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开放大学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题C(开卷)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中华文明当代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新选项和新方向,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请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特点。(100分)参考答案1: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作为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文明形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种新形态不仅是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选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普惠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2、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它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权私利性,致力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 .自主增长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从其他文明母版或模板拷贝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主创造的。它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3o3 .贡献引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内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
3、力量45o4 .整体协调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整体协调性,避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片面性。它注重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3。5 .实践特色: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之中,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沃土,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气派的文明体系,在社会主义文明探索实践中不断尝试、守正创新。6 .奋斗目标的人民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它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限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4、性6。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面貌,展示了其在全球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参考答案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发展价值上的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
5、作为发展的根本,始终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些发展成就和理念无不彰显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情怀。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发展模式上开拓出的中国道路。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创造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6、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却反映出其自身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例如贫富差距、种族矛盾、社会撕裂等。中国共产党在辩证吸收西方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为欠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益借鉴。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它开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模式。纵观当今世界上的西方发达国家,其走向文明的进程,无不伴随着野蛮掠夺和殖民统治,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将自身迈向文明进程的步伐建立在其他国家的
7、灾难基础上的“西方中心论”模式,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探索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立己达人的包容性和平发展道路,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创新与开放的文明态度,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
8、勇于创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努力按照新时代要求,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实现人类文明的美美与共提供对话基础。参考答案3: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体现了对传统文明形态的超越,具有以下新特点: 注重和谐共生: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 强调文化多元:倡导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追求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注重科技创新:利用科技创新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9、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特点不仅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的超越,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参考答案4: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新”在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出党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的坚
10、强领导核心地位。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引领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基于自身的初心使命、政治品格和斗争精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了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在奋斗目标的人民性。习近
11、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崭新文明。这一奋斗目标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代表特殊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利益的其他政党严格区分开来,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的人民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定人民立场中孕育而生,在依靠人民主体力量中推动前进,在谋求人民幸福中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
12、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文明的发展目标,清晰刻画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属性,凸显了与以往各种样态、各种类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价值意蕴上的本质区别。“新”在结构要素的全面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基于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才能创造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性、整体性推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是
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复杂、庞大社会系统中进行实践创造而取得的伟大成果,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基础上,在整体协调发展中推动和实现着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在资本的主宰下,对内奴役剥削、对外侵略掠夺的历史,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是物质主义膨胀、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社会撕裂、贫富两极分化,破坏了文明要素之间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单一型文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严密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有机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在构成要素上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
14、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环境和舞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现代化建设,将生态优先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既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15、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在世界愿景的合理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文明基础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在各自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样态,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人类文明交融共存的正确选择,就是承认每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正当性、合法性、多样性,实现真正的休戚与共、共同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主张以文明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求同存异和交流交融化解文明冲突,从而建立多元文明包容并存、共进共荣的文明新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继人类历史上诸多文明创造之后,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