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49441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 余石磊 摘要: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是高就业率、低满意度,就业的量高而质不高。高就业率掩盖了结构性 矛盾,存在着性别结构矛盾,学历结构矛盾,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区域结构矛盾,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结 构性观念矛盾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倒挂,就业流动率增大,滋生了新的“读 书无用论”,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从就业政策的层面来探讨就业的质与量的问题,合理配置人力资 源、规范就业市场、改进教育模式、保障薪酬底线、建立质量跟踪管理,提高就业的满意度,缓解结构性 矛盾。 关键词:就业率满意度结构性矛盾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

2、势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是高就业率、低满意度;就业形势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危机。为提高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防止新“读书无用论”的滋生和新“脑体倒挂”现象的出现,就必须从就业政策的 层面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着力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最低薪酬制度,改进教育模式和体制,合理配 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等,防止“人力资源的高消费”,抑制就业矛盾的激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专科升为本科的毕业生。而传统意义的总体就业率,即俗称的 就业率,则指每年的12 月底,把当年的“已就业人数”除以“参加就业人数”计算得出。两次就业率的 统计方法一致,只是截取的时间段不一。一般谈就业率的时

3、候, 我们通常指的是初次就业率。由于各所院 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层次、地域流向、专业特 点等。初次就业率只考察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不是就业质量。如果从初次就业率来看,广东省高校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过去5 年一直超 90。如下表: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 时间毕业人数 、对就业指导满意度低。广东大学毕业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调查毕业生对就 业中心的满意度呈现普遍较低的水平。表示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不到总数的15% ,而选择“一般”的占总 人数的 30% ;有 30% 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情况,30% 的毕业生表明就

4、业中心没有提供所涉及 的服务,也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服务;普遍对就业中心的服务及就业中心老师的水平表示了不满意的倾向。 【3】 。说明就业中心的服务工程和方式尚待进一步提升;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程比较单一,大部分 还停留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 面展开,因此许多学生对就业中心及提供的服务不了解或者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 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使就业 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网络应聘和网上求职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工具,但网络资源 的开发和利

5、用还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而开通就业网刻不容缓。 (2 、就业满意度低。中华英才网对2006 年广东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收到了2300 多 份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其中12的大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这 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先就职,再就业”的被动现 象。图表如下: 为什么毕业生对就业状况不满意的比例这么高?为此,中华英才网还做了工作匹配程度和薪资两个 方面的调查。在工作匹配程度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充其量也不过2 万多个职位,而2006 年广 州生源毕业生就

6、达了1.6 万人。广州是全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之一,200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无 疑将会是相当大的。各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明显感觉到了明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暨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谢恬对记者说,今年已经出现了人才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持续 的高就业率掩盖了这种真实状况,给毕业生和家长制造了认识上的误区。广东省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 50 个山区县,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可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解决基层和贫困地区人才短缺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工 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对就业率

7、的反思。2005 年,一位供职于高校的教师说,所在的院系的学生就业率反映到纸面上是 94,当院领导自鸣得意地念出这个数字时,下面的老师们顿时哄堂大笑。据事后反思,这笑声无非表达 了两种意思 : 一是“鬼才相信呢”;一是“有关部门竟然信以为真”。这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它让“已就 业”的毕业生无满意度可言,甚至还易滋生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愤恨。我国尚未有成熟的中介评估机构, 本应由第三者来客观统计的“就业率”,是由学校自己来完成的,当“就业率”数字成为牵动上下的神经 之时,其真实性、准确性难免遭遇质疑。有专家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就业率的方式来考核一个高校的教 育质量,并把它同招生挂钩,是为了让高校更加

8、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但一些高校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有的甚至在就业率的统计上玩“猫腻”,给 高校、社会、学生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提倡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失业率”似乎成了一种不 和谐之声,社会无法认同一定的失业率其实是对社会真实理性的反映。于是在“层层落实”之中,“就业 率”容易异化成为数据而数据,为统计而统计,急功近利。 相当抢 手,而一些“冷门”专业则就业相对较难,以广州2006 年已结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计算机、英语、财 会等 12 个专业毕业生占需求的63% ,而建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就业相当困难。如中山大 学计

9、算机、电子专业的研究生供需比达到1:50 以上;而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相差甚远, 个别专业毕业生供需比甚至不到1:1。从地域来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经济 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十二个山区市就很少,这就使毕业生流向过于集中,如中山大学约7 7的毕业研究生和72的本科生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就业;暨南大学55的毕业生在广州就业,13.5 在 深圳就业。对此,省就业指导中心呼吁,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课程设 置;用人单位应扭转“人才高消费”局面,根据具体岗位的实际要求录用毕业生,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 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以吸引人

