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70347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单元素养评价二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2.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素养评价(二)(第2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60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A.等效替代法B.实验归纳法C.理想实验法D.控制变量法【解析】选C。由于时间测量上的困难,伽利略无法直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而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外推,最终得到倾角为90时小球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所以,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对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伽利略所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选项C正确。【补偿训练】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

2、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微元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时把斜面的倾角外推到90,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采用的是建立模型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解析】选C。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时把斜面的倾

3、角外推到90,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采用的不是模型法,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叫理想实验法,C错误。2.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 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A.50 mB.56.25 mC.75 mD.150 m【解析】选B。先判断汽车刹车后经过多长时间停止,由v=v0+at知:t=7.5 s。因此汽车刹车后10 s内的位移大小等于7.5 s内的位移大小,x=27.52 m=56.25 m,则B正确,A、C、D错误。3.甲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时间t0后,乙物体从同一位置自由下落,以甲

4、为参照物,乙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甲、乙均未着地,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A.相对静止B.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C.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D.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选B。设乙物体的下落时间为t,则v乙=gt。而物体甲,v甲=g(t+t0),以甲为参照物,乙对甲的速度v=v乙-v甲=-gt0=常数。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B正确,A、C、D错误。4.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B.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为负值的运动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D.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的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选C。根据速度公式v

5、=v0+at,可知,当v00时,v与t不成正比,故A错误;若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加速度为负值;若规定初速度的反方向为正方向,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为正值,故B错误;根据v=at,a不变,可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C正确;对于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的运动,若加速度不变,也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比如物体沿光滑斜面冲上后又滑下的运动,故D错误。5.下列测量值中为两位有效数字的是()A.0.02 sB.0.50 hC.1.850 mD.50.0 kg【解析】选B。有效数字是从一个数的

6、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则B正确;0.02 s是一位有效数字,则A错误;1.850 m是四位有效数字,则C错误;50.0 kg是三位有效数字,则D错误。6.(2019济南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关于该物体在4 s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B.4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 m,而位移为零C.4 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解析】选B。图像的斜率不变,因此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t=2 s时,物体速度减为零,然后物体反向加速运动,t=4 s时

7、回到出发点,由图像可知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222 m=4 m,位移为零。故选项A、C、D错误,B正确。7.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时间顺次分成123的三段,则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A.135B.149C.1827D.11681【解析】选C。物体通过的第一段时间t内位移为s1=at2,物体通过第二段时间2t内位移是前3t位移减去前t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s2=a(3t)2-at2=at2,物体通过第三段时间3t的位移是前6t的位移减去前3t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s3=a(6t)2-a(3t)2=at2,故位移比为1827。则C正确,A、B、D错误。8.

8、(2019莆田高一检测)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乙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往复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 mB.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C.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往复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 mD.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解析】选D。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往复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322 m=6 m,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0,选项A、B错误;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路程和总位移大

9、小均为6 m,选项D正确,C错误。9.(2019宁德高一检测)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g取10 m/s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A.5 mB.11.25 mC.20 mD.31.25 m【解析】选B。由h=gt2,可得第1秒内的位移h1=10 m/s2(1 s)2=5 m;则最后一秒内的位移h2=2h1=10 m;设下落总时间为t,最后1 s内的位移h=gt2-g(t-1)2=10 m,解得t=1.5 s;则物体下落的总高度h=gt2=11.25 m,则B正确,A、C、D错误。二、实验题(共5分)10.(2019全国卷)甲乙两

10、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 s拍1幅照片。(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_。(填正确答案标号)A.米尺B.秒表C.光电门D.天平(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答:_。(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 cm、ac=58.7 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此实验用数码相机替代打点计时器,故实验原理是相同的,仍然需要米尺来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故

11、选A。(2)米尺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为: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这样便于测量连续几张照片上小球位置之间的距离。(3)利用逐差法x=aT2求加速度a。则a= =9.7 m/s2。答案:(1)A (2)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 (3)9.7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19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1.(6分)如图所示,2018年5月13日清晨,首艘国产002型航母驶离码头,开始进行海上试验任务。某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长度为L=300 m,假设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a=4.5 m/s2,战斗机的速度达到v=

12、60 m/s才能安全起飞。(1)如果航空母舰静止,假设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后开始加速运动,要保证战斗机能安全起飞,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时的速度至少是多大?(2)如果航空母舰匀速前进,在没有弹射装置的情况下,要保证战斗机能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前进的速度至少是多大?【解析】(1)设战斗机被弹射的速度为v0,由v2-=2aL得v0=30 m/s(2分)(2)设战斗机起飞所用的时间为t,在时间t内航空母舰航行的距离为L1,航空母舰的最小速度为v1。对航空母舰有L1=v1t(1分)对战斗机有v=v1+at,v2-=2a(L+L1)(2分)联立解得v1=8 m/s。(1分)答案:(1)30 m/s(2)8

13、m/s12.(6分)如图所示,一长为200 m的列车沿平直的轨道以8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行驶到进站口O点时,列车接到停车指令,立即匀减速停车,因OA段铁轨不能停车,整个列车只能停在AB段内,已知OA=1 200 m,OB=2 000 m,求:(1)列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的取值范围。(2)列车减速运动的最长时间。【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1)列车做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刹车的距离:s=,可知加速度越大,位移越小,加速度越小,位移越大。(2)将最大位移和最小位移分别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加速度的范围。(3)当加速度最小时,列车减速的时间最长,由此即可求出结果。【解析】(1)列车

