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68472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报告.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 庞卫花,王润科,王万菲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 : 陇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陇南旅游业的一些方面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正面临着诸多挑 战, 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陇南旅游业对陇南市经济影响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陇南市旅游业 开发的 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人文环境等基础条件,对陇南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就陇南市旅游业开发现 状和存在的 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对策。 关键词 : 陇南。旅游业。现状。评价,对策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开展的客体,同时它也是发展 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

2、要想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 景观,必须经过适当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得以实现。就旅游资 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其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进行旅游资源的科 学评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基础。旅游资源 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 等级、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对 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旅游资 源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旅游资源评价一直就是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 学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 中西部地区,已进入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时期。旅游资源的 评价

3、对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南缘的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 侧边缘交汇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 密,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长期以来, 陇南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和交通落后,加上地区财政困难,对 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发 展缓慢,旅游经济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究其原 因是对陇南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评价,观念落后,缺乏主动 意识。基于此,本文对陇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从陇南旅游 资源开发的现状入手,结合陇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问 题,给出陇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建议。 一、陇南旅游资源现状 ( 一 自然环境优越 陇南

4、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想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 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 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 西秦岭和汉中盆接连,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 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同的复杂地形。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 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 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 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 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

5、明显的垂直 分布特点,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 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 ( 二 旅游资源丰富 陇南的旅游资源良好,与天水的麦积山、陕西的张良庙、 四川的九寨沟、黄龙寺遥相辉映,是旅游观光的极佳胜地。 全市旅游景点面积约2 440 公里, 748 个景物,其中人文景物 291 个,组成 17 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 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 美称。 2008 年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2009 年又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性旅游品 牌。陇南不光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

6、。史记 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现 在陇南的西和县,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秦始皇先祖在我 市的礼县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 一六国的千秋基业。位于我市成县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是 汉代“三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书法艺术瑰宝。宕昌哈达铺是 中国工农红军的加油站和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转折点,宕昌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 较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还有成县杜甫草堂、礼县先秦文化遗 址、祁山三国古战场、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三国古栈道。陇 南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西北最大的天然

7、溶 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文县 洋汤天池和徽县三滩、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等生态旅游风 景区。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分别与四川九寨 沟、甘肃天水麦积山遥相呼应。独特的地理位置还造就了文 化的多元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 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汇,其独特的民俗 风情,提供给游人的是一份风物常青的画卷。 二、陇南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直接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供理论依 据,是克服旅游资源规划建设盲目性,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 学性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 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直接服务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实践,是

8、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陇南旅游 资源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陇南资源,发挥整体、宏观效应提 供可行性论证,为确定旅游地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旅游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两种,陇南旅游资源评 价以定性为主且从总体和等级两方面评价。 ( 一 陇南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独特的环境使陇南旅游资源种类十分丰富,点多面广、 品味极高、独具特性,与邻近旅游资源相比较,有如下特色: ( 1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整合好。 ( 2 旅游资源品味高, 独具特色。 ( 3 自然资源鲜明,得天独厚。 ( 4 历史文化资源 底蕴深厚,优势突出。 ( 5 “红色旅游”资源多,开发潜

9、力大。 ( 6 专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比如文县白马人文化。 ( 二 陇南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国家旅游局颁布有一个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 价这个是国家推荐型标准,还不是国际通行的。陇南市旅 游资源按其等级指标评价,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分 为五级。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 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 89 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 74 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 59 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 44 分。 按此分类方法,陇南旅游资源的分类等级如表1 所示, 图1 是陇南旅游资源等级分布示意图。 表1 旅游资源等级分类 等级景区、景点等级景区、景点 四级旅

10、游资源 武都万象洞 西峡颂风景区 官鹅沟大河坝景区 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天池风景区 阳坝梅园沟 秦三国文化景区 二级旅游资源 成县杜甫草堂 西垂生态风景区 三级旅游资源 西和仇池国遗址 徽县三滩景区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 一级旅游资源 两当张果老登真洞 碧口水库 云华山风景区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图1 陇南旅游资源等级分布图 三、陇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旅游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 把旅游资源改造成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 济过程。陇南旅游资源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陇南旅游资源的 开发尚处于“处在深山人未知”的低知名度阶段,除了传统的 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的重

11、视不足以外,与下列原因密切相 关。 ( 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旅游开发处于随意性开发。旅游业发展与先期规划分 不开。陇南市旅游业发展一直缺少整体战略规划与详细规 划,这与陇南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从而也制约 了陇南旅游业的发展。 ( 二 旅游发展硬件设施滞后,服务功能不配套 经费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中尤以交通 建设较为突出。除了旅游客可进入性差以外,相关配套产业 ( 如餐饮,宾馆等 也未能给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 都导致了陇南旅游目前接待服务能力较弱。 ( 三 旅游社会文化挖掘不够 旅游业的开发和运作在很多方面对当地文化的完整性 产生压力

12、和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大量表现在从文化、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艺术到个人和团体的基本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陇南旅游 社会文化基本未建立。表现在陇南九县区部分景点开发不 完善,还缺乏作为品牌推出的人文历史与奇山秀水类的标志 景区与品牌旅游产品,作为带动陇南旅游全面发展的龙头。 同时,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重形而不重神”,缺 少展示陇南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节庆活动,开发档次较低, 吸引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了陇南旅游资源的旅游观赏 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四 旅游产品单一,多为粗放型产品 目前,陇南旅游尚处于观光旅游层面,产品较为单一。 目前推出的旅游产品以自然观光为主,而

