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643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强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依据自身国家利益和是非曲直决定立场与政策,同时积极倡导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侵略行径,致力于为国内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展现了新政权积极开展外交、融入国际社会的姿态。但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妄图遏制新中国发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

2、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2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层层递进,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基础,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是合作交流的条件,和平共处是最终目标。3确立: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影响: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国际和平与稳定提供了重要

3、的规范和保障,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开启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三)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3 .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探讨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诉求,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4 .“求同存异”方针: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同”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异”指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该方针的提出,化解了会议中的紧张氛围,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

4、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彰显了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智慧与担当。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二、学习难点(一)建国初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中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阵营尤其是美国的敌视与遏制。美国企图通过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等手段,阻止中国发展壮大,迫使中国倒向资本主义阵营。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对中国表示支持,希望中国能在社会

5、主义阵营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中国必须制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在两大阵营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空间,既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又要打破外部封锁,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这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是巨大挑战。(二)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必然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前,国际社会缺乏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传统的国际关系往往由强国主导,弱国的主权和利益得不到充分尊重,国际秩序混乱,战争冲突频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各国处理相互关系提供了明确、合理且平等的规范。它摒弃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维,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

6、交往中都应享有平等地位,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原则符合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追求平等的愿望,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在外交实践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功运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所蕴含的外交智慧及对会议的扭转作用万隆会议上,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一方面,一些国家受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影响,对新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在会议上提出一些针对中国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亚非各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会议议题和发展方向

7、上存在较大分歧。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洞察到这些矛盾的本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它既尊重了各国的差异,又强调了共同利益,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化解了各国之间的对立情绪。通过突出亚非国家共同的历史遭遇和面临的现实任务,将各国的注意力引导到合作发展上来,避免了会议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分裂。这一方针不仅成功扭转了会议的紧张局势,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还为中国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广泛认可和尊重,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美国B.苏联C.日本D.英国2 .新中国成

8、立初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政策不包括()A.外交孤立B.经济封锁C.军事威胁D.平等建交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C.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D.1955年万隆会议上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 .1955年万隆会议的特点是()A.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无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B.第一次世界各国参加的国际会议C.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D.第一次针对亚洲问题召开的国际会议6.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

9、同存异”方针,这里的“同”不包括()A.共同的历史遭遇,都曾遭受殖民统治B.面临共同任务,即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C.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D.都希望维护世界和平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标志着()A.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中国开始走向世界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8 .下列关于万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B.会议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C.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

10、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三: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11、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材料二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意义?(3)材料三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三)简答题1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万隆会议对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四、答案(一)选择题4 .B2.D3.A4.A5.A6.C7.A8.C(二)材料分析题(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

12、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求同存异”方针。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三)简答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上,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妄图扼杀新中国。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各国处理相互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它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减少了国际冲突和战争的发生,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3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展示了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大国风范,消除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