远远不够,必须肢体康复与智力、语言康复同步进行,才能使患儿真正地康复,为家庭与社会减轻负担。 功能训练(PT)主要采取英国Bobath疗法、德国的Vojta疗法、日本的上田法及引导式教育等方法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对运动落后及运动异常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