14、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0的过程中,刹车的距离:s=,(1分)当位移最小时,加速度最大,即当列车尾部正好在A点时,加速度最大,则amax= m/s2= m/s2(1分)位移最大时,加速度最小,即当车头刚好到达B点时,加速度最小,则amin= m/s2=1.6 m/s2(1分)所以加速度的范围是:1.6 m/s2am/s2(1分)(2)由v=v0-at可知,列车减速到速度为0的时间:t=(1分)可知加速度最小时,列车减速的时间最长,为:tmax= s=50 s(1分)答案:(1)1.6 m/s2am/s2(2)50 s13.(7分)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

15、止。表中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时刻/s123579.510.5速度/(ms-1)369121293(1)该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是否为12 m/s?它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和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否相等?(2)该汽车从开出到停止经历的时间一共是多少?(3)该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解析】(1)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12 m/s;该汽车做加速运动时速度从3 m/s增大到6 m/s所用的时间是1 s,做减速运动时速度从9 m/s减小到3 m/s所用的时间也是1 s,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一样,故加速度大小不相等。(1分)(2)该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16、为a2=m/s2=-6 m/s2(1分)设速度从3 m/s减小到0所用的时间为t,则t= s=0.5 s(1分)故汽车从开出到停止经历的时间一共为t=10.5 s+0.5 s=11 s。(1分)(3)该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m/s2=3 m/s2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 s=4 s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 s=2 s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3=t-t1-t2=(11-4-2)s=5 s(1分)则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x=t1+vt3+t2=(4+125+2) m=96 m。(2分)答案:(1)是不相等(2)11 s(3)96 m【等级性考试】(30分钟40分)14.(5分)(多选)甲、乙

17、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阶段乙在甲的前面,20 s后乙在甲的后面B.20 s末,甲追上乙,且甲、乙的速度相等C.40 s末,甲追上乙D.在追上前,20 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解析】选C、D。v-t图像中,纵坐标表示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所以追上的条件是位移相等,40 s末,甲、乙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说明甲、乙相遇,分析可知是甲追上乙,选项A、B错误,C正确;20 s末,甲、乙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差最大,说明追上前,20 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选项D正确。15.(5分)(

18、多选)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甲m乙=51,甲从高H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高2H处自由落下,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B.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C.甲落地时,乙的速度大小为D.甲、乙在空气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解析】选A、B、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物体质量无关,选项A正确;甲落地时乙距离地面的距离h=2H-H=H,选项B正确;甲落地时的速度与乙速度相同,故有v2=2gH,解得v=,选项C正确;根据H=g和2H=g,解得时间之比为1,选项D错误。16.(5分)(多选)(2018全国卷)甲、乙两汽车在

19、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解析】选B、D。根据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对应物体的位移大小,可知在t1t2时间内,甲车位移大于乙车位移,又因为t2时刻两车相遇,因此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选项A错误,B正确;根据图像的斜率对应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知甲、乙的加速度均先减小后增大,选项C错误、D正确。17.(10分)如图甲所示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装置,开始时小

20、车在水平玻璃板上匀速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附有刻度尺),纸带上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纸带上记录的点迹情况可知,A、E两点迹之间的距离为_ cm,小车在玻璃板上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_ m/s;小车在布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 m/s2。【解析】由纸带数据分析可知,小车在玻璃板上运动对应的是AE段,在薄布面上运动对应的是EJ段。A、E两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xA=13.20 cm,xE=6.00 cm,则xAE=xA-xE=7.20 cm,故小车在玻璃板上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0.90 m/s E点以后小车做匀减速运动,相邻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

21、为x=0.20 cm由x=aT2得a=m/s2=5.0 m/s2。答案:7.200.905.018.(15分)汽车先以a1=0.5 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20 s末改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匀速运动持续10 s后,因遇到障碍汽车便紧急刹车,不考虑人的反应时间。已知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2=-2 m/s2,求:(1)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2)汽车刹车后6 s内所通过的位移大小。(3)在坐标图上画出该汽车运动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像。【解析】(1)由于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根据v1=v0+a1t1可得汽车在20 s末的速度v1=a1t1=0.520 m/s=10 m/s。(4分

22、)(2)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根据v=v1+a2t3(2分)可得汽车刹车的时间t3=5 s(2分)即汽车经5 s停下,则说明汽车刹车后6 s内发生的位移与5 s内发生的位移相等,x=m=25 m(2分)(3)020 s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为10 m/s,2030 s做速度为10 m/s的匀速直线运动;3035 s做初速度为10 m/s,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全过程v-t图像如图所示。(5分)答案: (1)10 m/s(2)25 m(3)见解析图【补偿训练】短跑运动员完成100 m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运动和匀速运动两个阶段。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 s跑完全程。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 s内通过的距离为7.5 m,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解析】根据题意,在第1 s和第2 s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在第1 s和第2 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由运动学规律得s1=as1+s2=a(2t0)2t0=1 s求得a=5 m/s2设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跑完全程的时间为t,全程的距离为s,依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t=t1+t2v=at1s=a+vt2设匀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为s,则s=a求得s=10 m答案:5 m/s210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