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作业-S选择题1 .小明在阅读一部史书时,看到这样的描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景帝D.汉武帝2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行儒学教育A.B.C.D.3 .“萧规曹随指西汉著名的丞相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高祖死后,惠帝即位,萧何推曹参为相。曹参什么事都不做,守着萧何的政策不变,为汉文帝
2、汉景帝的统治打下基础。“萧规曹随”说明()A.汉初用人不善B.汉惠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提倡节俭治国D.休养生息政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4 .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节俭,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B.打击诸侯豪强势力C.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D.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5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他曾说:“治国之道,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
3、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则清,清则明,明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晁错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A.关注民生B.以农为本C.减少农民负担D.减少酷刑数量6 .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僮”,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B.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D.“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7 .公元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废除限制物品流通的关卡制度,以至于“富商大贾周流天
4、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表明汉文帝()A.提倡以农为本B.重视“以德化民”C.提倡勤俭治国D.重视各行各业发展8 .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A.抑制了诸侯国势力B.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C.导致了“光武中兴”D.有利于促进汉朝封建统治的稳固9 .“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横征暴敛B.休养生息C.倡导“以德化民”D.扩大土地面积10 .西汉初立
5、社会残破曲逆城(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的残暴统治B.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C.楚汉战争的破坏D.以上都是11 .学习历史,要掌握历史年份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新王朝,应属于()A.公元前2世纪B.公元2世纪C.公元前3世纪D.公元3世纪12 .西汉政权的开创者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景帝D.汉文帝13 .有学者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难当的皇帝:平民出生,开天辟地第一次,这在等级森严之下不可想象;数次死里逃生,鸿门宴上差点被项
6、羽部下谋害;当上皇帝后,因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此外他还面临部将造反。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光武帝14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他定都()A.长安B.咸阳C.镐京D.洛阳15 .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秦朝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A.B.C.D.16 .据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根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钱。谷物一年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快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7、o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B.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D.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17 .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18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提倡()A.勤俭治国B.以德化民C.以农为本D.裁减官员19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僮。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说明()A.当时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C.
8、当时统治的黑暗、残暴D.汉文帝、汉景帝勤俭治国20 .西汉初年,统治者之所以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国家贫穷B.土地兼并严重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1 .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B.推恩令的颁布C.盐铁官营的实施D.张骞通西域的成果22 .汉初统治者没有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世袭制D.“禅让”制23 .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躬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易风移俗,黎民醇厚,(西
9、周云(说)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段盛世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魏孝文帝改革D.开元盛世24 .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一一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景帝纪材料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
10、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的社会景象如何?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为贯彻材料二中理念,汉景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3)历史上把材料三这一时期称做什么?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的统治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材料二: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1)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秦朝无道”的具体表现。(2) “汉祖”是谁?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3)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 .阅读下列材料:
11、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二: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三:文帝和景帝时期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什么样社会状况?(2)材料二是
12、汉高祖采取的什么政策?请你从材料中归纳出汉高祖这一政策的三条具体措施?(3)材料三中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请你分析,材料二、三的措施对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有什么作用?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A5.B6.C7.D8.D9.B10.D11.C12.A13.B14.A15.D16,C17.D18.C19.A20.D21.A22.D23.A24,D二、材料分析题1. (D汉初社会景象: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人民生活困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长期的战乱。(2)汉景帝的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3、3)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好处:汉朝的统治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使国家逐渐繁荣昌盛起来,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迅速灭亡。对比可知,汉初的统治政策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2. (1)“秦朝无道”的表现:繁重的徭役,如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使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严苛的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2) “汉祖”是汉高祖刘邦。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3)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14、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和景帝以身作则。3.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经济萧条,社会贫困的状况。(2)材料二是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3)材料三中文帝和景帝采取的措施: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减少宫室、园林和车骑等方面的开支。(4)材料二、三的措施作用:这些措施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废除严刑苛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提倡节俭,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也有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风气的改善。从而改变了汉初经济萧条、社会贫困的状况,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