10、才。 3、学历结构矛盾。用人单位有明显的高学历低使用的倾向。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 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1.26 ,本科生约为1:1.1 ,专科高职生约为1:0.4 。据 200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差异性显著,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分别为90.4%和 80.5%,本 科生为 77.9%,而专科生仅为34.7%。 9 据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创介绍,学历层次的结构分 布极不均匀。在2005 年我省高校近20 万的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的仅6000 多人,总体上属供不应 求;本科生有4 万多人,总体上供需平衡;而专

11、科生达到7 万多人,供过于求的现状较为严重。另外,学 校的名气、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也使不同学校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差别相当大。 4、地域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失业,指的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流动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 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 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 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一方面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人才来推 动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又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 矛

12、盾。多年以来,广东省大部分毕业生大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尤其是集中在广州、深 圳、佛山、珠海等几个城市。其实,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区、个别领域( 比如广州的教师、医疗等岗位已 经出现了人才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持续的高就业率掩盖了这种真实状况,给毕业生和家长制造了 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一方面是有许多岗位没人干,另一方面是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仅2004 年广 州、深圳两地的就业毕业生就占48.79 ,在广东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41.2 。仅有 6% 的 毕业生选择了选择农村及小城镇。由于改革开放,出现择业地点上典型的“沿海线”,许多大学生闯深 圳,下海南,打工者有

13、之,摆地摊者亦有之,盲目行动使不少人吃尽了苦头。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 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 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 5、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观念性结构矛盾。一是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与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 观念相冲突。目前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牵动着政府、高校、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神经, 更何况外地生“争抢”有限岗位,使广东高校毕业生纷纷取向“先就业后择业”。凡是在粤落实单位的外 省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广东省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根据“不限生源、不限专业、不限时间”的原则

14、为 其办理进粤手续,解决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问题,为外省大学生打开方便之门。仅仅2004 年外 省流入广东的优秀毕业生的增幅占24.33 。在本省内各行各业,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光不仅放在广东 高校毕业生,而且盯着省外重点院校或其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一些市区的人事局及下属单位,感到广 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余地更大,要求更 高。一些知名大企业针对广东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高要求”的现象,情愿到全国各地招聘应届生也不愿招 聘广东本地毕业生。因此,广东省内毕业生只能无可奈何地先就业,因而就业的流失率也相当高。据广东 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15、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的调查调查报告表明:80.9 的学生表示会 先就业再择业。通过与2005 年的调查结果相对比,发现2006 年有消极心态的人的比例比2005 年高。 【 10】 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 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抱有“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 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旦对原单位不满意会比较倾向于“跳槽”寻求更好的单位,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往往 最终变成“为他人做嫁衣”。用人单位的观念也有问题,缺乏正确、合理使用人才观。很多用人单位观 念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地看待大学生。据新

16、闻媒体报道,一厢情愿地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要么就 是盲目要求 35 岁以下的大学生有高学历、高学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 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 学生。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自身毛病不少,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 还存在种种缺陷,用人单位不愿意要。有的单位拒绝接收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扩招生、女生和应届毕 业生。二是高期望与低薪酬的矛盾。对广东大学生的调查发现,3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工资应在2000-3 000 元之间, 23.1%的人认为应在3000 元以上。

17、2002 年对上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初 次就业的工资价格区间为月薪1500-2000 元,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区间在2000-4000 元之间。对北京地 区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00 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是2018 元,而实际月薪为1467 元,高估了41.2%;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2001 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是2159 元,实际起薪为1568 元,高估了37.2%。 8 另外,有关调查还表 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 业就业。显然,他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有

18、较大的差距。广 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向媒体表示,这种“结构性的失业”,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企业具体要求存 在错位而导致的。他指出,不少高校毕业生还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如果不去主动地调整、降低 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那么是非常不利于自身就业的,将导致这种“有岗位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 象。 三、对就业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想要毕业生,但相关手续办理 需花较长时间或者办不下来,造成就业渠道不畅顺。如果省、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一个毕业生“就 业协调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尽量排除就业手续上的障碍,更好地迎接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国务 院一些文件政策有些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未能完善“三

19、支”激励机制,完全市场化的职场对引导毕 业生到山区、贫困地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未能纳入政府新增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对毕业 生自主创业,免税收3 年,贷款贴息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4、暂缓就业政策的负面影响。暂缓就业政策是国家为了缓和当年就业压力的一项应急措施。实质 上这也容易带来一种积累效应,毕业生积累成堆反而带来负面影响。从这几年情况来看,暂缓就业并不是 最好的选择。其一,往年有部分毕业生暂缓期限到时与之联络不上,结果按规定把户口档案寄回生源所在 地,反映意见较大;其二,未在当年就业,即使后来继续找单位,但令人容易产生是“箩底橙”、挑剩的 “货”的感觉,不利于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

