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方案复习题(套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67922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1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方案复习题(套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方案复习题(套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方案复习题(套题).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道路勘测设计学位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B 。 A.6000080000 辆 B.25000 55000 辆 C.6500090000 辆 D.60000100000 辆 2.一条较长的公路可适当分段采用不同的技术等级和标准,但分段不宜过于频繁,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的分段长度( B 。 A.不小于 10km B. 不小于 15km C.不小于 20km D. 不小于 25km 3.关于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正确的说法是( A 。 A.发生横向倾覆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滑

2、移现象 B.发生横向滑移现象之前先发生横向倾覆现象 C.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同时发生 D.横向倾覆现象和横向滑移现象发生的次序无法确定 4.关于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正确的说法是( A 。 A.驱动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大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C.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小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D.驱动条件是指汽车的牵引力必须等于各行驶阻力之和 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保证的行车视距为( B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会车视距 D.错车视距 6.设计车速为120km/h 的高速公路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 A 。 A.200m B.100m C.50m

3、 D.150m 7.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最小纵坡i 应满足的 条件是 ( D 。 A.i0.05% B.i 0.1% C.i 0.2% D.i 0.3% 8.对于二、三、四级公路的越岭路线,任一连续3 公里路段范围内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C 。 A.8% B.6.5% C.5.5% D.7% 9.关于平纵组合,不正确的是( A 。 A.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不必保持均衡 B.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C.避免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D.一个平曲线内,必须避免纵面线形的反复凸凹 10.计价土石方数量计算公式是( B

4、 。 A.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 -借方数量 B.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 +借方数量 C.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 D.计价土石方数量=借方数量 11.关于平原区路线布设,正确的说法是( D 。 A.路线原则上宜穿过城镇内部,为地方交通服务 B.路线以弯曲为主 C.路线不必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问题 D.线形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 12.已知竖曲线半径为R,切线长为T,则外距E 为( A 。 A.E= B.E= C.E=2RT 2 D.E=2TR2 13.高原纵坡折减的海拔条件是( D 。 A.海拔 1500m 以上 B.海拔 2000m 以上 C.海拔 2500m 以上 D.海拔 3000m

5、以上 14.关于沿溪线,正确的是( B 。 A.沿溪线距城镇居民点较远,不利发挥公路的效益 B.和山区其他线型相比较,沿溪线的平、纵线形是最好的,常成为山区选线中优先考虑的方案 C.沿溪线筑路材料缺乏 D.沿溪线不便于施工、养护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15.设竖曲线半径为R,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为x,则 P点距竖曲线切线的纵 距 y 为( C 。 A.y=2R+x B.y= C.y= D.y= 16.在直线与半径为200m 的圆曲线之间设置长度为50m 的回旋曲线,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 D 。 A.250m B.200m C.150m D.100m 17.计算机

6、辅助设计简称为( A 。 A.CAD B.DAC C.ACD D.ADC 18.高速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 B 。 A.10 年 B.20 年 C.30 年 D.40 年 19.驰道修建于 ( D 。 A.周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 20.设汽车的每小时燃料消耗量为Qt。 A.Qs=Qt/(100V。 A.超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停车视距 D.错车视距 22.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决定主要考虑( C 。 A.凸形竖曲线是考虑缓冲要求 B.凹形竖曲线是考虑视距要求 C.凸形竖曲线是考虑视距要求 D.凸形竖曲线是考虑夜间行车要求 23.路线方案选择与比较是通过( B 。 A.详细测量 B.纸上

7、定线 C.视察和踏勘测量 D.实地放线 24.公路定线放坡的坡度一般是( D 。 A.最大纵坡 B.最小纵坡 C.合成坡度 D.平均坡度 25.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 B A. 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C.工可设计和初步设计 D.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6.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道路纵坡度为i A. =f+i B. =f-i C. =fi D.=f/i 27.汽车在某一档位以速度V 做稳定行驶,相应的动力因数为D,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则汽车所能克服的纵 坡度 i 为( B A.i=D+f B.i=D-f C.i=Df D.i=D/f 28.关于汽车燃料消耗量,不正确的是(

8、 B A. 燃料消耗量与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无关 B.燃料消耗量与路线海拔高度有关 C.燃料消耗量与汽车行驶季节有关 D. 燃料消耗量与驾驶员的技术有关 29.关于附着系数,正确的是 ( B A.与车速无关 B.车速越高,越高 C.车速越高,越低 D.与荷载有关 30.在直线和半径为R 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参数为A,R、L 和 A 单位均为m,则计算 公式正确的是 ( C A.R+L=A B.R-L=A C.RL=A 2 D.R2 /L=A 31.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B A.0.3% B.0.5% C.0.7% D.0.9% 32.关于直线路段的路肩横坡i,正确的

