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106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爱莲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言词汇积累1.实词“蕃”:多。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淤”:河沟、池塘里的污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洗,“濯清涟而不妖”。“妖”:艳丽,“濯清涟而不妖”。“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不蔓不枝”。益”:更加,“香远益清”。“植”:竖立,“亭亭净植”。“亵”:亲近而不庄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鲜”:少,“陶后鲜有闻宜”:应当,“宜乎众矣”。1虚词“之”的用法结构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二)特殊句式理解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者也”的句式,分别对菊、牡丹、莲进行判断,表明它们各自象征的不同品质。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句中“出”“濯”后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需补充完整。()莲花形象与品质分析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体现了莲花身处污浊环境却能保持高洁、质朴的品质。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花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

3、象征着君子的正直、特立独行、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洁净地挺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表现出莲花的庄重、清高,象征君子令人敬重而不可轻侮的品格。(四)托物言志手法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寄托在莲花身上,借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同时,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作为衬托,突出莲的君子形象,从而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托物言志与莲花象征意义的紧密联系1.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复杂,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盛行。周敦颐选择莲花作为寄托对象,是因为莲

4、花的各种特性与他所崇尚的君子品德高度契合。需要深入探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莲花的形象来批判世风,表达自己坚守高尚品德的决心,体会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用。2理解文中对莲花的每一处描写所对应的君子品质并非孤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作者心目中完美的君子形象。例如,“出淤泥而不染”不仅体现了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自身纯洁的品质,还为后文所描述的其他君子品质奠定了基础,它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描写相互关联,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展现了君子的风范。(二)辩证看待文中所表达的价值观1 .文中作者对莲的赞美,强调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依然

5、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自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操守。然而,现代社会也倡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即“兼济天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坚持自我的同时,积极融入社会,平衡好“洁身自好”与“兼济天下”的关系,避免走向过于自我封闭或随波逐流的极端。2 .从作者感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感到知音难觅,这种孤独感反映了坚守高尚品德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而不被周围人理解时,应如何坚定信念,同时又能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甚

6、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翻译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7、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阅读理解1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 .文中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但生活中常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三)拓展延伸1 .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象征君子的品质?请选择一种,仿照爱莲说中对莲花的描写方式,用几句话描述其特点,并阐述它所象征的君子品质。2 .请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谈谈爱莲说中所表达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答案(

8、一)基础知识1 .fan;yu;zhuo;Iian;xie;xian多只淤泥,河沟、池塘里的污泥;沾染(污秽)洗;艳丽内部贯通横生藤蔓;旁生枝茎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靠近赏玩,含轻薄意认为少应当1.B(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D三项“之”为结构助词,的)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艳丽。(莲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9、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二)阅读理解1 .用“菊”的隐逸(正衬)和“牡丹”的富贵(反衬)衬托“莲”的高洁,突出莲的君子形象,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强化文章主旨。2 .君子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不染)、正直通达(中通外直)、庄重自尊(不可亵玩)、淡泊名利(对比牡丹)等品质。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现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体现庄重自尊;将莲与喜爱者众多的牡丹对比,体现淡泊名利。3 .既感慨志同道合者少,流露孤独之感;又借莲自喻,表达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以及坚守君子品格的决心。4 .两种观点侧重不同。“出

10、淤泥而不染”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人可坚守本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现实中,应既坚守自我,又主动选择有益环境。(言之成理即可)(三)拓展延伸1 .示例: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扎根于岩石之中,坚韧不拔,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傲然挺立。它象征着君子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退缩。2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追求物质享受、追名逐利的现象,如部分人盲目追求奢侈品,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爱莲说中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价值观启示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像莲花一样,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的纯净,积极传播正能量,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