13、且由于缺乏合理、 科学的策划与设计,观光产品的粗放型特征较为明显。 ( 五 旅游主题形象欠鲜明,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旅游主题定为不鲜明,欠缺鲜明的、整体性的对外旅游 形象。长期以来,广大游客对甘肃旅游的认知仅限于敦煌、 嘉峪关和兰州为代表的丝绸之路、长城文化与黄河风光等, 对陇南旅游了解甚少。 四、陇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 一 实施政府主导、科技投入、公共参与“三位一体”的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 推动旅游发展的第一位力量取决于决策者和领导者,同 时也是该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例如,“陇 南市旅游产业开发指导协调工作委员会”应充分发挥政府的 主导作用,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

14、业主动、工程带动” 的旅游发展崭新局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科技投 入和公共参与,以确保旅游业科学、有序、健康和快速跨越式 发展。并且,还应以保护资源环境、以市场导向、资源依托为 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旅游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于 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做到陇南旅游发展的生态性、和谐 性,实现保护性开发。 ( 二 大力发展旅游硬件设施,努力使旅游服务功能与之 配套 1. 进行城市旅游功能分区。依次分为: 旅游接待服务 区、特色餐饮与购物区、特色产业观光游览区、城市特色风光 游览区。 2. 积极改善住宿条件。以武都为例,武都现有总接待能 力为 2100 多个标准床位,主要宾馆30 余家,档

15、次不高,服务 水平亟待提升,应在合理预测游客数量的基础上,适当扩建 提升现有宾馆饭店,增建一批星级宾馆饭店,增强接待能力。 3. 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开通旅游专线,满足游客 “聚得拢,散得开”,“快旅漫游”的旅游交通要求以及舒适的 旅游享受。 ( 1 积极改善出口公路的道路状况,在抓好国道 212 线改造、兰海高速公路十偃至天水高速公路、平凉至武都 高速公路的同时,还应重点解决武都九寨沟、文县罐子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沟、武都宕昌、武都略阳、武都礼县、宕昌礼县、康 县郭镇、成县礼县、徽县略阳等干线公路的建设,使陇 南市景区外部公路交通状况达到要求。 ( 2 完善支线公路,精 心建设和改

16、善景区公路建设,扩建和改建原有区间道,打通 断头路,接通出口路,使主要景区之间四通八达,避免游客走 回头路。 ( 3 多建串联景区内景点间的生态小道,在景区内外 公路及步行道两旁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行道树,以美化城镇 和景区容貌。 ( 4 完善城市标识系统,在各个道路交叉处、公 路一定间隔距离上设置显眼的告示牌,在城区路口设置城市 示意图,方便游客在城区及近郊的游览活动。 3. 积极完善信息技术。加快通讯网络特别是移动通讯 和互联网建设,努力使所有景点都覆盖移动通讯网络,大部 分宾馆、饭店构建畅通的互联网接入端口,具备举行中小型 网络视频会议和移动办公的能力。提供游客关于景点的基 于GIS 信息

17、化服务功能。 4. 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设立紧急救援中心,构建 完备的安全防护、救援医疗体系和快速、高效的旅游保险机 制,保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 三 确定鲜明主题,打造精品的战略 旅游产品要有鲜明特色和主题,景区建设要突出重点、 打造精品的原则。首先要构建出旅游精品,才能形成品牌效 应,逐渐培育出自身的旅游品牌。其次,要注重旅游产品开 发过程中的地域文化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品牌是 景区做特做优的保证 ( 四 旅游市场形象定位与营销策略 1. 定位。经过对旅游资源及其当地特色的分析,对陇南 市旅游市场形象建议定位为绿色山水陇南,休闲度假胜 地( 省内旅游市场 。 上古文明之源,

18、陇上江南之地( 国内外 旅游市场 。 2. 营销策略。 ( 1 以“山水陇南,休闲胜地”、“洋溢文化 的灵山秀水,风情独具的陇原”等为宣传口号,主要加强陇南 市山水生态旅游及白马人民俗风情旅游的营销和推广。 ( 2 借以近年以来的“红色旅游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出陇 南红色旅游的品牌,又可以和我国近代革命史上著名的两万 五千里长征为媒介,通过一些电影、电视作品捆绑宣传。 ( 3 以“秦国源头,羲皇故里”等为宣传口号,在国际上侧重陇南 市古国发源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形象的营销和推广。 ( 4 以三国文化和秦国历史文化加强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国 家的旅游营销,可以通过销售与播放电视剧、电影

19、等影音媒 体,制作和销售具有秦朝文化、三国时代特征和陇南地域特 色的文物复制品和用具微缩模型等旅游商品,从而提高陇南 旅游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 五、总结与展望 陇南旅游资源丰富,其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旅游资 源的评价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定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评 价有利于陇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陇南旅游资源出现的 诸多问题的解决是进行陇南旅游资源的正确评价和建立陇 南旅游业品牌的前提。只有对陇南旅游资源正确的认识,改 善问题,准确的评价,进行合理、有序、科学的开发,陇南旅游 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 1马勇 . 旅游学概论 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6 97 2梁修存,丁登山.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 自 然资源学报, 2002,17( 2 : 253 260 3陈鹰 . 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浙江省 为例 D. 复旦大学, 2006: 7 8 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