9、是 ( A A.i 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1 2% B.i 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34% C.i 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2.53% D.i 一般较行车道横坡大2.53.5% 33.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 A2,该两桩号间距为 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 的平均断面法 公式为 ( D A.V=(A1+A2L B.V=2(A1+A2L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C.V=(A1-A2L D.V=(A1+A2L 34.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B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35.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 C A.超车视距

10、 B.停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会车视距 36.用于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司机操作反应时间一般取为( C A.1.0 秒 B.2.5 秒 C.3.0 秒 D.4.0 秒 37.关于竖曲线半径,正确的是( D A.规范中只规定一般最小半径,没有规定极限最小半径 B.规范中只规定极限最小半径,没有规定一般最小半径 C.规范中没有最小半径限制 D.规范中规定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 38.关于竖曲线长度,正确的是( A A.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小长度 B.规范中只规定了最大长度 C.规范中规定了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 D.规范中没有规定长度限制 39.关于平均纵坡,正确的说法是( B A.平均纵坡是指一

11、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纵坡坡度的平均值 B.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上坡坡度的平均值 C.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下坡坡度的平均值 D.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40.关于图上定线所利用的等高线地形图,正确的说法是( D A.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小比例尺地形图 B.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大比例尺地形图 C.图上定线利用的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小比例尺地形图 D.图上定线只能利用1:2000 地形图 41.设视高为h1,物高为 h2,凸形竖曲线半径和长度分别为R 和 L,视距为S。以上参数的单位均为m,当 S L 时,下列关系式正确的

12、是( C A.S 2= B.S= C.S= D.R= 42.关于实地定线中的放真坡,正确的是( A A.真坡是指定线所放的坡度基本上就是今后纵断面的设计坡度 B.真坡是指平均纵坡 C.真坡是指最小纵坡 D.真坡是指最大纵坡 43.公路运输的特点是属于( B A.点的运输 B.线的运输 C.面的运输 D.廉价运输 44.已知汽车速度为45km/h,横向力系数为0.15,单向路拱坡度为6%,则此时的平曲线最小半径R 为( D A.177m B.160m C.100m D.76m 45.T 形平面交叉口共有冲突点数目为( C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46.纵断面某相邻纵坡分别

13、为i1=+1.3%,i2=3.3%,则 ( C A.变坡角 =0.046 B.变坡角 =-0.02 C.需要设置凸形竖曲线 D.不需设置竖曲线 47.已知桩号K1+000 挖方断面积为60m 2,K1+017 挖方断面积为 82m 2,则两桩号之间的挖方体积为 ( D A.2414m 3 B.2400m3 C.1500m3 D.1207m3 48.已知某公路现在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8000 辆/d,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试问 20 年后的远景年平均日 交通量为 ( C A.47760 辆/d B.46520 辆/d C.45485 辆 /d D.44378 辆/d 49.设汽车总重为G,滚动

14、阻力系数为f,则滚动阻力为(A。 A.fG B.f+G C.f/G D.f-G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50.欲求汽车在坡道上以某一排挡作变速行驶时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和坡长,则驶出坡道的速度取为该档位 的(D。 A.最小速度B.最大速度 C.最小速度和最大速度的平均值D.临界速度 51.关于动力爬坡,正确的有(D。 A.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大动力因数等速上坡 B.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小动力因数等速上坡 C.动力爬坡是指利用汽车的最大牵引力等速上坡 D.动力爬坡是指在上坡前使汽车加速,让汽车得到较高的速度,然后利用上坡时的减速所产生的惯性力以提 高汽车的上坡能力 52. 一条车道的最大

15、宽度为( D 。 A.3.5m B.3m C.4m D.3.75m 53.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 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这种线形称为(C。 A.反弯曲线B.C 型曲线 C.断背曲线D.S 型曲线 54.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路面横坡i 取为 (A。 A.1.5或 2B. 2.5或 3 C.3.5或 4D. 4.5或 5 55.圆曲线最大半径以不超过(B为宜。 A.20000m B.10000m C.5000m D.15000m 56.对于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线,纵坡设计应保证路基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与设计洪水频率对应的计算

