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理论.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661078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业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失业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失业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失业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失业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业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业理论.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失业理论,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一、失业及其类型 按照现代经济学词典的解释,失业是指:“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我们把失业定义为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各国对工作年龄的范围有不同的规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在美国,工作年龄是1665岁,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登记注册的人;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7天未得到工资的人;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

2、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 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作年龄,男性为1660岁,女性为1655岁。在这个年龄范围的人口,统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凡年龄在规定范围之外,已返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经济中总有一部分劳动力处于不断退出和进入

3、失业队伍的状态,当一部分正在进入工作岗位而另一部分人从岗位退下来而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时,他们就处于失业状态,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种状态也不会改变。,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把这种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需求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

4、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部分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如果劳动者一旦失业能马上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偏好和能力的工作岗位,摩擦性失业的成本就为零。但是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动是不充分的,劳动者不可能了解到所有空缺的工作岗位的信息,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2)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

5、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时,要求就业结构也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动,劳动力从夕阳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部门。但是,由于新兴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出现了产业部门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新兴产业部门劳动力却供不应求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例如重新接受职业培训、再教育等。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转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就越高,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的难度也就越大。 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劳动力

6、初始人力资本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新技能的培训,培训机制越完善,转移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克服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差异,越有利于劳动力在新旧产业部门的转移。,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二)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的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凯恩斯失业理论的产生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密切相关。在经济全面萧条期,社会总需求急剧萎缩,失业人数高度膨胀,工资水平一降再降,对缓解失业问题却无济于事

7、,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可能失灵。而要恢复到充分就业,必须提高总的有效需求,只有当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状态消失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才可能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解释。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两者之间的差距。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Yf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ADf为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目前的实际总需求为AD0,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Y0Yf,必然引起失业。 Y0Yf是由于AD0 ADf造成的。因此,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图中的Ef与K之间的虚线部分),就是造成周期性失业的

8、根源。,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三)自愿性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常使人产生误解,人们在寻找工作和尝试不同的工作时,失业在此情况下可能是一种有效率的产生。在现行的工资率下,自愿失业者更加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不是工作。但是,当一个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奔波的人,他们肯定不是那种在工作价值和闲暇之间权衡和挑剔的人,也不会为了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选择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S为劳动力供给曲线,D为劳动力

9、需求曲线。横轴上的L1代表劳动者总人数,在此点时的劳动者供给曲线变得完全无弹性。E点为均衡点,劳动力市场出清时工资为W1O,相应的就业人数为L2O,在均衡情况下,按现行的工资水平,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者人数恰好等于愿意工作的劳动者人数,即AE的数量。劳动者总量中对应于ES段的那部分人则只有在工资更高些时,才愿意工作,因此,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属于“自愿”失业者。,自愿性失业模型,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四)隐蔽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 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其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

10、业。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二、失业率及其计量 衡量一个经济社会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就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人数 失业率 = 100% 劳动力总数 这里,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是指适龄范围内就业者和失业者数量之和。年龄在规定范围之外、已返休、丧失工作能力,在学校学习或由于某中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都不计入失业人数,也不计入劳动力总数。,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专栏 12-1:中国失业率计算

11、 对于失业率衡量方法。目前,在统计失业率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两种方法,即行政计算法和抽样调查法。方法的不同,也会使失业率被高估或低估。 行政计算法,一些国家则根据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情况来统计失业率。 抽样调查法,通过同一次劳动力调查或住户调查得到失业人员人数和从业人员人数,计算得出失业率。 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11月开始进行“调查失业率”的抽样统计,其中农民首次被纳入调查范围。 资料来源:王亮我国失业率统计指标变化对测度失业的影响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三、失业的成本 1、失业的经济成本 失业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一个经济体产品和服务的产生

12、无法达到其潜在产生水平。失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首先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上,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很大的一个不同的特征是它具有时效性,即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延续到下期使用,所以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是永久性的浪费。其次,失业会造成生产设备及其他生产设备的闲置,生产性资源的闲置使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直接减少了社会产品,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况时,即存在周期性失业时,运用奥肯定律可以来估计损失的产量。根据奥肯定律,市盈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该经济大约损失2%的产量。以美国为例,根据数据资源公司(Data Resources Inc,DRI)的估算,19

