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88147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1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市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 2014 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以下每小题2 分,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古代世界文明进行探究,形成了初 步的认识。对右图中黑色地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佛教产生于此地 B. 西方文明发源于此地 C. 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建造于此地 D. 世界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此地 3. “国王在占卜者的帮

2、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 行加热, 最早是使用猪、 羊或牛的肩胛骨, 后来主要是龟壳。 裂缝出现时, 答案就由此推得” 。 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夏朝B商朝C秦朝D宋朝 4. 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的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 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民 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民众交流的频繁 A B C D 5.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 件) ,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

3、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 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限制贵族滥用权力D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其中统一北方近百年的 是: 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 7.(原创)“有教无类”、 “公正公平”是中国人民所追求的重要梦想之一。随着2013 年以 来“中国梦”的提出,这一追求更为国人所瞩目。实际上,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往往取 决于“有教无类”、 “公正公平”这一理念是否普及到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成为 民众的共识。下列内容能够较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 按门第出身决定

4、官位高低B.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 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D. 按道德声望推荐官员 8.汉书匈奴传记载: “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 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 待单于夜猎归。 ”这说明 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9. 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

5、直接相关 的是 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 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 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 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 10.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上海是 A早期西学东渐的第一站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来源 :Zxxk.Com C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D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首创地 11. 有学者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 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采邑制D行省制 12. 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是 A教会势力的

6、减弱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D更好地传播神学 13. 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 的兴起。” (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 14. 下列政治家中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观念的是 A商鞅B孝文帝C王安石D. 范仲淹 15. 追求的是人性的高贵,不深迷于一事一物的得失,本质上把人看成理性的存在者,它的 人是有着宇宙性视界并展现着史诗般尺度的人,是大写的人。这反映了( )

7、 A墨家学派的诉求B阳明心学的主旨 C智者学派的主张D启蒙运动的追求 16. 托马斯杰弗逊(美国著名政治家、第三任美国总统)曾说:“我们宁愿要没有政府有 报纸的美国,也不要有政府却没有报纸的美国。”杰弗逊强调的是 A舆论自由B新闻监督C权利平等D政治民主 17.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 ()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B清政府的腐化堕落 C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18. 1884 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

8、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 A.炼钢技术的改进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9.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政治上的明主化合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 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BCD 20. 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 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 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 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 的主张是 A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

9、样性B组建超国家的世界政治联盟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D多角度理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 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 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 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 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 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

10、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D. 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22. “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 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 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 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 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 B立法和行政权必须分立 C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是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有效途径 D

11、由人民管理政府的钱袋就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23.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 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 24.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 三次高潮 ” 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

12、根本一致 25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请从中归纳出正确的信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6. 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 资源保护队 ”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 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 万人,至1941 年时,共计有250 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 个营 地劳动, 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 新政 ” 中最 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13、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7.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 年和 1923 年选择单独作战 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 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来源 :学科网 ZXXK A “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B1922 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D “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28.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

14、 列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处的三大国联盟是 A 美国,英国,中国B 美国,英国,苏联 C 美国,苏联,中国,D 英国,苏联,中国 29.(原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因此坚持人民当家 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民主制度 中最能反映上述讲话主旨的是 A“一国两制”制度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0.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 之上,国

15、有殇。 ”为解决“国有殇”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下每小题3 分 ,共 15 题,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 分,请选出最佳一项多选 不得分。 31.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 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 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强调明文公示 C体现法官至上D明确依法办事 32 . 有学者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

16、想,欧洲 17、18 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 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 “近代社会的宣言 书”主要是因为, () A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D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33. 胡适说:“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 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 的石壕吏 、 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由此观之,下列对胡适文学 改革理解最正确的是 A 胡适认为凡是古代文章就不是白话文 B 胡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

17、的就是白话文 C 胡适认为白话文能服务于民众才有生命力 D 胡适认为大家喜爱的都是白话文创作的作品 34. 1922 年签订的九国公约中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 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对此段文字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美国“门户开放”的主张B针对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状况而发 C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D真正维护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完整 35. 下图为 1965 1995 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 C.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

18、界贸易D. 80 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扩大 二、非选择题(共75 分) 36.(原创 )锐意的改革(1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 明本身感兴趣, 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 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 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选自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5 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 宪政治。 “君与国民

19、共议一国之政法”,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拟定宪法, 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 待, ” 张凯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中,维新派的主张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4 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6分) 37. 文化的融合(12 分)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 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 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

20、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 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 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问题 (1)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6 分) (2)依据材料, 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的原因有哪些?(6分) 38.民主的历程(14 分) “, 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 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 统之上, 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 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

21、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 (英) 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问题: (14 分) (1)请你在文本框的A、B 两处天上恰当的文字。 ( 8 分) (2)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 18 世纪)“美国政府也被公 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段话。(6 分) 39.战与和的抉择(12 分) 1918 年 11 月 10 日,威廉(德国末代君王)流亡中立国荷兰。 凡尔赛条约第227 条明确将威廉定为战犯:他的罪行是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 (例如德国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但荷兰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 廉凭着与女