16、水位 以上 (D。 A.2.0mB.1.5m C.1.0mD.0.5m 57.设竖曲线的半径和外距分别为R 和 E,二者单位均为m,则坡度角 与 R、E 的关系为 (B。 A.RB.R C.R4E 2 D.R8E 2 58.根据经验,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1000m,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n倍,便可达到线形的均衡 性。其中n为 (C。 A.35 B.79 C.1020 D.12 59.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路肩宽度内设置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一般为(A。 A.0.5m B.1.0m C.1.5m D.2.0m 60.平原区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在(D。 A.30以下B.20以下 C

17、.10以下D.3以下 61.图上定线所采用的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B。 A.15000120000 B.150012000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C.110000120000 D.1500001100000 62.不属于设计车型的是(B。 A.小客车B.大客车 C.载重汽车D.鞍式列车 63.从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看,汽车的效率和行驶安全性与路面有关,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C。 A.要尽量降低路面的滚动阻力B.路面要平整 C.路面不能粗糙D.使路面能提供较大的附着系数 64.在平面线形组合形式中,如果基本型中圆曲线长度为零,则将这种组合形式称为(B。 A.S 型B.凸型 C.复合型D.

18、卵型 65.土石方运量为(C。 A.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和B.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差 C.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积D.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比 66.在选线步骤中,“逐段安排”是指(A。 A.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定出具体小控制点,解决局部性控制方案问 题 B.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进行纵坡设计 C.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进行具体定线,即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定出中线的最终位置 D.在大控制点之间,逐段安排选线人员和仪器设备等 67.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A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

19、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68.在 下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B A.V1B.VK C.V2D.Vmax 69.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A A.基本通行能力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D.服务交通量 70.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0.04, 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 小半径是 ( A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71.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 A 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A.2 倍B.3 倍 C.4 倍D.6

20、倍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72.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 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 B m 。 A.40 B.50 C.60 D.70 73.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 A 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 设置要求。 A.3sB.6s C.9sD.15s 74.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 D 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A.45B.34 C.23D.1.502.0 75.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 D 与( 之和。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76.下列不属于纵断

21、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D A.最大最小纵坡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D.坡度角 77.作为公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影响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是体现公路等级的速度指标是 指 C.6V(m D.6V(km 91.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60km/h 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 。 10、平均运距:挖方断面的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的间距中心的距离称为平均运距。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11、冲突点:不同方向的车流以较大角度相互交错的地点。 12、停车视距:汽车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直到前方障碍物安全停车,汽车沿路面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 离。 13、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

22、的超高和横向摩阻系数时 , 能保证汽车以 设计速度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小半径。 14 设计车速: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车辆行使只受道路本身条件限制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 行使的最大车速 15、道路红线:区分城市道路用地与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及其他公用地的界限。 16、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 , 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 17、识别距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司机识别前方信息作出的正确反映而必须的沿路面行驶的距离。 18、合成坡度: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19、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而

23、且上、下道路间有匝道连接,以 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形式。 20、道路建筑限界:保证车辆在各级道路安全行驶时所必须的空间,道路其他设施不得侵入。 21、完全互通式: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没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互通立交。 22、纵断面设计线: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 反映了道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23、立体交叉:立体交叉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相交的道路与道路 ( 或铁路 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相互 交叉的连接形式。 24、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同向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 线。 25、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路缘带统称为中

24、间带。 26、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 道。 27、动力因数: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28、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个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 数。 29、运量:平均运距与调配的土石方数量的乘积。 30、分离式立体交叉:是仅设跨线构造物 ( 跨线桥或地道 一座,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上、下 道路间无匝道连接的交叉形式。 31、断背曲线:两同向曲线以短直线相连接。 32、部分互通式: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互通立交。 33、互

25、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而且上、下道路间有匝道连接,以 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形式 34、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称之为部分互通式 立体交叉。 35、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称之为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6、平行式变速车道:是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37、直接式变速车道: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38、基本车道数:是指一条道路或其某一区段内,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所必需的一定数量的车 道数。 39、自然展

26、线: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 , 顺着自然地形 , 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 , 克服高差。 三、填空题 1. 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 ,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_8E/2_。 2. 在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 ,则仍用 _4%_ 。 3. 作为公路设计依据的汽车分为三类,即_小客车 _、载重车、半挂车。 4. 二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为_15 年_年。 5. 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_3_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6. 公路按其任务、性质和交通量分为_5_个等级。 7. 汽车行驶阻力有_空气阻力 _、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8. 坡长限制包括_最短坡