13、91年美国的自然失业率是5.5%,而实际失业率是6.6%,经济衰退导致美国1991年的GDP损失2.2%,数额大约为1300亿美元,随着1992年经济衰退的加剧,年均失业率为7.4%,DRI估计的年失业率是5.4%,丧失的产量约为4%,约为2500亿美元,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2、失业的社会成本 失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失业首先给失业者机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收入的减少又会造成他们消费水平的下降。在一个缺乏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的国家里,如果失业工人长期找不到工作其面临的悲惨境地可想而知。 其次,失业给失业者到来了及其严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

14、来衡量的。美国公共健康的研究表明,失业率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退化,引发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等。 失业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会造成失业者对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提高社会的犯罪率、离婚率,并有可能引发社会骚乱。因此,任何政府都必须关注失业问题,应考虑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的影响。,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3、失业对分配的影响 失业还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有些经济学家根据失业持续时间将失业划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 短期失业一般属于摩擦性失业,由于有许多人不断流出和流入失业队伍,这种失业的成本就由许多人来

15、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就比较小;而长期失业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因素或由于工资刚性而形成的,这种失业的成本主要由少数人来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也就比较大,社会成本比较高。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一般而言,失业对穷人的打击比对富人的打击要大。根据美国19471996年按种族划分的失业率,总失业率增加1%,黑人的失业率增加2%。,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还有的观点认为,经济衰退的损失主要是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承担。例如,大学生如果在衰退期毕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恰好在经济繁荣期毕业,会很快开始其职业生涯。刚进入劳动力大军的工人、青少年以及城市贫民区的居民往往由于技能低下、素质不高、经验不足

16、以及面临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法等因素而成为容易失业的群体,因此他们是失业率上升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但另一方面由于失业者可能停止纳税,还有可能得到失业保险的好处或其他的政府转移支付,这种失业的产量损失也会由就业者,即纳税人来承担。尤其是当失业者领取的失业救济金总额接近于他们就业时所得到的收入时,失业者不会因为失业而遭受明显的损失,社会的总产量损失主要由就业者来承担,因为失业者救济金是通过向在职工人征税来提供的。,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相关链接12-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 Law)描述的是失业变动和GDP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以纪念这一关系的发现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

17、un)。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 = 3% - 2失业率变化率 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则实际GDP增长3%,这种增长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下降2%。比如说如果要使失业率有8%下降到6%,那么实际GDP增长率必须要达到: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 = 3% - 2(6% - 8%)= 7%。也就是说实际GDP必须提高4%,也就是以7%增长的时候,才能使失业率下降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为产生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率之间相互转换提高了一个粗略的估算法则,但却是宏观经济中可靠的经验规律之一。 资

18、料来源:黄亚钧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9页,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一、职业搜寻理论 职业搜寻理论最早由斯蒂格勒(G.Jstigler,1962)提出,他从信息成本角度分析了职位的搜寻和匹配问题。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条件: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劳动者来到劳动力市场时,他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也不知道有那些职位是空缺的,他为了获得满意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寻找。 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劳动者搜寻的时间越长,信息也就越充分,找到报酬更高工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二

19、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劳动者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外一份工作更有效率,因此失业是寻找高报酬工作的一种投资。 获取有关报酬的信息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虽然劳动者寻找时间越长,他可能获得的工作报酬也就越高,但是报酬提高的幅度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是递减的。因为,劳动者寻找时间越长,未发现工作的报酬高于他已经找到的最高工作报酬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如果用W(t)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增函数,但是其增长幅度是递减的,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阶倒数是大于零,而二阶导数小于零,即:W(t)/t0, 2W(t)/t20,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同时

20、,搜寻职业是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获取关于工作岗位及报酬的信息支付的成本,应聘花费的时间、失业期损失的机会成本等。我们假定搜寻工作的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且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这是因为,求职者如果只能进行粗略的市场搜寻,只要抽出一部分正常时间即可,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但随着搜寻的继续,求职者不得不挤占本来可能有重要安排的时间,单位搜寻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另一方面,求职者搜寻的范围通常从附近的企业和自己较为熟悉的部门开始,随着搜寻范围的扩大,求职者不得不转向那些较远的企业和自己不太熟悉的部门,此时增加的交通费用和获得有关信息的费用等搜寻成本也是递增的,也就是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也大于

