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医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65005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9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容医学名词解释.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更多美容整形行业资料请加QQ987238785 微信mnoon456741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美容:是指通过于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或改善和塑造人体感官美的美容学分支。简单地说,凡以医学的手段改善或改变容貌及形体、达到美容目的的方法均屑医学美容范畴。2. 美容药物:通常是指为了达到美容的目的而应用的药物。3. 美容药物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美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作用,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美容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二、填空题:1. 药物美容、手术美容、物理美容。2. 药理知识、在机体内作用规律及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药

2、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3. 交义学科、桥梁学科。4. 美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正确的选择、应用美容药物。5. 追求美的健康者、达到美化人的形体和容躺面应用的药物、皮肤增白药、防晒剂、止汗怯臭剂、延缓皮肤老化药、美发药、脱毛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6. 清洁、保护、美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含药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美容药物学。三、问答题:1.答:美容药物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1) 研究美容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尤其是外用药的透皮吸收及药物代谢动力学。(2) 研究美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细胞、亚细胞、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有

3、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3) 研究如何正确选择、应用美容药物,使美容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美容机体的作用,以便满足人们求美的欲望,减少不良反应。(4) 进行美容药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开发新药与制剂、造福人类、发展经济。第二章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 透皮吸收:是指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经释放,进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从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2. 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收水分使皮肤水化,即皮肤的水合作用。3. 生物利用度: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被吸收从而为机体所利用的程度与速度,可分为绝

4、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二、填空题:1. 护肤养颜化妆品、用于预防或治疗皮肤病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2. 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全身性的不良反应、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3. 大大降低、较大剂量、增大药物对于其他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4.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角质层、活性表皮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5. 角质层、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6.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解离情况、强、难以。7. 角质细胞的半透膜结构扩散、角质细胞的细胞间隙渗人皮肤深部。8. 仅有0.1、皮肤附属器。9. 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

5、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10.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的影响。11. 易于、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水性蛋白凝胶、水性组织、亲水性、角质层、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12. 生物膜结构、角质层、药物贮库、缓慢而持续、滞留量和滞留时间。13. 二甲亚砜、月桂氮卓酮(氮酮)、尿素、吐温80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如油酸)及其酯、醇(如丙二醇)、月桂氮卓酮。14. 下降、增加、水溶性、脂溶性。15.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三、选择题:1.C 2.B 3.A 4.C 5.A 6.D四、问答题:1.答:外用美容药

6、物的透皮吸收又与一般药物的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药物制剂(包括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剂)的有效成分都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产生药理效应;而外用美容药物主要是通过有效成分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深部组织进而在局部发挥药效,因此,理想的外用美容药物应可以顺利地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产生局部效应,而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以免产生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或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2.答:外用美容药物经由表皮进入皮肤深处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过程: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3.答:由于皮肤的角质层

7、具有类脂膜性质,因而脂溶性强的药物往往易于通过角质层;另一方面,药物要进入皮肤深部起效,透过角质层后,还需要进一步分配到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而活性表皮可以看成水性蛋白凝胶,是水性组织,所以,又要求药物有一定的亲水性。因此,只有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能较好的透皮吸收。脂溶性太弱,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脂溶性过强又会抑制药物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第三章 透皮促进剂一、名词解释:1. 透皮促进剂: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人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2. 透皮时滞:透皮促进剂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二、填空题:1. 物理

8、法、化学法、药剂学方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合成前体药物、透皮促进剂。2. 形成微细孔道、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3. 月桂氮卓酮类、二甲基亚砜类、帖烯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醇类、脂类、鲨烷类、B-环糊精。4. 5 、 5 。5. 薄荷醇、冰片、柠檬烯、细胞间微孔。6.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抗炎、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三、选择题:1.D 2.C 3.B 4.C 5.A 6.B 7.D 8.C四、问答题:1.答:理想的透皮制剂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损害、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无药理活性,无全身毒性;(2)优良的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味;化学反应惰性,

