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家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二)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无明显通假字,但需注意一些易错字词的书写,如“列缺霹雳”的“列”通“裂2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为“确实、实在”,今义多表示书信、信息等。“云霞明灭或可睹”:“灭”古义为“暗”,与“明”相对,今义常指熄灭、灭亡等。“势拔五岳掩
2、赤城拔古义为“超出”,今义有拔出、提拔等义。1词类活用“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名词作动词,弹奏。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1.一词多义“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因材施教”(根据)。“之”:“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欲因之梦吴越”(代词,指代越人关于天姥山的描述)丁惟觉时之枕席”(助词,的)。1.特殊句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正常语序为“海客谈瀛洲,(其)烟涛微茫(故)信难求”,省略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向)东南倒倾”。()诗歌内容理解1.结构层次第一段:梦游之由。通过对比瀛洲的“信难求”和天姥山的“或可睹”,以及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描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弓I发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游做铺垫。第二段:梦游之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奇幻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物溪”开始进入梦境,接着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之景,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随后展现了夜幕降临后山景的变化,“千
4、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最后进入仙境,“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匐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将梦境推向高潮。第三段:梦游之感。诗人从梦中醒来,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认为人生如梦,万事皆空,最后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全诗主旨,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决心。1 .情感脉络:全诗情感跌宕起伏,从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到梦游过程中的惊喜、震撼,再到梦醒后的感慨、愤懑,最后以坚定的反抗精神收尾,充分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情感世界
5、四)艺术特色赏析2 .丰富奇特的想象:诗中描绘了诸多奇幻的景象,如一夜飞度镜湖、登上高耸入云的天姥山、目睹熊咆龙吟、进入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等,这些想象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梦境世界,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3 .大胆夸张的手法:在描写天姥山的高大时,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力渲染天姥山的雄伟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描写仙境时,“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语句,通过夸张展现了仙境的宏大与神奇,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4 .灵活多变的句式:诗歌句式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开篇“
6、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为整齐的对句,奠定了诗歌的韵律基础;中间部分句式灵活多变,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过程;在描写仙境时,“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多用长句,节奏舒缓,营造出庄重、宏大的氛围。这种灵活多变的句式,适应了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5 .巧妙的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谢公宿处今尚在,原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指谢灵运,他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喜欢游山玩水,曾在物溪住过,
7、并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木屐。诗人借此典故,一方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诗歌中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诗歌中的梦境部分奇幻瑰丽,充满浪漫色彩,而现实部分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不满。如何弓I导学生理解梦境中各个场景所对应的现实意义,以及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例如,仙境中神仙们的欢乐场景与现实中诗人遭受权贵排挤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这种对比所反映的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二)体会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又流露出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8、的感慨,同时还展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这些情感相互交织,较为复杂。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诗歌,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为何会产生这些看似矛盾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统一于整首诗中的。(三)赏析诗歌中独特的意象组合诗中运用了众多独特的意象,如瀛洲、天姥山、镜湖月、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熊、龙、云、雨、烟、列缺、霹雳、洞天、石扉、金银台、霓、风、虎、鸾、仙之人等。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奇幻、神秘的氛围。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各自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意境,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
9、林兮惊层巅”中的熊、龙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山中的惊险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与不安。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u)瀛洲(yng)制溪(shan)注水(Iu)B.木屐(jT)澹澹(dan)石扉(fei)匐然(hong)C.长嗟(jie)鸾鸟(Iuan)魂魄(p)惊悸(j)D.以上选项都正确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B.云霞明灭或可睹(灭:熄灭)C.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D.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3.下列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云青青兮欲雨B.栗深林兮惊层巅
10、C.虎鼓瑟兮鸾回车D.对此欲倒东南倾4.下列句子中,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C.谢公宿处今尚在,原水荡漾清猿啼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瀛洲的“信难求”衬托天姥山的“或可睹”,暗示天姥山的神奇,弓I发诗人的向往。B.诗人在梦游天姥山的过程中,先登上了高耸入云的天姥山,看到了海日升空、天鸡报晓的壮丽景象。C诗歌描绘的仙境中,神仙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为马,纷纷降临,老虎弹奏着瑟,鸾鸟拉着车,场面热闹非凡。D.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1、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追求,是全诗的主旨句。(二)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物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泳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匐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曰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
12、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6 .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7 .诗歌第二段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奇幻景象,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拓展探究题L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了一个奇幻的神仙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一生坎坷,怀才不遇。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李白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他这种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看法。2.有人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
13、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了消极的人生态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四、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D解析:A、B、C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所以选D。2E解析:“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灭”的意思是“暗”,与“明”相对,不是“熄灭”,所以选B。3 .D解析:A项中“前,名词作动词,下雨;B项中“栗”“惊”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C项中“鼓”名词作动词,弹奏;D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所以选Do4 A解析:“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常语序为“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向)东南倒倾”,是状语后置句。A项“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正常语序为“海客谈瀛洲,(其)烟涛微茫(故
14、信难求”,是省略句,与例句句式不同;B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为正常语序;C项“谢公宿处今尚在,濠水荡漾清猿啼”为正常语序;D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正常语序。所以选Ao5 .B解析:诗人是先梦至制溪,再登上天姥山,看到海日升空、天鸡报晓的壮丽景象,B选项表述顺序错误,所以选B。(二)阅读理解题1 .第一段主要内容:通过对比瀛洲的“信难求”和天姥山的“或可睹”,以及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描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用:弓I发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游做铺垫。2 .描写手法赏析: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
15、如“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匐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梦境世界。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进行描写,“半壁见海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等是视觉描写,“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等是听觉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运用夸张手法,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等,极力渲染景象的神奇与壮观,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3 .思想感情分析: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开篇通过对
16、天姥山的描绘以及与瀛洲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对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诗中描绘的梦游仙境,如神仙世界的美好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憧憬。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不满和不愿屈服的态度。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从梦中醒来,联想到现实生活,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拓展探究题1.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却屡遭挫折,怀才不遇。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通过描绘奇幻的神仙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这是他内心深处的追求。然而,现实的残酷使他无法实现这些理想,只能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权贵当道,有才能的人难以施展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李白不屈的精神,尽管现实不如意,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的诗歌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