21、零: C(t)/t0, 2 C(t)/t20,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根据这些假定,理性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应当使自己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W(t)/t = C(t)/t 这时他的净收益最大。我们从几何图形上更直观地表示这一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分别作出工资曲线W(t)和搜寻成本曲线C(t)。W(t)曲线向上倾斜但凹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而C(t)向上倾斜且凸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总成本增加且边际收益递增。,W(t),C(t),A,B,W,C,0,t,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求职者可能得到的工资和搜寻成本

22、都是搜寻时间的增函数,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得到的工资上升的幅度(工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而搜寻成本上升的幅度(搜寻成本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当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搜寻成本的增长幅度时,也就是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每增加一个岗位的搜寻带来的增加的工资大于增加的成本,求职者就会继续增加搜寻时间;而当搜寻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搜寻得不偿失,求职者就会继续增加搜寻时间。只有当搜寻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时,求职者的净收益达到最大,这时的搜寻时间是最优的。,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上述劳动者的最优决策行为决定了劳动者为寻找满意的工作,其搜寻的最优时间长度,也就是他自愿的失业时间,劳

23、动者在搜寻工作所处的失业状态也称为自愿性失业。影响最优搜寻时间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发放失业保险和救济金是减轻失业者的痛苦,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它又会对劳动者搜寻工作造成影响。一个明显的作用是失业保险和救济金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比方说,在没有领到失业救济金时,求职者可能是乘公共汽车参加应聘;而有了失业救济金后,收入提高了,他就有可能是乘出租车参加面试,从而节约了搜寻由于失业期间增加了失业救济和保险这项收入,使劳动者搜寻成本降低,相应地,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可见,失业救济金或保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失业保险制

24、度对失业率的影响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对于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一般而言,他并不预期工资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而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分布,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他预期的心理价位时,他就会接受这份工作,否则他就会拒绝这份工作。这份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Reserved wage)。从理论上来说,在保留工资水平上,劳动者接受工作的满意度和其在失业状态中的满意度是等价的。因此,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低于保留工资时,求职者宁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而当雇主向求职者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保留工资时,他就会接受工作,退出失业队伍。

25、在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经济中,失业和保险都增加了劳动者在失业状态时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了保留工资水平,这样,他对未来工作的工资水平预期的心理价位也会提高。也就是说,失业者一旦能够领取失业救济金或保险金,搜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大大减弱,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时,如果雇主提出的工资水平高于没有失业保险制度下的保留工资,劳动者仍然有可能选择失业而不愿工作,从而使摩擦性失业增加。,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二、贝弗里奇曲线 职业搜寻理论从劳动力市场信息非充分入手,分析了劳动者的最优决策如何使部分劳动者自愿选择失业问题。劳动者离职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失业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

26、性失业中,工作机会和失业人数是相当的,仅仅是由于双方没有及时找到对方,也就是说,劳动市场中存在着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相称。由于这种结构的不对称,在一个经济中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人手缺乏,特别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现象会更加明显。,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因此,可以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两大类市场,一类是存在空缺的市场,在这一类市场上,劳动的需求大于劳动的供给,工作岗位大量闲置;另一类是存在失业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大于劳动的需求,许多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动者由于信息、技能、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在这两类市场中转移,因此,这两类

27、市场上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将持续存在下去。但是,它们之间毕竟存在着某种联系,如当失业率很高时,就很少有人辞职再去寻找更加满意工作,岗位空缺率就可能下降;同样地,岗位空缺的大量存在,会使劳动者再就业更加方便一些,再就业的概率就会提高,因此失业率就会下降。,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来自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 1909)曾经利用英国失业者为申请失业所填写的报告,撰写了失业:一个产业问题一书,在该书中他详尽地考察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地理和信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了失业与空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后来,这种刻画失业与空岗之间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被称为