9、在制剂中不降解,不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3)速效、长效性:促透效果快,持续时间长;(4)可逆性:撤去透皮促进剂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可迅速而完全地恢复;(5)单向性:皮肤的屏障功能只能单向降低,内源性物质不能通过皮肤扩散损失;(6)经济性:价廉、易得并适合于多种药物。2.答: 月桂氮卓酮透皮促进作用有以下主要特点:(1) 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强大促渗作用; (2) 促渗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产生最佳促渗作用的浓度通常为26,最佳浓度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所用介质有关。其促透作用往往不随浓度提高而增加;(3) 促渗作用缓慢而持久: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

10、的时间)从210小时不等; (4) 与其他促渗合用,常可增强促渗效果:如与丙二醇合用,后者可促进本品在角质层的转运和分配,从而产生更强的促渗效果,使药物渗透量增加,时滞缩短。第五章 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一、名词解释: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应用电离子导入仪器在皮肤上产生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离子迁移: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者,在溶液中解离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向异性电极移动。3. 堆移效应:非离子型药物通过形成水合离子(即非电解质与水分子或离子结合)被转运。例如,NaCI正、负离子都结合水分子,数目与离子周围的水化

11、壳的大小成正比。离子与它捕获的周围水分于一起在电场内移动,而水分子又携带着非电解质也在电场内移动,最终使非电解质的药物被导入皮肤,此谓“堆移效应”。4. 电泳:某些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呈胶体微粒状态,可因自身或基团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呈带电状态。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的胶体微粒也向异性电极方向移动,谓之电泳。5. 电斥作用: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6. 超声波导入: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皮肤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过程。这

12、是一种经皮肤和黏膜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7. 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二、填空题: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超声波药物导入、皮肤刺激性、过敏反应。2.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回流储库系统。3. 离子迁移、堆移效应、电泳。4. 皮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使疗效增强、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适宜给药方法、方便的、无痛苦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的方法、导人的药量少、只适于药物效价强度和效能均高的药物、进人体内的药量不易精确计算。5. 旁路途径、孔道形成、电渗作用

13、。6. 真皮、皮下组织、肌腱、软骨组织。7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莫地平、睾酮。8. 瘢痕、脂溢性皮肤病、手足多汗症、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肿瘤。9. 皮肤灼伤 、一过性红斑、感觉不适。10. 使常规涂搽时难以通过被动转运的药物可以透皮转运、能透过的药物种类较多,不限于水溶性和电离的药物。11. 空化作用、机械作用、对流运输、热效应 。12. 超声波、药物、皮肤。三、 选择题:1.B 2.D 3.B 4.C四、 问答题:1. 答: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的机制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与下列机制有关:(1) 旁路途径 旁路途径包括汗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屑器。汗腺、毛囊、皮脂腺开口直径足

14、够允许一般的药物离子通过;加上它们的电阻小,有利于电流通过,可使药物透皮吸收。大多数情况下,旁路途径转运最为重要。 (2) 孔道形成 加在皮肤角质层上的电位差可能引起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平行排列及邻近的偶极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使相邻的角质螺旋之间形成孔道,皮肤的通透性加大。(3) 电斥作用 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4) 电渗作用 电渗作用是在电压作用下,皮肤两侧的液体产生定向流动,形成电渗流,带动水合的药物离子移动。皮肤在生理pH下,相当于一个

15、带负电荷的多孔膜。膜两侧的液体定向流动的方向决定于电极的极性与皮肤的电荷。当介质的pH大于皮肤中角蛋白的等电点pH 34时,皮肤带负电荷。水分子从阳极通过皮肤流向阴极。这个过程增强阳离子型药物的经皮渗透,也增强了溶液中非离于型药物的经皮渗透。当介质的pH小于皮肤的等电点时,皮肤带正电荷,电渗的方向则相反。2. 答:(1) 空化作用 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实验证明空化可发生在角化细胞中,推测由于空囊的振动导致角质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亲水性通道,可促进药物的渗透,对亲水性药物更为有效。空化作用是

