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51352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 3 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 1 课时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 重点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 是 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 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 是多少? 1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 2如果设 A,

2、B两地相距 x km,那么客车从A地到 B地的行驶时间为_,货车从 A 地到 B地的行驶时间为_ 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 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 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问题 1:在参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 人,比跳水运 动员的 2 倍少 1 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解析:此题可能有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得出,如(19 1)2. 当然上述学生比 较少, 因为这个算式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样

3、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用在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 他们也会设出x,建立方程 解:设跳水运动员有x 人,则依据题意,得 2x1 19. 注意:此处为了不分散主题,暂不分析这个方程得来的思路 问题 2:王玲今年12 岁,王玲的爸爸今年36 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 的 2 倍? 解析: 一般情况下, 我们是问什么设什么,我们这儿设过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 的 2 倍这样用这儿的两倍关系建立等式,即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x 年后王玲的年龄 2. 解:设过 x 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 倍,则依题意,得 36x 2(12 x) 此处可引导学生将父女两人x 年后的年龄表示出来,以加强互动

4、探究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 (1) 有几个未知数? (2) 未知数的次数是几?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并且未 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 也可叫做方 程的根 探究点二:等式的基本性质 为了能对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必须有依据,什么是依据呢?这就是等式的性质( 方程 是一个等式 ) 等式的性质: (1)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 或减去 )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 ab,

5、那么 acbc,ac bc. (2)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 或除以 ) 同一个数 ( 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 ab,那么 ac bc, a c b c(c 0) (3)( 对称性 ) 如果 ab,那么 ba. (4)( 传递性 ) 如果 ab,b c,那么 ac.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 例 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3y 2 B13(1 2x) 2(5 3x) Cx1 1 x D. y 322y 7 解析:A. 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B. 化简后含有未知数的项可以消 去,不是方程,错误;C. 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一元一

6、次方程,错误;D. 符合一元一次方程 的定义,正确 方法总结: 判断一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 未知数的次 数是 1; (3) 是整式方程 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次数的值 例 2 方程 (m1)x |m| 10 是关于 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 Am 1Bm 1 Cm 1 Dm 1 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未知数的次数为1 且系数不等于 0,所以 |m| 1, m 10, 解得 m 1. 方法总结: 若一个整式方程经过化简变形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 是 1 且系数不为0,则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

7、方程的解 例 3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5x272x 的解,并写出检验过程 (1)x 2; (2)x3. 解析: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即可判断是不是方程5x27 2x 的解 解: (1) 将 x2 代入方程,左边8,右边 11,左边右边,故x2 不是方程5x2 72x 的解; (2) 将 x3 代入方程,左边13,右边 13,左边右边,故x3 是方程 5x27 2x 的解 方法总结: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 4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 4 已知 mxmy,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xy B amx amy Cmx ymyy Damx amy

8、 解析:A.等式的两边都除以m ,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而A选项没有说明m 0,故 A错误;B. 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C. 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D. 符合等式的 基本性质2,正确 方法总结: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 这里的数或字 母没有条件限制, 但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或字母时,这里的数或字母必须不为 0. 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例 5 见课本P86 例 1. 方法总结: 解方程时, 一般先将方程变形为ax b 的形式, 然后再变形为xc 的形式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7 练习第 1、 2 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

9、堂小结,梳理新知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 意什么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需要两个基本 条件:一是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是未知数的次数只能是一次同时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依据, 即等式性质,这个性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条,同除的数不可以是0,三是我们学会了 利用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求解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0 习题 3.1 第 1、2 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 2 课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

10、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一边是常 数项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答 问题引入: (1) 解方程: 2x 5 2x 68. (2) 观察下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2x7 322x 怎样才能使它向x a(a 为常数 ) 的形式转化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观察P86 例 1