28、贝弗里奇曲线。,在图中,用U表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用V表示劳动力市场的岗位空缺率,曲线AA为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失业率越高,岗位空缺率越低;岗位空缺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当经济出现繁荣时,失业率就会下降,岗位空缺率就会上升,使得曲线上的点向左移动;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失业率就会上升,岗位空缺率就会下降,使得曲线上的点向右移动。,V,Vm,0,U0 Um U,45,A,E,M,A,贝弗利奇曲线,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我们还可以利用贝弗里奇曲线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失业。从原点从发作一条45度的斜线,在这条线上的点都表示空岗

29、率恰好等于失业率的情况。这条曲线是区分不同类型失业的基础。在45度线右侧的失业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如周期性失业等,在45度线上的点对应的失业属于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假如劳动力市场当前处于曲线AA上的点M点,那么失业率为Um,岗位空缺率为Vm。其中OUO等于Vm,表示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而UOUm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我们知道因摩擦性和结构性原因导致的失业与岗位空缺是相等的,那么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只要能够找到岗位空缺率的相关数据,那么余下的失业者就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失业者。在一个市场连续出清的古典经济中,不存在其他类型的失业,因此,劳动市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在贝弗

30、里奇曲线和45。的交点,也就是图中的E点。,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在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经济学家们对自然失业率的形成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除了摩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之外,失业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来自于实际工资的刚性。实际工资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水平。现实经济中,劳动工资并非完全可以自由变动,许多时候实际工资会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在图中D是劳动需求曲线,随着劳动工资的上升,企业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下降;劳动供给曲线S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社会的劳动总供给量不变。如果劳动的实际工资等于(W/P)0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劳动者能够充

31、分就业,均衡点为E,就业量为固定不变的劳动供给量,这也就是在第二章中分析的劳动市场均衡的情况。,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当实际工资出现刚性时,就会在高于均衡价格(W/P)0的某一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在图中就表示为(W/P)1。在这一工资水平下,劳动力需求为L1,供给量仍为,供求缺口L1就是失业人口数。这时企业必须在大量求职者中分配有限的工作岗位,因此实际工资刚性降低了重新就业率从而提高了失业率。,实际工资刚性和失业,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由于实际工资刚性而引起的失业完全不同于在上面提高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信息非充分条件下劳动者为获得满意工作而作出的一种最优选择,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

32、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结构不相称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在实际工资刚性条件下,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这时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必定发生了某种障碍,否则当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时,企业应该降低工资。,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一、最低工资法 许多国家出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考虑制订了最低工资法,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反而容易提高失业率,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最低工资法的实施,使得工资无法下降到均衡水平,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出清。对大多数技能劳动者来说,最低工资法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们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但是对于某些非技能劳动者来说,最低工资法提高了他们的实际

33、工资水平,却造成了企业对他们的需求量下降。,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最低工资法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失业率,降低了他们获得职业培训和工作经验的机会。青年人的均衡工资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青年人往往是劳动人口中技能和经验都比较低的群体,因而他们的边际劳动的生产率也比较低,同时企业对青年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是对其最低工资的一种补偿。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青年人就业数量就降低1%3%。因此许多经济学家主张在贫困人口者实施减免收入税政策,来取代最低工资。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减免的收入税额甚至高于需支付的税收,也就是政府还会给家庭支付补贴。与最低工资相比,这一政策不会提高

34、劳动力成本,从而不会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他会减少政府的收入。,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二、工资合同 产生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工资合同。大多数合同理论认为,制定合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样道理,工资合同的存在也是基于工资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问题。劳动者属于风险的规避者,在工资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果给予工资某种程度的保险,劳动力的福利可以得到改善。而厂商是一个风险的中性者,愿意为属于规风险的劳动力承担风险。工资的确定不仅是对劳动贡献的合理回报,还应允许雇员收入变动风险的职能。这样,即使没由于有正式谈判的工资协议,由企业主承担来自需求或供给的冲击的“社会共识”会自动隐含在工资