16、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2) 机械作用 机械作用是指介质或其他粒子在吸收超声能量的同时,产生辐射压力,对气体粒子和细胞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把药物分子“推”或“拉人组织内。(3) 对流运输 对流运输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引起扩散体系内气泡不断振动,进而导致气泡周围的微粒旋转和液体环流,由此而引起体系内溶剂流动,有助于药物以对流运输扫扩散进入皮肤,特别是以附属器为通道的对流运输更明显。(4) 热效应 热效应是药物、介质、皮肤和皮卜组织吸收超声波产生的机械能可连续地转化为热能,因此,增加药物和皮肤细胞膜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的动能,从而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附属器的口径扩大,有利于药物经

17、皮肤吸收。3. 答: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1) 皮肤灼伤 操作不当或局部角质层的缺失均容易引起皮肤灼伤。(2) 一过性红斑 治疗处一过性红斑是较多见的不良反应。(3) 感觉不适 可能引起轻度刺痛感或牵拉感,尤其是在刚启动电流或电流加大过快时容易发生,1-2分钟内消失。极少数患者感到金屑味。防治:不良反应与个体敏感性高、电流大、治疗时间长和水被电解成H有关。事先将阳极浸泡在NaHC03溶液中,并且治疗中每10分钟重复浸泡,可防止或减轻因水电解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外,治疗时应逐渐加大电流,以免产生感觉不适或皮肤灼伤。皮肤破损处事先用凡士林涂抹,以阻止电流从该处通过。有心律失常或电子装置植入史的

18、患者禁用。第六章 维生素类一、名词解释:1. 又称抗凝血维生素,为甲蔡醒类物质。天然品有 Kl 和K2,均为脂溶性,主要来源于蛋黄、鱼肝油、绿叶蔬菜,卷心菜、红花油、葵花子油。 K3 和 K4 为人工合成2. 又称抗询楼病维生素,是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 D2 (麦角钙化醇, calciferol )和 D3 (胆钙化醇, cholecalciferol )。 D2 的前体为麦角固醇, D3 的前体为 7 一脱氢胆固醇。维生素 D 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对空气及光敏感,加热易破坏。3. 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包括 A1、 A2 两种形式。维生素 A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 retino

19、l )、视黄醛( retinal )和视黄酸( retinoic acid )。天然维生素 A 是以游离型或脂肪酸醋的形式只存在于动物界,特别是在水生动物的肝脏中含量尤高,植物中不含维生素 A ,但有大量的维生素 A 原胡萝卜素,进人机体可转化成维生素 A 。维生素 A 为黄色柱状结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见光、遇空气易失效。二、填空题:1. 胡萝卜素2. 维生素 A 3. 维生素 C4. 维生素 C、抗癌作用5. 维生素 B66. 羧化酶7. D2 、D38. 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三、选择题:1. A 2.B 3.C 4.B 5.C 6.D 7.D 8.A 9.B 四、问答题:1.

20、答:(l)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发挥多种作用如促使叶酸转变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参与核酸的合成;将 Fe , 还原成 FeZ + ,易于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皮肤光泽。(2)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是构成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成分。所以维生素 C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保持皮肤弹性,延缓颜面皱纹的出现。(3)降低血中甘油三醋和胆固醇的浓度,并对肝、肾的脂肪浸润有保护作用。(4)增强机体解毒功能,维生素 C 能起到保护琉基的作用,而琉基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排出体外,起到解毒作用。(5)保护皮肤。维生素 C 可抑制多巴氧化、减少黑色素生成且可使皮肤中已合成的黑

21、色素还原为无色物质。(6)能提高组织中 cAMP 的水平和使透明质酸酶灭活,阻断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过快增生。2. 答:(1)参与糖蛋白的合成,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调节人体表皮角化过程。若维生素A 缺乏,可引起勃膜与表皮的角化、增生和干燥。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和干燥。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发炎甚至穿孔。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时皮肤干燥,发生毛囊丘疹和毛发脱落,特别是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上皮组织不健全,易致感染。 (2)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殖功能。维生素 A 能促进骨骼及牙齿的发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 A 对维持精子产生、性激素的合成与分

22、泌有重要意义,同时能提高雌性动物受孕与健康胚胎形成的几率。(3)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维生素 A 参与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的感光性能。维生素 A 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对弱光敏感性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 (4)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和抵抗力。维生素 A 明显对抗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可促进胸腺增生,可使免疫力增强。(5)有效预防癌症。人体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与视黄酸直接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维生素 A 及其衍生物有防癌作用。3. 答:(1)维生素 E 常用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众多疾病及抗衰老的主要或