11、解答过程中的第1 步: 2x1 19 2x191 由方程到方程,这个变形相当于把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 的右边 “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了符号 ) 总结:根据等式性质1 的变形,其实就是把方程的一项改变符号,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种变形我们把它叫做移项 一般地, 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 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 a”的形式 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移项 例 1 通过移项将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 5x72,得 5x27 B由 6x3x4,得 36x4x C由 8

12、xx5,得 x x 58 D由 x93x1,得 3xx 1 9 解析:A. 由 5x7 2,得 5x2 7,故错误;B. 由 6x 3x4,得 6xx34,故 错误;C. 正确;D. 由 x 93x 1,得 3xx9 1,故错误 方法总结: (1) 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这 个方程的一边变换两项的位置;(2) 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 2 见课本P87 例 2. 例 3 解下列方程: (1) x43x;(2)5x 19; (3) 4x8 4;(4)0.5x 0.7 6.5 1.3x. 解析:通过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 的方法

13、解答即可 解: (1) 移项得 x3x4,合并同类项得4x4,系数化成1 得 x 1; (2) 移项得 5x91,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成1 得 x2; (3) 移项得 4x48,合并同类项得4x12,系数化成1 得 x 3; (4) 移项得 1.3x 0.5x 0.7 6.5 ,合并同类项得1.8x 7.2 ,系数化成1 得 x4. 方法总结: 将所有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合并同 类项,最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特别注意移项要变号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8 练习第 1、 2 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

14、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掌握了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 习题 3.1 第 3、4(1)(2)、8 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 3 课时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1会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 的依据 重点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 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注意事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水行驶用了2 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水行驶用了2.5 小时,水流速度是3 千米 / 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1)

15、 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_ (2)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 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10 元钱,让他买1 听果奶饮料和4 听可乐从 商店回来后, 小明交给爸爸3 元钱 如果我们知道1 听可乐比1 听果奶饮料多0.5 元,能不 能求出 1 听果奶饮料是多少钱呢? 设置问题串: (1) 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2) 如何用未知数x 表示 1 听果奶饮料或者1 听可乐的价钱? (3) 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

16、回答: (1) 买东西用去10 37(元 ) (2) 若设 1 听果奶饮料为x 元时,则1 听可乐为 (x 0.5) 元;若设1听可乐为x 元时, 则 1 听果奶饮料为(x 0.5) 元 (3) 如:买可乐的钱买果奶饮料的钱用去的钱( 学生的思路很广泛,也可列成其他 形式,只要合理即可)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方程: 设 1 听果奶饮料x 元,则方程为4(x 0.5) x103. 问题串: (1) 这个方程与上节课解过的方程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联系? (2)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解这个方程? 学生可以讨论出以下结论: 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 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

17、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 括号 回顾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 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 号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8 例 3,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 程的认识 注意: (1)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 (2) 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3) 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4) x10 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 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 例 1 解下列方程: (

18、1)4x 3(5 x) 6; (2)5(x 8) 56(2x 7) 解析: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即可求得答案 解: (1)4x 3(5 x) 6,去括号得4x153x 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21,系数 化为 1 得 x3; (2) 去括号得5x405 12x4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 77,系数化为1 得 x 11. 方法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根据已知方程的解求字母系数的值 例 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 3(a x 3) x 23 的解为 2,求代数式 ( a) 22a1 的值 解析: 此题可将x2 代入方程, 得出关于a

19、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 的值, 再把 a 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因为 x2 是方程 3(a x 3) x 2 3 的解, 所以 3(a 2 3) 13,解得 a2, 所以原式 a 22a 12222 1 1.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方程解的意义及代数式的求值将未知数x 的值代入方程,求出a 的值,然后将a 的值代入整式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3应用方程思想求值 例 3 当 x 为何值时,代数式2(x 21) x2 的值比代数式x 23x2 的值大 6? 解析:先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 化为 1 即可得解 解:依题意得2(x 21) x2(

20、x23x2) 6, 去括号得 2x 22x2x23x26,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6, 系数化为 1 得 x 2. 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去括号,移项( 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不 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右边) ,合并同类项,最后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得到原方程的解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9 练习第 1、 2 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了解了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 去括号; (2) 移项; (3) 合并同类 项; (4) 系数化为1.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 习题 3

