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长征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在反“围剿”作战中,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法,转而采取冒险进攻、阵地战等错误策略,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巢中陷入被动。2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由于“左”倾错误指挥,红军虽英勇奋战一年,但付出重大牺牲后,仍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二)遵义会议1 .时间地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
2、大会议。2 .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3 .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意味着党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
3、针和政策问题。(三)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1长征路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惨重。随后强渡乌江,攻克遵义。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重要事件意义四渡赤水: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巧妙穿插,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巧渡
4、金沙江: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突破了敌人的天险防线,为长征的继续前进开辟了道路。过雪山草地:红军战士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疾病困扰,但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穿越,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长征胜利的意义1 .军事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长征后,红军虽然人数减少,但保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严峻考验的精华,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2 .政治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
5、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 .精神意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包括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二、学习难点(一)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1 .内涵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其本质。例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在红军战士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
6、境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不惜牺牲生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表现在他们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信革命必将胜利。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红军过雪山草地时,战士们相互扶持,以草根、树皮充饥,却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来感受长征精神的内涵。2 .时代价值体会: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在科技研发中,科研人员面对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攻克技术难题,这就是长征精神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灾救灾,展现出的团结协作、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帮助学生
7、认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二)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幼年时期党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思想理论、政治经验和组织建设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过多地依赖共产国际的指示,缺乏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2.遵义会议的突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表明党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再盲目听从外部指示。这种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党走向成熟的
8、重要标志。要引导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党的决策方式和领导核心的变化,深入理解这一难点。(三)探究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1 .主观原因复杂: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观原因众多且相互关联,学生难以全面梳理。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因素,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确立,为长征胜利指明了方向。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使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同时,红军的英勇善战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军事行动,也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主观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推动长征走向胜利。2 .客观因素影响:除主观原因外,客观因
9、素对长征胜利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派系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在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一些地方军阀为了保存自身实力,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给红军的转移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政治局势出发,分析这些客观因素对长征胜利的影响,全面认识长征胜利的原因。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巢失败B.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C.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堵红军D.为了实现战略转移,开辟新的根据地2 .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问题B.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问题C.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10、问题3 .红军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A.强渡乌江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4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B.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C.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D.红军占领遵义5 .下列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B.长征精神包括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长征精神是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与当代社会无关D.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6 .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B.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11、C.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D.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7 .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分裂危机物资匮乏A.8 .C.D.8 .以下关于长征的说法,错误的是()A.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B.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C.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长征的起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9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A.北京B.延安C.上海D.瑞金10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2、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材料一中提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至少写出三个)(2)根据材料二并结
13、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3)红军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三)简答题1 .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 .请简要概括红军长征的路线。3 .为什么说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四、答案(一)选择题4 .B2,C3.B4.B5.C6.C7.D8.D9.C10,B(二)材料分析题(1)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2)长征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向全世界宣告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长征是宣传队,向沿途人民
14、宣传了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在沿途散布了革命的种子,为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做法: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团队合作中,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三)简答题1.主要内容:集中
15、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遵义
16、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3.长征之前,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革命面临严重危机。长征过程中,红军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长征结束后,红军到达西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