23、辅助治疗。(2)皮肤科疾病维生素 E 可外用治疗冻疮和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心内膜炎及 X 射线引起的下肢溃疡;口服可治疗大疤性表皮松解症;与泛酸钙配伍治疗红斑狼疮;还可治疗多形性红斑、系统性硬皮病、色素性紫瘫性皮肤病等。(3)用于化妆品维生素 E 可渗透至皮肤内部发挥其润肤作用。同时,维生素 E 对于防止紫外线损伤,保持皮肤弹性,延缓皮肤的老化进程均有作用。”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生化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患者的红细胞和骨骼肌的膜结构异常,用维生素 E 治疗能改善症状。 (5)可用于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可减少早产儿因输氧导致晶体后纤维增生所引起的失明。4. 维

24、生素 E 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能避免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广泛的药理作用。 (1)滋润皮肤、防护紫外线损伤和减少色素沉积,延缓衰老。(2)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殖能力。(3)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4)改善组织供氧、降低组织氧耗,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氧利用率。 (5)大剂量可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能使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并能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5.答:(l)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液和皮脂分泌,促进毛发生长及皮肤含水量正常化。维生素 D 缺乏,易发生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2)促进肠赫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浓度

25、增加,有利于钙、磷在骨中沉着,促进骨组织钙化,是骨骼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 D 缺乏时,儿童易患询楼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症。血钙过低,还可出现手足抽搐和惊厥等。 (3)促进维生素 A 的吸收,增强免疫功能。 (4)预防癌症。有研究表明维生素 D 能抑制前列腺癌的扩散和降低发生结肠癌的几率。第七章 维A酸类一、名词解释:1.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维生素 A 活性的视黄醇( retinol )衍生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光老化性皮肤病以及多种皮肤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 与维 A 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ARs ,仅

26、与 9 一顺式维 A 酸( 9 一 cis 一 RA )结合,但不与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XRs 。各有、三种亚型,不同的维 A 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RAR分布广泛, RAR主要见于真皮纤维母细胞, RAR,主要见于表皮。二、填空题:1. CRABPs、维 A 酸核受体。2. 致畸作用、胚胎毒性。3. 环己烯环、多烯侧链、极性终末基团。4. 皮肤粘膜刺激症状5. 维 A 酸受体的多样性6. 银屑病7. 依曲替酯、依曲替酸8. 酪氨酸酶9. 急性皮炎、湿疹三、选择题:1.A 2.B 3. D 4.B 5.C 6.A 7.C 8.A 9.C 10.B四、问答题1.答:(1) 参与调控表皮

2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维 A 酸是强有力的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表达的生物调节剂,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表皮细胞的终末分化阶段,使角质形成细胞平均体积减小,从而发挥抗增殖、抗角化作用。此外,还能调节细胞分化,使异常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2) 抗炎作用维 A 酸类具有局部抗炎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酶,减少炎症介质 PG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白三烯类的合成和释放,还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3) 抑制皮脂腺的分泌维 A 酸是皮脂细胞增殖和脂类合成的强有力抑制剂,维 A 酸通过抑制皮脂产生和减少皮脂腺的大小以影响皮脂腺的活性。 (4) 免疫调节作用维 A 酸作用于免疫系统的 B 淋巴细胞、 T 淋巴

28、细胞、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辅助抗体的产生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5) 抗增生、抗肿瘤作用通过特异的糖蛋白与肿瘤细胞发生接触,并以药物的毒性导致胞浆膜及胞浆内超微结构改变,使肿瘤细胞溶解。阻止体内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抑制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维 A 酸能通过下调明胶酶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阻止血管新生。(6) 减少表皮黑素维 A 酸外用有助于减轻因光损伤所致色素过度沉着引起的损害。在多个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维 A 酸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减少黑素的形成,并减少黑素小体输人角质形成细胞。(7) 护肤养颜、抗衰老维 A 酸可抑制胶原纤维酶的活性。2. 答:维 A 酸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胞