27、长限制_和_最大坡长限制_。 9. 设置凹形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缓和冲击 _。 10. 高速公路的路肩包括土路肩和_硬路肩 _。 11. 山岭区选线的线形有沿溪线、越岭线和_山脊线 _。 12. 在现场定线时,个别路线线位定得不当或平面、纵面线形不够理想,此时可在测出的平、纵、横图纸资 料上进行 _移线 _。 13. 在道路网规划时,需要对原有公路交通量进行调查,其目的是要推算_远景设计交通量_。 14. 涵洞根据水力特性可分为无压式、压力式和_半压力 _ 。 15. 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_制动效能 _、制动热稳定性和方向稳定性。 1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大体上分为三类,即“_线形

28、标准 _”、“载重标准”、“净空标准”。 17. 设交点JD 处路线转角为 ,缓和曲线角为 ,则设置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几何条件是_2 _。 18. 纵断面设计线的两个基本线形要素是_纵坡 _、竖曲线。 19.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_CAD_ 。 20. 高速公路应满足_停车 _视距的要求。 21.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缓和曲线的形式采用_回旋线 _曲线。 22._ 沿道路设计中心线_竖向剖面图称为道路纵断面图。 23. 路面横向坡度的大小主要与_路面材料 _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24. 平均运距是 _挖方中心与填方中心_ 之间的距离。 25. 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螺旋线和

29、_回头展线 _。 26. 旧路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1 线形改建 (2路基改建 (3路面改建 (4_ 桥梁改建 _。 27. 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公路的_中心线 _。 28. 越岭线的路线布局要以_纵断面 _设计为主。 29. 二、三、四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 不大于 _3%_。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0. 设计车速又称为_计算 _行车速度。 31. 一条车道的路面最大宽度为_3.75_m。 32. 车轮滚动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称为_滚动 _阻力。 33. 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横向力系数取为_0.03

30、5_ 。 34. 暗弯与 _凸形 _竖曲线组合恰当。 35. 选线的三个步骤是_整体布局 _、_逐段安排 _和_具体定线 _。 36. 实地定线的两种放坡方式是_真坡 _、平均坡。 37. 两阶段设计是按初步设计和_施工图 _设计两阶段进行。 38.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横向倾覆稳定性和横向_侧滑 _稳定性。 39. 一般要求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小于_3S_秒。 40. 纵面线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长度称为_坡长 _。 41. 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_螺旋式 _展线三种。 42. 一种有代表性的、作为公路设计依据的车型叫做_设计车辆 _。 43. 汽车行驶的

31、充分和必要条件,亦称为汽车运动的_附着和驱动 _条件。 44. 对于平面线形设计,当设计车速60km/h 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 m计 以不小于设计车速( 以 km/h 计 的_2V_倍为宜。 45. 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均应设置 不小于 _0.5_%的最小纵坡。 46. 路肩横坡一般应较路面横坡大_1-2%_。 47. 山岭区公路按线位的不同可分为_沿溪线 _、_山脊线 _、越岭线三种。 48. 设计深度介于_初步设计 _和_施工图设计 _之间的设计阶段叫技术设计。 49. 实地放线,不用坐标数据时,可采用_支距法 _法或

32、 _偏角法 _法。 50. 汽车在等速度行驶时,不存在_惯性 _阻力,在水平路段上行驶时不存在_坡度 _ 阻力。 51. 当圆曲线半径R1000M时,缓和曲线参数A的合理范围是_333_至_1000_。 52. 山岭区公路按线位的不同可分为沿溪线、_山脊线 _、_越岭线 _三种。 53. 公路的技术标准,大体上分为_线形标准 _、载重标准和_净空标准 _三类。 54. 若回旋线设计参数A200m )时,回旋线参数C 40000 ,距回旋线起点100m 处的曲率半径 400 。 55. 确定路拱横坡度的大小时,主要是根据_路面类型 _和_粗糙度 _确定。 56. 公路选线的总体步骤依次是_整体布

33、局 _、_逐段安排 _、具体定线。 57. 路缘石一般宜高出路面_10-20_cm。 58. 汽车的动力因数是表征某种型号的汽车在_海平面 _和_满载 _的情况下 条件下),单位车 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 59. 公路设计时常用的定线方法有_纸上定线 _、_实地定线 _两种。 60. 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将一年_8760_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取第_30_位小时交通量 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61. 超高附加纵坡是指设超高后的_实际 _纵坡比 _设计 _纵坡增加的坡度。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62. 动力因数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_牵引

