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求甚解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1 .出处与原意:“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作者指出,人们往往曲解了其本意,将其视为学习或工作态度不认真,浅尝辄止的贬义用法。2 .作者的解读:本文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其一,表示虚心,因为并非所有书一读就能理解其中真意,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体现了谦逊的态度;其二,说明读书的方法,即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例如在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时,若一味纠结于个别字词的含义,可能会忽略对整体主旨和思想的把
2、握。(二)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L树靶子:文章开篇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理由”。这种直接点明双方观点对立的方式,迅速引发读者思考。3 .引出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是领会书中要义,体会乐趣,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指出人们对其曲解之处,从而说明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4 .援例子:运用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读书时死抠字句,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著作的精神实质,从反面证明读书要虚心,不能固执于文字;以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从正面
3、论证了不求甚解(领会大意)这种读书方法的好处。5 .释新义: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对其的错误理解,即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再从正面弓I用陆象山的语录“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佐证,进一步说明读书不要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要从整体去理解。6 .结上文:最后总结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深化了文章的观点,使读者明确在读书过程中应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学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 .举例论证:如上述提到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通过具体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不同读书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
4、倡导的读书方法。2 .道理论证:弓I用陶渊明的原话弓I出论题,阐述其读书态度;弓I用陆象山的语录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些弓I用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3 .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死抠字句的读书方式与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进行对比,突出了虚心、领会大意这种读书方法的优势,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让读者在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辩证性1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完全否定“求甚解”:作者强调“不求甚解”,并非倡导读书时完全不深入思考,对所有知识都浅尝辄止。而是针对一些人
5、在读书时过于固执地咬文嚼字,忽略了对书籍整体精神实质的把握这一现象提出的。在实际读书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重要观点以及与自身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内容,还是需要深入钻研,“求甚解”。例如在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专业书籍时,对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就需要精准理解,不能不求甚解。2.把握“不求甚解”与“求甚解”的适用场景:难点在于如何弓I导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准确判断何时应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快速把握书籍梗概,何时应“求甚解”深入探究细节。这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目的、书籍的类型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比如阅读文学作品时,若只是为了休闲娱乐、感受故事氛围,可以采用“不求甚解”
6、的方式快速浏览;若要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则需要“求甚解”,对字词的运用、语句的修辞等进行深入剖析。(二)体会文章语言的严谨性与逻辑性1 .从用词准确体会严谨性:文章在用词上非常精准,如在阐述对“不求甚解”的看法时,说“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必提倡”和“盲目地反对”这些表述准确地界定了范围,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在分析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时,使用“曲解”一词准确地指出他对马克思著作理解的错误方式,用词恰到好处。2 .从论证结构体会逻辑性:文章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提出批驳的靶子,到解
7、释“不求甚解”的出处与含义,再到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每一步都紧密相连,逻辑严密。例如在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后,紧接着通过正反两个例子进行论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两层含义在实际读书中的体现,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这种严谨的逻辑结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仔细研读文章,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体会。三、练习(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a)诘难(jie)咬文嚼字(jue)B,滞碍(zh)阐证(chan)吹毛求疵(cT)C.脊梁(j)蒸播(Iiu)豁然贯通(hu6)D.D骗(kuang)要诀(jue)味同嚼蜡(j
8、iao)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藻饰寻张摘句高谈阔论欣然忘食B.统筹文彩藻饰全神贯注孜孜不倦C劝诫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狂妄自大D.滞碍味同嚼蜡精疲力竭再接再励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2)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吹毛求疵:(3)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豁然贯通:(二)阅读理解提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9、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
10、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
11、们好好体会。L作者针对什么观点进行反驳?他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2 .文章第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3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有哪两层?请简要概括。4 .结合本文及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看法。(三)拓展延伸1 .请从你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概括书籍的主要内容和你阅读后的大致感受。2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结合不求甚解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四、答案(一)基础知识巩固1 .D(A项“咬文嚼字”的“嚼”应读汨;B项“阐证”的“阐”应读chan;C项“脊梁”的“脊”应读口
12、)2 .C(A项“寻张摘句”应为“寻章摘句B项“文彩藻饰”应为“文采藻饰D项“再接再励”应为“再接再厉”)3 .(1)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2)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3)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二)阅读理解提升1 .作者针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进行反驳。自己的观点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2 .作者先指出“不求甚解”最早是陶渊明说的,并弓|用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原话,然后说明人们往往只关注前半句而忽略后半句,曲解了陶渊明的本意,从而得出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不应非议的结论,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 .
13、一是表示虚心,承认自己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真意;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要固执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4 .示例:读书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不同的书籍和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一些文学性较强、旨在感受意境和情感的书籍,可以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快速浏览,把握整体情感和故事脉络;对于专业性较强、需要深入理解知识的书籍,则要“求甚解”,仔细研读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不能盲目接受书中观点,要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去理解。比如读西游记,可以快速阅读感受神话故事的奇妙情节;读数学教材时,就需要对每一个公式、定理深入钻研。(三)拓展延伸1 .示例:读鲁滨逊漂流记,运用“不求甚解”
14、的方法,大致了解到这本书讲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多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救的故事。阅读后,我感受到鲁滨逊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努力生存,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虽然没有对书中每一个细节深入研究,但整体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人类的生存能力和顽强精神有了新的认识。2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如没有书。结合不求甚解,我们知道读书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迷信书本。在学习和生活中,书本知识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所有知识都完全正确或适用于所有情况。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书本上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出现与书本理论不完全相符的结果,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原因,而不是盲目相信书本。又如在阅读一些历史书籍时,不同的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我们不能只相信一种说法,而应该多方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书本知识,避免被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