29、液中存在的维 A 酸( RA )相关细胞结合蛋白( cytosolie RA binding protein , CRABPs )和细胞核中一系列维 A 酸核受体介导的。 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主要为 CRABP- ,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 CRABP -I 。与维 A 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ARs ,仅与 9 一顺式维 A 酸( 9 一 cis 一 RA )结合,但不与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XRs 。各有、三种亚型,不同的维 A 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RAR分布广泛, RAR主要见于真皮纤维母细胞, RAR,主要见于表皮。这两种核受体在与

30、靶 DNA 结合时表现出高度的协同性, RARs 需要与 RXRS 形成异二聚体才能有效地与 DNA 结合从而发挥功效, RXRs 不仅能自身形成同二聚体起作用,还可与其他的细胞核受体,如维生素 D 受体、甲状腺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 ( PPAR 们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发挥生物效应。维 A 酸进入皮肤后被 CRABPs 从细胞外基质中摄取,并输送至细胞核内,然后与 RARs 和或 RXRS 结合,这些受体联合成纯的或杂的二聚体之后,再与位于相关基因启动区的 DNA 反应性成分( DNA 一 response element ) ( RARE 和 RXRE )结合,从而激活了相关靶

31、基因启动区,并与共活化因子( coactivators )及共阻抑因子( corepressors )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弓起基因的表达或阻抑,最终导致表皮和真皮结构与功能的改变。3. 答:(1)痤疮 本品是第一个外用治疗痤疮的维 A 酸类药物,疗效肯定且安全;异维 A 酸是治疗痤疮的首选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粉刺的形成并能溶解粉刺;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导致毛囊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转换率增加,加速粉刺排出。维 A 酸还能降低粉刺内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聚力,减少非炎症损害并防止炎症损害的发生。阿达帕林治疗座疮的作用机制与全反式维 A 酸相同,但其抗炎作用和溶解粉刺作用要强于全反式维

32、A 酸,并且刺激性小。(2)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该类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毛囊角化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毛发苔鲜、掌坏角化病等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银屑病 各种维 A 酸对银屑病均有效,但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疗效最佳者为依曲替酯。(4)护肤养颜 维 A 酸可使皮肤柔嫩,皱纹明显减少,颜面斑状色素沉着消退,雀斑减轻,黄褐斑消退,皮肤粗糙度降低,从而达到美容效果。(5)其他 维 A 酸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皮肤科中可用于治疗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肿瘤。此外,全反式维 A 酸也可用于治疗扁平庆、庆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皮肤病。4.答:(

33、1)口服维 A 酸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异维 A 酸对孕期服药妇女的致畸胎率比自然发生率高 20 倍以上。依曲替醋和依曲替酸停药后 2 年或更长时间内仍有致畸作用。为预防致畸作用的发生,育龄妇女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前后应严格避孕,并采取有力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其他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消化道症状、中枢症状等,但一般均为轻、中度可逆反应。用药期间宜定期检查肝功能、血脂,尤其是糖尿病、肥胖症、酗酒者。对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患者慎用或禁用。 (2)局部外用维 A 酸类药物主要有皮肤勃膜刺激症状如出现皮肤疹痒、局部红斑、脱皮、干燥、灼热感、微痛等,常见于治疗初期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相

34、关。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为减轻局部刺激性,治疗浓度可以逐渐增加,忌用于皮肤较薄的皱褶部位,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日晒,必要时使用防光剂等。5. 简述阿达帕林的药理作用。阿达帕林有溶解粉刺作用,并能纠正表皮的异常角化和分化,从而抑制座疮的发生。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在调节细胞分化过程中活性较全反式维 A 酸强 3 倍以上。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毛囊上皮细胞的分化,减少微粉刺的形成。同时可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抑制炎症介质 PG 的合成和释放,亦可抑制 5 和 15 一脂氧化酶,从而减少白三烯类的合成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可改善炎性皮损,使座疮消退。抗炎作用与戊酸倍他米松及消炎痛类似而明显高于其他外用维 A