34、潜力 _,或克服道路 阻力和 _惯性阻力 _的性能。 63. 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64.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翻转和滑移。 65. 在公式中,称海拔系数,称海拔荷载系数。 66. 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有以下六种主要类型基本型、 S型、 C型、凸型、 卵型、复合型。 67. 人行道横坡宜采用 1-2 %。 68 交叉口根据车辆之间交错方式的不同, 分为以下三种交错点合流、 分流 、 冲突。 69. 交织角一般宜控制在 20-30度之间。 70. 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宽度、高度两部分组成。 71. 作为决定道路等级和拟建道路修建次序的交通量是远景年平均昼夜交

35、通量。 72. 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73. 平面交叉布置的形式有加铺转角、分道转弯、 拓宽路口和环形交叉等四种。 74. 常用的路拱形式有折线、曲线、直线夹曲线三种。 75. 目前常用的土石方调配方法是路基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 76. 超高缓和段的形成过程有中轴旋转和边轴旋转两种形式。 77. 平面叉存在的交错点是影响交叉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对交通的干扰 和行车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再次是分流。 78. 环形交叉环道一般设计 3-4条车道。 79.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

36、方法有方格网、 设计等高线和方格网设计等高线三种。 80. 城市道路共分为4 类。 81. 平面线形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三种线形要素组成。 82立交方案比较有综合评价法和技术经济比较法两种。 83. 汽车行驶理论里的D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后备牵引潜力, 84. 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包括倾覆和翻滚。 85.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加宽分三类,其中一级级公路和 高速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86. 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结构物形式划分为上跨和下穿两类。 87. 对设计速度60m/h 的道路应注重线形组合设计。 88. 越岭线的纵坡设计中,除了控制最大纵坡和坡长外,也应控制

37、平均纵坡。为了争取高程, 不得设置反坡。 89.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重心轨迹的几何特点是:轨迹连续、曲率连续以及 曲率变化率连续。 90. 公路根据远景交通量及其使用性质和任务可分为五个等级。 91. 规范规定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应不小于行车速度的 6V 倍为宜。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92. 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有一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三阶段设计。 93. 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附着力大于或等于牵引力、牵引力等于行驶阻 力。 94.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其它各级公路除应满足会车视距外,还应在适 当间隔内设置保证超车视距的路段。 95. 相对高差400m的地区平均纵坡以5

38、.5%控制。 96 二级公路合成纵坡必须小于8% 。 97. 线形组合时明弯宜与凹形竖曲线组合。 98. 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设计依据的分三类,即小客车,载重车和半挂 车。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小客车为设计车型。 99. 纵断面设计时“经济点”指横断面填挖平衡时的设计高程。 100. 机动车行车道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设计车辆, 设计车速,以及安全间距。 101. 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是指中央分隔带边缘;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 是指路基边缘;在设有超高加宽路段为未超高加宽前路基边缘。 四、多项选择题 1.关于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正确的说法有 AE )。

39、A.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B.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 C.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D.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小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E.附着条件是指牵引力不大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2.设竖曲线半径、长度和切线长分别为R、L 和 T,转坡点处坡度角为,则竖曲要素计算公式正确的有 BD )。 A.L=R/ B.L=R C.L=R+ D.T=L/2 E.T=L 3.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正确的有 BD )。 A.横向调运方 +纵向调运方 +借方 =挖方 B.横向调运方 +纵向调运方 +借方 =填方 C.横向调运方 +纵向调运方 +填方 =借方 D.挖方 +借方 =

40、填方 +弃方 E.挖方 +填方 =借方 +弃方 4.关于越岭线,正确的有 AB )。 A.相对高差200500m 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 B.相对高差在500m 以上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平均纵坡以接近5%为宜 C.越岭线路线布局以平面设计为主 D.越岭线按以直线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线 E.越岭线应走在直连线与匀坡线之间 5.关于竖曲线,正确的有 AE )。 A.各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B.四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可不设置竖曲线 C.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抛物线 D.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圆曲线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E.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6.平面设计时,关于直线的最小长度,正确的有 BE )。 A.当设计车速 60km/h 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 m 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 km/h 计)的2 倍 为宜 B.当设计车速 60km/h 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 m 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 km/h 计)的6 倍 为宜 C.当设计车速 60km/h 时,对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D.当设计车速 60km/h 时,对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