35、制定行为中。这样,工资的固定就不再是出于外在的制度因素或工会力量,而是由于雇主、雇员对风险的态度不同,由各自的最优行为决策导致的工资刚性化,造成工资刚性和劳动力市场难以出清。这是传统的合同理论对失业成因作出的解释。,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但是传统的工资合同在理论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显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如果合同工资可以进行即时的修改,通过合同工资的自由调节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出清,这对于厂商和劳动力来说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阿扎里亚蒂斯(Azariadis, 1975)在其经典论文隐性合同和就业不足均衡提出了一种所谓“隐形合同”。在另一篇评论性文章中,罗森(Rosen,1985)把隐

36、性合同理解为“一种事先制定的旨在解决双方在分配有关价值和共享投资的利用方面的不确定性的自愿协议。这种合同(即指隐性合同作者注)精确地规定了在每个状态下需要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和相应的工资水平,这里的状态依赖于双方可以观察到的信息。”隐性合同详细规定了不同生产率水平下劳动投入数量和工资水平,而在传统的工资合同理论中,劳动力投入数量没有被假设为合同变量。,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合同不可能明确规定不同状态下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和工资水平,所以这种特别的工资合同被称为隐形合同。虽然各种状态下的劳动收入不变,但由于劳动力投入数量会随着生产率的上升而上升,衡量单位收入的工资水平将呈现出逆周期性。由

37、此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即虽然合同规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事先是最优的,但在事后的生产率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工资水平比较高,意愿劳动力供给应当大于隐形合同规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因而也就产生了非自愿失业。不过,即便隐形合同可以产生非自愿失业,隐形合同规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虽然可以增进劳动力的福利,却必然损害厂商的利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真是工资刚性在隐性合同中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这里指出,除非劳动力具有很高的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否则隐形合同将无法为名义刚性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三、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工会力量的存在是工资刚性的另一原因。工会代表劳动者集体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讨价

38、还价的能力大大加强。这时工会的工资水平就不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的,而是集体谈判的结果决定,工资水平往往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水平,迫使企业减少对劳动者的雇佣量。工会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自己所在企业的工资水平,同时也会对那些没有成立工会的企业的工资产生间接影响。企业工会的成立不仅会提高工资,而且也提高了劳动者在其他方面的谈判能力,如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没有工会的企业为避免成立工会的威胁,也会主动提高工资以防工人不满而成立工会。,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工会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可以用“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来描述。这一模型由林德贝克和斯诺尔(Lindbeck&So

39、nwer)提出,被认为是20实际80年代后期,失业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所谓内部人,是指已就业的劳动者;外部人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者。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企业受工资谈判和劳动合同的闲置,不能随意降低工资;另一方面,内部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会抵制乃至威胁企业解雇内部人引进外部人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解雇内部人需要支付一个额外的补偿费用,而雇佣外部人又需要花费一笔搜寻合适人选并加以培训的费用。结果,企业不得不放弃雇佣更多“低价”外部人来替代“高价”内部人的决策。并且这一过程会自我强化,内部人在岗位上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职业技能和经验,而外部人因长期失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第三节 工资

40、刚性模型,总而言之,一方面工会保护已经就业的内部人,代表内部人与雇主签订合同,他们要求较高的工资而不管失业的存在;另一方面,企业解雇内部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用外部人替代内部人进入生产过程同样要花费成本。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工资就可能维持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内部人享受高工资的好处,而失业者尽管愿意接受比现行工资实际工资水平低的工资却仍然失业。这样就可以从内部人、外部人处于不同竞争地位出发,解释了虽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并不降低工资来雇佣更多的工人。,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四、效率工资 最低工资法和合约理论是从制度方面阐述了劳动力市场形成工资刚性的原因,而在“内部人外部人”

41、模型,已经就业的内部人通过工会等组织可以对工资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工资的自由调节。而效率工资模型则是企业主主动把工资调节到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生产效率更高。尽管劳动力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如果工资在较低的水平上,尽管企业的工资成本降低了,企业内的工人可能不提供最佳效率,企业的利润水平下降。在效率工资模型的均衡中,愿意工作的人比被雇佣的人多,但对企业而言多雇佣人是无效率的,因此会出现失业。,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经济学家们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工资如何影响工人的生产率。一种适用于群过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影响工人的健康水平