35、 酸类药物。6. 答:他扎罗汀不与维 A 酸核受体结合,但活性代谢物他扎罗汀酸受体选择性高,使其能够靶向作用于病变组织,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他扎罗汀能下调银屑病皮损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鸟氨酸脱竣酶等增殖标志的过度表达;拮抗干扰素一,对角质形成细胞或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使异常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亦能下调银屑病皮损中白介素6 等炎性标志物的表达而促进炎症消退。第九章 生物制剂一、名词解释:1.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可溶性多肤、蛋白质或

36、糖蛋白,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分子,主要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根据细胞因子的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等。2.干扰素:是一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能干扰细胞内病毒复制,因其分子量小,只具有弱抗原性,不易被免疫血清中和,也不被核酸酶破坏,但可被蛋白酶灭活。根据其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 IFN、 IFN和 IFN .3.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皮肤、私膜和唾液中的小分子多肤,由 53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6200 ( SDS 一 PAGE )

37、,含有 3 个链内二硫键,这些二硫键是它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需的。不同来源的 EGF 都有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的作用,其能力大小与生物同源性相关。其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极微量的 EGF 即能强烈刺激各种受损肌肤和器官,使之修复再生。 4. 超氧化物歧化酶:又称抗衰酶或抗氧化酶,是一种由红细胞、肝和其他哺乳动物组织分离的一种肤链大分子金属酶,为 3.2kDa 。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切生物体内。 5. 免疫核糖核酸,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分子量为(13500),无抗原性,是从肿瘤痊愈病人的淋巴结中抽取或以被自体瘤细胞或相同组织的同种异体瘤细胞特异性致敏动物的淋巴结中提取,也可从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和脾血细

38、胞中提取。 iRNA 能转移对某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力,能传递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如肾癌、肺癌、消化道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和骨肉瘤等的辅助治疗。6. 瘦素:是肥胖(OB)基因的表达产物,它是一种多肽激素,分子量为16kDa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胃肠道、胎盘、乳腺也有瘦素基因表达,但水平较低,以治疗肥胖症。7. 透明质酸:又名玻璃酸,是一种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的双糖重复单元构成的粘多糖类物质,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该物质 HA 大量存在于真皮中,占体内总量的一半多,表皮中亦有。HA 维持真皮结缔组织中的水分,使结缔组织处于疏松状态,防治胶原蛋白由溶解状态变为不溶解

39、状态,从而使皮肤饱满光滑、柔软细嫩。此外,HA 还具有吸流性润肤剂的功能,赋予皮肤润滑的感觉公小分子塌的 HA 可刺激皮肤细胞,促进角蛋白更新,其水解物有抑制酷氨酸酶活性和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外用可作为预防紫外线,增自、保湿用药,皮肤美容科用于化妆品添加剂,预防术后粘连和对软组织的修复作用。8. 是用妊娠 3 个月左右的健康动物的新鲜胎盘,在低温下抽提出的组织液,可用来配制化妆品也可制成注射剂供临床应用。胎盘提取液含有多种成分硫酸等、氨基酸,一般包括激素、酸性茹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酶、核酸、糖类、维生素、有机酸和无机微量元素等。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赋活作用。其对皮肤和组织的呼

40、吸有促进作用;能防止黑色素形成;具有角质溶解能力和皮肤软化作用;改善末梢血流障碍等。用于滋润、美白皮肤、消除皮肤皱纹和延缓皮肤老化。9. 富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类、天然的维生元素等,可扩张毛细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还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的能力;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老化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从根本上改善衰老皮肤的生理功能。 二、填空题:1. 细胞内自分泌、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 免疫细胞、某些非免疫细胞。3. 白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和NK细胞。4. 肥胖5. 半胱氨酸6. 辅助性 T7. 超氧阴离子8.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

41、激而合成、分泌的物质。9. INF由(白细胞)细胞产生,INF由(成纤维细胞)细胞产生,INF由(T细胞和 NK 细胞)细胞产生。10. Leptin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11. TGF是一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12. IL2是(辅助性 T)细胞受丝裂原或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13. SOD 能特异性地清除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三、选择题:1.B 2.A 3.C 4.B 5.D 6.A 7.C 8.A 四、问答题:1. 答: 药理作用:( l )抑制瘫痕:瘫痕疙瘩内注射干扰素,可使原有的瘫痕变平、变软,并抑制瘫痕增生、浸润,使瘫痕明显缩小。(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

