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716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8课辛亥革命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L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该学者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A.推翻封建制度B.建立君主立宪制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民主共和制2.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土,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

2、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4.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骞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5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

3、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B.梁启超C.邹容D.李鸿章6 .有学者指出,在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其实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促使了湖北的革命党人,他们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意外地发挥了首创精神。这里的“意外主要是指()A.武昌起义的爆发B.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C.清政府迅速垮台D.中华民国成立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8 .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

4、辛亥革命()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I(II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A,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B.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

5、血牺牲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

6、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摘编自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高度评价这一事件?(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6分)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次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而,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1

7、0分)三、论述题(10分)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要求: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四、情境分析题(10分)L假设你是一名生活在1911-1912年的中国普通民众,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化。请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你所感受到的社会变革(从生活习俗、政治氛围等方面展开,不少于150字)。五、比较分析题(10分)1.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点的原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解析:“代之以共和国家”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建立民主共和制,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而非封建制度,A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表述不全面,C项错误。2 .C解析:庚子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众对清政府的失望和不满加剧,所以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转变,C项正确;列强加剧侵略扩张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态度转变之后,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态度转变关系不大,D项错误。3 .B解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B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A项错误;在此之前革命党

9、人就着手发动起义,C项错误;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在当时并未被民众广泛接受,D项错误。4 .B解析:张骞从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到转而支持共和,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让其态度发生转变,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错误;立宪派没有放弃政治理想,D项错误。5 .A解析:从材料“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可知,孙中山所说的“觉悟者”应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项正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B项错误,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宣传革命思想,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李鸿章是洋务派,

10、D项错误。6 .A解析: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是一场意外,A项正确;成立湖北军政府、清政府迅速垮台、中华民国成立都是武昌起义后的结果,不属于“意外”,B、C、D项错误。7 .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体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衡,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实行议会共和制,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制衡,不是权力过于分散,B项错误,当时没有实现全国普选,D项错误。8 .C解析:“可怜购得假共和”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A、B、D项虽然都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C解析:孙中山吸取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

11、太平天国运动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推动近代思想解放,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促成的,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革命探索的影响,不是激起国内反清高潮,D项错误。9 0.B解析:英国“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政权更迭,中国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也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项错误;英国保留君主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C项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政体,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L(I)“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中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作者

12、高度评价这一事件的原因: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2)变化:政治上,推翻了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教育上,新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服饰、发式、足型、纪年方式、礼仪、职业称谓等都发生了变化。(3)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示例一: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论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辛亥革命失败了。示例二:观点:辛亥革命胜利了。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三、论述题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

14、和政体,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经济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也在此基础上蓬勃兴起,进一步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四、情境分析题L(示例)具体日期星期天气今天的街道和以往大不一样了!走在街上,能看到好多人都剪掉了辫

15、子,精神多了。以前见到官员得行跪拜大礼,现在大家见面都改成鞠躬了,感觉人与人之间亲近了不少。商店里开始售卖新样式的衣服,不再是那些繁琐的翎顶补服。听说武昌那边起义成功了,成立了新政府,大家都在讨论以后的日子会不会越来越好,街上的氛围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真希望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新生活。五、比较分析题1.相同点: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主要目标,都对封建统治造成了冲击。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依靠农民阶级,以宗教为组织动员群众的手段,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以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有较为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理论,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因:时代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属性不同,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阶级特点决定了其革命方式和目标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