21、.1 第 4(3)(4)、6、9、10 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 4 课时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难点 去分母时, 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即整数项 ) ;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去分母后注意给 分子添加括号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等式的基本性质2 是怎样叙述的呢? 2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 ,3;(2)2 ,4,5. 3通过上几节课的探讨,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4如果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时,怎样来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呢?那么这

22、一节课我们来共 同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探索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问题: 刺绣一件作品,甲单独绣需要15 天完成,乙单独绣需要12 天完成,现在甲先单 独绣 1 天,接着乙又单独绣4 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绣,问再合绣多少天可以完成 这件作品? 学生活动:观察问题情境,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活动: (1)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2) 引导学生分析, 建立方程模型 师生共同分析: (1) 题中的等量关系是:甲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

23、工作量工作总量 (2) 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合做需x 天完成,则 1 15(x 1) 1 12(x 4) 1. 提出问题:如何解方程 1 15(x 1) 1 12(x 4) 1? (1) 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2) 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 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去括号,得 1 15x 1 15 1 12x 4 121. 移项,得: 1 15 x 1 12x1 1 15 4 12. 化简,得: 3 20x 3 5. 两边同除以 3 20,得 x4. 教师:该方程与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过的方程的系数都为整

24、数,而这一题出现了分数 教师:能否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 学生:我们可以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上一个既是15 又是 12 的倍数 60, 就可以去掉分母,把分数化为整数这样使解方程避免计算“分数”的复杂性,使解方程过 程简单 解法二:去分母,得4(x 1) 5(x 4) 60. 去括号,得4x4 5x2060. 移项,得标准形式:9x36. 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 x4. 教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合适呢? 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 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 (4)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

25、简便 2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9 例 4,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 程的认识 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 ( 学生回顾总结,小组可以讨论交流) 归纳: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 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 (2) 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 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3) 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 要变号 (4) 化简一类代数式的加减,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5) 标准

26、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 x b a.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 1 解方程: (1)x x2 5 2x 5 3 3; (2) x3 2 x 1 3 1 6. 解析: (1) 首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5 去分母,方程变为15x3(x 2) 5(2x 5) 45,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解方程; (2) 先方程两边同 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 去分母,方程变为3(x 3) 2(x 1) 6,再去括号,移项、合 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解方程 解: (1) 去分母得 15x3(x 2) 5(2x 5)45, 去括号得 15

27、x3x 610x2545, 移项得 15x3x10x 25456, 合并同类项得2x 76, 把 x 的系数化为1 得 x 38; (2) 去分母得3(x 3) 2(x 1) 1, 去括号得 3x92x21, 移项得 3x 2x1 92, 合并同类项得x12. 方法总结:解方程应注意以下两点: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 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同时要把分子( 如果是一个多项式) 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去括 号,移项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例 2 (1) 当 k 取何值时,代数式 k 1 3 的值比 3k1 2 的值小 1? (2) 当 k 取何值时,代数式 k 1 3 与3k 1 2

28、的值互为相反数? 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 解: (1) 根据题意可得 3k1 2 k1 3 1, 去分母得 3(3k 1) 2(k 1) 6, 去括号得 9k32k26, 移项得 9k 2k6 23, 合并得 7k 5, 系数化为 1 得 k 5 7; (2) 根据题意可得 k1 3 3k1 2 0, 去分母得 2(k 1) 3(3k 1) 0, 去括号得 2k29k30, 移项得 2k 9k 32, 合并得 11k 5, 系数化为 1 得 k 5 11. 方法总结: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按照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题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90 练习第 1 3 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了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 去分母; (2) 去括号; (3) 移项, 合并同类项; (4) 系数化为1. 注意去分母时,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多项式时,去 掉分母要加括号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 习题 3.1 第 5、7 题 “课时作业”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