42、广谱的病毒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对 RNA 病毒和 DNA 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3 )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通过直接的抗增生作用和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 ( 4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调节作用,具有免疫监视、免疫防护、免疫自稳三大基本调节功能,对巨噬细胞及 NK 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不良反应:( l )流感样症状:常见有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鼻塞、流涕、食欲不振、乏力等流感样病状,其中以发热最为突出。( 2 )骨髓抑制:可有

43、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减少。因此,在选择用 IFN 治疗的患者时,白细胞不能过低,在用药期间,应常规监测白细胞计数。 ( 3 )神经系统症状:在大剂量及长期应用 IFN 治疗中,用药 l8 周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及运动变慢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言语困难及脑电图改变。( 4 )消化系统反应:可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少数有腹泻、腹痛。 ( 5 )心血管系统:少数病人有心血管症状,低血压、心动过速等,与剂量及年龄有关。尚不能证明 IFN 对心脏有直接毒性,亦无蓄积性心脏毒性。对老年人在开始治疗前应常规作心电图。有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

44、能不全者应慎用 IFN 。( 6 )局部反应:部分病人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并有压痛, 24 小时即可消退。( 7 )其他:有脱发、皮疹、痊痒、一过性肝损伤、使银屑病加重等,偶见过敏性休克。2. 答:(1)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之间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 (2)对肿瘤的作用细胞因子对肿瘤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某些细胞因子可杀伤肿瘤,某些可促进肿瘤生长,某些在不同条件下可发挥抑瘤或促瘤的不同效应。 (3)刺激造血功能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每一阶段都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如 IL 一 3 可刺激多能干细胞和多种组细胞增殖和

45、分化, EPO 可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4)促进炎症反应感染可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后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以抵御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另一方面,若促炎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也可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伤。 (5)其他许多细胞因子参与机体不同系统的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如 VEGF 、 bFGF 、 IL 一 8 等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IL 一 1 刺激破骨细胞3. 答:( l )抗衰老作用:SOD 能特异性地清除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皮肤表层能抑制氧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特别是修饰SOD (天然SOD 半衰期为6 一7 min )具有长达7 小

46、时以上的清除作用,能有效的延缓皮肤衰老、祛除色斑和减轻皱纹。( 2 )防晒作用:光照使皮肤变黑的主要原因是氧自由基损害,SOD 可有效地防止皮肤受电离辐射(特别是紫外线)的损伤,从而产生防晒效果。( 3 )抗炎作用:SOD 具有极强的抗炎作用,其主要机制是由于SOD 能把对生物体破坏极强的超氧自由基歧化为无毒的H2O ,从而阻断其损伤作用。由于SOD 对O2的清除作用使吞噬细胞对病菌的进攻能力增强,提高其抗炎症、抗感染和自我防护、自我修复的能力,促使其病灶迅速愈合。SOD 对粉刺、湿疹和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均有良好疗效。( 4 )抑制瘫痕增生:有一定的防治瘢痕形成作用。

47、4. 答:()绝大多数 CK 均为低分子量( 8 80kDa )的糖蛋白,且大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其分泌量甚微,但能产生很强的生物学活性, 10-1010 -15mol / L 即可显示活性作用。 () CK 一般无前体状态的储存,正常休止状态的细胞必须经刺激和活化后才能合成和分泌 CK ,一旦合成即很快分泌,其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 () 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或邻近细胞,或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脏器。 () 以较高的亲和力和其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经过信号传递而发挥作用。()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5. 答:干扰素的种类IFN.IFNIFN基因定位同源性比较相对分子质量活性结构等电点( Pl )已知亚型数氨基酸数糖基化位点热稳定性对酸稳定性对蛋白酶稳定性诱导抗病毒速度与 ConA 结合力免疫调节活性抑制细胞生长活性主要诱生剂受体种属特异性主要产生细胞人 9 号染色体与有29的同源性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