20、的单位,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单位,反而成了就业“弱势”群 体。暂缓就业政策,让不欲被“放逐”基层的毕业生,得以在发达地区继续寻梦。但是,寻寻觅觅中仍未 就业的毕业生,逐渐被用人单位视为“箩底橙”。 5、身份划分困扰着就业定位。广东目前需要高技能人才,由于“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别, 致使很多毕业生宁愿去管理层低薪当“干部”不愿意高薪当“工人”。要真正落实由“身份管理”转变为 “岗位管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涉及到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等。中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相继进行精简、分流,一方面裁减的工作人员要和大中 专毕业生一

21、同进入市场竞争就业;另一方面,许多事业单位目前也人满为患,接纳大中专毕业生的容量相 当有限,致使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减少。还有,公务员的招聘已逐步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往届 生倾斜。 二)对就业政策的建议 1、改进高校教育模式和体制。一是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必须与地区经济社会 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紧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对人才 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所以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 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

22、业和规模,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隔年招生,对市场需求的专业要适 当地增加招生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 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案方式和教案 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 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要打破高校教师“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 的旧格局,全面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特别是有些老校非教案人员的比例达到50% 以上。由于没有实 行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问

23、题的教师聘任制,教师职业仍然是“铁饭碗、 铁工资、铁交椅”,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2、政府规定各层次毕业生最低薪金。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最低薪 酬制度。调查显示, 46% 的应届毕业生以专科“ 1000 元月薪为求职底线”,本科生以1500 元为求职底 薪,研究生以2000 元为求职底薪。大学生求职高峰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即将投入人才 市场寻求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企业给出的底薪越来越少,门槛却越来越高,600 元可 以雇一个大学生,1500 元可以雇一个研究生,怪不得有人感叹现在的大学生“

24、贱比大白菜”,贬值速度 直追 1992 年的卢布。 2006 年年初在广州举办的一场面向研究生的大型招聘会上,一家医学中心开出试用 期每月 1500 元的工资,一些医学硕士生大跌眼镜,声言“难道我们还不如清洁工!” 3、政府要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除了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外,还应当设立若干“大学 生创业就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 导、工程开发、小额贷款、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大学生创业在申请、登 记、审批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尽量帮助他们创业成功。 4、政策法规的建设。广东大学生就业

25、政策将完善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 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在全国率先取消“山区市师范生60须回生源地就业”的规定。这意味 着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将完全市场化。但是,贫困落后地区需要政策的倾斜扶持,尤其是50 个山区县, 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据了 解,不少未就业毕业生,宁做社会边缘人,也不愿走向基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江涛认为,其原因 在于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优惠力度不够,基层无法成为未就业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事业归宿。以“大学 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仅有0.3 的毕业生真正愿意献身西部。某重点高校领导的

26、一句话令人深 思:“换了你,你会把自己的孩子放逐基层吗?”可见,积极实施山区、贫困地区“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报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报务山区计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西部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深化科教文卫、公共管 理、高端服务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开放准入,加快发展;为长期有效解决高校毕业就业问题奠定基 础,要建立各当地政府目标考核制,确保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做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韶关、河源、梅州、汕尾、揭阳、云浮等,相继制订了优惠政策和措施,如毕业生 到山区就业,实利省财政转移工

27、资支付,享受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等;师范类毕业生可以跨系统就业、定 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可享受奖学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难点是大专生和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应尽快建 立健全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毕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业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通过完善政策,满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 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5、“三个适度挂钩”机制应关注满意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事业发展规模适度挂钩,对就 业率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 对毕业生就业率偏

28、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核定高校事业中长期发展 规划的重要参数加以考虑。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专业设置适度挂钩。把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 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数量;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控制新设的专 业;对连续三年本专科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 新专业的同时,撤消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结构调整。然则,“高校应该以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作为 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政府要牵头统管起来,建构职场的平台,对高校与用人单位进行宏观调控,建立质 量跟踪管理体系,并把满意度纳入整个社会就业考核体系。

29、6、构建校企平台。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 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 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 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 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共建就业平台,才是解决大学生就 业的根本之所在。 7、制定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既然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那么建立科学的就业评 估体系就应提上日程, 真实反映

30、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由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 量三部分组成。其中, 就业率包含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就业总人数、行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和学校就 业率等方面数据和指标。就业缺口分为空缺职位数、实际就业数、行业就业缺口和企业性质就业缺口等。 就业质量包括薪酬水平、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 【1】【 5】杨东平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蓝皮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316 【2】广东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N】,南方日 报, 2006.9.29 【3】【 4】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地址: http:/n 【6】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2005 年大 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N】,南方都市报 2005.3.2 【7】【 8】【 9】林伟英 . 广东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J】,专家建议,2005.12 【10】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2006 年大 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N】.南方日报 .2006.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