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56971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企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汽车企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企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报告.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学号:1100192363047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院 四、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所谓指标体系,是指直接反映测评目标、内容等不同属性特征的指标(可度量参数 按 隶属关系和层次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指 标体系,应该以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指标为主。在进行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之前, 首先要确定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自主 创新指标评价体系,按照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内涵,强调汽车产业自主仓4 新能力的特征, 在科学性、可行性、独立

2、性、可靠性原则下初步设定衡最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四类认 同度较高的一级指标: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其 中又包含17 项二级指标的汽车产业自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口。 1资源投入能力 指投入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它决定创新的规模、速度、能力和效果。资源的投入 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衡量:(1R&D投入强度。开发强度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非常重要 的指标,大量的资金投入是R&D 能否成功的保证,也是R&D 活动的基础,只有强大的要 素禀赋才能支持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活动。用R&D经费投入比率表示,计算公式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为: R&D 经费投入销售收入。(2人

3、均研发费用。人均研发经费越多,研发人员的研发 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也越可能激发研发成果产生。计算公式为:该年的研发经费总额 职工人数。 (3R&D设备净值。研发设备净值体现创新设备的先进程度越高,表明自主创 新活动潜力越大,创新产品的新技术含茸越高。(4研发人员强度。就是研究开发人员占职 工总数比例。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汽车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般占职工总数的8一10左 右,而我国汽车产业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研发队伍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偏低。计算 公式为: R&D 人员占职工人数比例。(5R&D 人员素质水平。R&D 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决 定了汽车产业研发的质量和成功率。计算公式为:(博士人数研发人

4、员总数10+(硕士 人数研发人员总数5+(本科人数研发人员总数 3。(6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 品是企业打击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有效武器。那些固步自封只生产成熟产品的汽车生产 企业终究会因无法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新产品开发始终是企业 自主创新活动中的重点,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大小就体现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资源中 资金的投入方向,反映了汽车产业创新资源的多寡,即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2创新管理能力 (1自主创新战略。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从结果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战略的有效性。汽车 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必然要有战略指导方针。根据目前汽车产业创新战略分为以下三种: 原始创新、模仿创新

5、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不是率先创新就是最好的战略,模仿战 略就是差的,而是产业在制定创新战略时必须和产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脚踏实地,这样的战略才能导致企业创造和获取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由于以汽车发 动机为主的汽车核心技术由发达国家牢牢掌控,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我国,致使我同的汽 车企业创新战略大多以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 (2创新机制的效率。创新机制主要与创新活动中的人员有关。有效的创新机制能使创 新人员人尽其才、晋奖刺激、沟通顺畅、合作有效。人尽其才指有条件充分发展创新人员 的创造性;晋奖刺激指创新人员,主要指R&D人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其晋升密切挂钩, 而

6、且有明确的物质奖励;沟通顺畅指企业内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与综合部门之间具有良 好的沟通方式和渠道,能开展旨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大协作,即建立起创新小组,把来自研 究开发、计划、生产、质量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形成技术创新的 有效机制;合作有效是指企业在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方面具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 验。 (3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倡导者和实干家,其较强的创新倾向表现为创新视野开阔,创新规划长远和具有强烈的创 新愿望并且有魄力去推动创新。重视创新的企业家通常非常重视寻找和利用外部的技术机 会和市场机会,并利用各种信息抢先行动,从而在竞争中

7、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用企业家 的创新意识来反映企业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表示创新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4技术决策的合理化程度。这一指标用来考察汽车产业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决 策机构。 3创新产出能力研发产出能力是衡量研究开发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发投入水平只是代表着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为研发产出提供各种基础,但是只 有有效的产出才能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由于ll&D 投入量仅仅是从投入方面来评价自主 创新,不反映产出状态,因而就很难反映出自主创新的实现效益。我国汽车产业创新产出 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重新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因此该指标是评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 接、最重要的指标。从产出的角度

8、衡量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益,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组 合要素的效果。(1年申请专利数与(2专利拥有数量。专利是最直观反映企业产出状态, 是企业研究开发的重要成果,用专利指标衡量R&D能力已被人们广泛接受。(3创新产品 市场占有率。自主创新的最终出口是市场实现,而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反映市场对创新产 品的接受程度,直接体现自主创新的效果。计算公式为:创新产品销售额该产业销售总 额。 (4创新新产品销售利润率。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的R&D 能力为基础,因此自主创新 产品率也是对R&D能力的一种反映。计算公式为:创新产品销售利润销售总利润。(5 新产品收入。新产品收入指企业通过R&D研究所生产出的新产品在推

9、向市场后为企业带 来的经济收入。R&D 研究成果的有形资产是企业的新产品,新产品种类和数目的多少能体 现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高低,但不同的新产品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同的,而技术 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技术创新的目的角度上看新产品的种类 和数目不能准确地衡量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可能存在多个新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反而 低于某一个新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的情况,而新产品收入从这一角度上说更能体现自主 创新的产出能力,所以将其作为衡量创新产出能力的一个指标。 4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的观念通过R&D 活动转化为研究成果,创新的实施过程则把研究成 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完成创新的全过程

10、。 任何创新的观念或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创新。自主 研发能力主要包括:(1自主创新成品率。计算公式为:自主创新产品创新产品数。(2 产品研发成功率。计算公式为:研究开发成功次数研究开发总数。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六、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根据从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等资料上所查到的原始数据,本文运用SPSSl40 统计 分析软件,对我国17 个主要的汽车生产省市2006 年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 析处理 H】51。基于各省市的指标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得到其汽车产业自主 创新能力的的得分情况。由此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我国汽车产业主要省

11、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根据聚类分析,确定各省市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为自主创新能力强、中等、 弱三类。第一类: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吉林、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都 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汇聚了目前国内汽车生产的主要企业,其创新能力较 强;第二类是创新能力中等的省市包括重庆、安徽、陕西三地区;第三类是辽宁、江苏、 湖北等省份,这些地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弱。 参考文献 1 王飞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竞争优势研究c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2007:3738 2 李冶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c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2325 3 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 M

12、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232242 4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007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2006 2007中国汽车市场年鉴 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6 奥斯特罗姆 , 菲尼, 皮希特 .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 . 王诚, 译. 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92:138 7 胡亮生 . 论图书馆效益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4:37 8 陈琳. 湖南图书馆书籍利用率仅3 成. 市民签名倡导全民阅读 . 2007- 03-01.http:/ 9 贺广华 , 王伟. 图书馆何以成“空壳” . 人民日报 ,2006-06- 07(11.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

13、学习使用 10 蒋永福 . 制度和技术哪个更重要关于图书馆制度的思考. 图书馆 , 2005(4:1-5. 11 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 . 彭和平 , 周明德 , 金竹青 , 等译.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303. 12 席涛. 公共性 : 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6(4:36-38. 13 周继武 . 国家图书馆借书记 . 南方周末 , 2004-10-14(D30. 14 林毅夫 .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上海: 上海 三联书店 , 1994:374-375.133-139. 15 许小虎 , 项保华 . 社会 网 络中的 企业知识 吸收能力分析 . 经济 问题 探 索,2005(10:18-22. 16 刘常勇 , 谢洪明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学研究 ,2003, 21(3:307-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