42、。给工人多点工资,使得工人能够吃得起营养更加丰富的食品,从而保证有健康的劳动力。这种考虑对美国或者欧洲这些发达的国家可能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均衡工资远远高于维持营养所需要的水平,但对亚非拉地区某些国家可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对效率工资的第二种解释认为,工资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更加安心在本企业工作,从而降低企业职工的离职比率,从而降低了企业为替代离职工人而招募新人必须支付的搜寻成本以及培训成本。,第三节 工资刚性模型,对效率工资的第三种解释认为,企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如果企业降低工资,最好的雇员就会到其他企业工作,而留在企业的是那些没有什么其他机会的低素质雇

43、员。企业通过支付高于均衡工资水平的工资可以减少逆向选择,提高自己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率。 对效率工资的第四种解释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这种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假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会尽可能少出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有人来监督。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企业不能完全监督雇员的努力水平,工人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并有被抓住解雇的分险,这种可能性被称为“道德分险”。企业可以提高工资减少道德分险问题。工资越高,工人被解雇的代价越高。通过支付高工资,企业使得更多的雇员能够选择不偷懒,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关于失业的治理政策,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主动的失业

44、治理政策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一、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是建立在前面对失业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做文章,如何使劳动力的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质量上符合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对劳动供求进行调节;三是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的生活水平,增加某一经济的活动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的总需求。,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1、主动调节和控制劳动力供给,使之与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 当一个经济面临失业率不断上升时,控制和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改善和优化劳动力供给素质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常用的方法有:(1)延长人们的受教育年限以推迟劳动年龄人口的

45、工作时间,并在劳动力市场上推行职业资格和准入制度以及劳动预备制度;(2)大力实施劳动力输出,以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3)缩短法定工作时间,单个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减少有助于增设工作岗位,同时延长了休闲和受教育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4)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2、修复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有一些失业(如欧洲国家)往往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引起的,从而导致古典型失业和失业回滞。因此,在劳动力价格工资的确定上应保持一定的伸缩性,使之能随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作适应性调整;同时,企业有权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波动、生产经营状况和不同

46、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做出即时调整。,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3、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 通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来解决失业,是最有效、也是最积极的方法,这就要求一国的中央政府具有高超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还包括增强就业的信息公布和反馈机制、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种种障碍和提倡工资非指数化,等等。,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消除失业是不可能的,所有试图改变失业水平的措施都将影响市场本身的运作机制,到头来还将受到市场机制本身的报复,失业率还会回复到治理以前的水平。但是,失业问题确实给社会经济带来

47、某种非均衡的运行,由社会成员之间的巨大差距引起社会不稳定,如犯罪等。另外,失业还涉及到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部分人能够就业,而另一部分人却饱受失业的痛苦?,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因此,政府对失业问题能够做的事后的失业保障和失业救济工作。通过发放失业保障和救济金,使失业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当然,失业保障和失业救济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比如说欧洲各国,就是因失业保障和救济金额逐年上身,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剧了失业问题。,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专栏12-2:奥肯定律与中国的失业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的关系,在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中有着不同的

48、看法。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观察到,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Okun,1962),并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在美国曾经长期存在(例如Altig etal.,1997),因此,这种关系被称作“奥肯定律”。这种经验关系经常在中国经济学文献中被涉及或引用,一方面,人们经常会运用该结论来论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另一方面,当使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得出该定律在中国不适用的结论(如姜巍等,2005)。然而,许多文献在引用和检验“奥肯定律”时,或者忽略了该定律适用的条件,或者数据的使用是不恰当的,因而迄今为止人们对该定律的理解仍然是不透彻的。,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

49、中国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开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并且从那以后,失业率出现了实质性的升高并且表现出随时间的波动性,从而成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变量。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着手进行了一些关于“奥肯定律”是否在中国存在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存在着某些理论解释的不足,或者数据使用上的缺陷,从而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以致在很多场合,无论是明确地引证“奥肯定律”还是将其作为潜台词,人们往往没有考虑到该定律的适用性,因而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误导。,第四节 失业的治理,首先,中国失业率升高的最初起因,虽然有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作用,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与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截然不同的因素,即由于旨在“减员增效”的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之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冗员问题,据当时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 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国家,在企业完全独立自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