22、王的亲戚关系,在多伦庄园度过余生。1922 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 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 问题 : (1)德王威廉二世为什么会流亡荷兰?(2 分) (2)提起“上诉”的协约国主要是指哪些国家?(2 分) (3)威廉否认自己犯了战争罪行,你怎么看?(8 分) 40. 英国崛起( 25 分) 材料一“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 世纪开始的,直到19 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 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 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 动着 17 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 世纪的经济 “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19 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

23、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 遍意义(包括对中国) 。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 变革。 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 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 至不能被视为“标准” ,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 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 欧 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

24、9 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 也正因为 “现代性” 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 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 机器生产“节约资源” 、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 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 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 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试述推动16 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 分) (2)17 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6 分) (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

25、于“英国模式”的观点。(15 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 来源 :学科网 ZXXK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答案】 D 2.【 答案】 D 3.【 答案】 B 4.【 答案】 B 5.【 答案】 C 6.【 答案】 D 7.【 答案】 B 8.【 答案】 A 9.【 答案】 B 10. 【 答案】 C 11. 【 答案】 D 12. 【 答案】 B 13. 【 答案】 D 14. 【 答案】 C 15. 【 答案】 D 16. 【 答案】 A 17. 【 答案】 C 18. 【 答案】 A 19.【

26、 答案】 D 20. 【 答案】 B 21. 【 答案】 D 22. 【 答案】 C 23. 【 答案】 D 24.【 答案】 A 25、 【 答案】 C 26. 【 答案】 C 27. 【 答案】 D 28.【 答案】 A 29.【 答案】 B 30.【 答案】 C 31. 【 答案】 ABDC 32 . 【 答案】 CBDA 33. 【 答案】 CBDA 34. 【 答案】 CABD 35. 【 答案】 CBDA 36. 【 答案】 (1)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伏尔泰的君主立宪制。(4 分) (2)结果: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结束,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成为亚 洲强国,走上

27、对外扩张的道路。(2 分)原因: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日本高于中 国。两国封建统治力量强弱不同,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且顽固,日本封建势力相对弱小。 两国改革的群众基础不同,日本有较坚实的群众基础。两国改革的实际领导力量不同,日 本领导力量强大且有较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仅仅依靠没有权力的皇帝,维新派缺乏实际领 导能力和经验。 两国改革的措施得力程度不同,日本措施得力且有实效。两国改革的国 际环境不同,日本优于中国。(只要回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 分) 【 解析】 考生回答第 (1)问要先回顾近代史上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历程,尤其是对中国的 侵略,然后梳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维

28、新变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第( 3)问要结合两次改革对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来解答第一小问,即结果。分析原因要结 合改革的背景、措施、领导人、群众态度、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归纳总结。 37. 【 答案】 (1) 19 世纪 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主要是吸 收西学中物质层面(器物救国);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狂潮, 为拯救民族,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吸收西学中的制度层面(君主立宪制和民主 共和制);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希望与社会现实落差太大,为实现真正共和,新文化运动 主要吸收西方精神层次的文化。(6 分) (2) 从材料中

29、提炼出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并能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论证。 如:追求真善美是文化的发展的天性;接受异质文化会经历一个排斥和选择的过程;文化交 流总是会促进交流双方淘汰各自假丑恶的部分;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 入深,由感性(西化)到理性(化西 )过程;近代东西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近代 化历程(或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任意四点,8 分) 【 解析】第( 1)问,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考虑:第一,注意其阶级性。近代不同阶级为救国都作出贡献,进行探索;第二,从学习 的内容上分析; 第三,注意从人们的认识特点

30、上分析,有一个由浅到深,由局部到全面的逐 渐深入的过程。第(2)问,人们追求真善美是文化的发展的天性;接受异质文化会经历一 个排斥和选择的过程;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西化)到 理性 (化西 )过程;近代东西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近代化历程 38. 【 答案】 (1)A 殖民地的发展与英国统治当局的矛盾不断激化,独立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战争中 美国人怀着对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向往,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军队对抗,并取得胜利。独 立宣言发表, 不仅宣告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并且阐明了一种人类自由的哲理,对于此 后的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合众国宪法 确立了美国的

31、民主共和联邦体制。(4 分) B 罗斯福新政使联邦政府的地位发生变化,职和权空前集中,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到经济的各 个领域。新政为美国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后来历届政府又加以发展, 使美国逐渐成为了福利国家,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4 分) (2)美国的宪政进程是在革命后通过一系列协商(妥协 )完成的争执,有绝对权力与受限制 的权力、 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最后选择了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 总统制。 (6 分) 【 解析】第( 1)问结合与A、B 前后对应的项目: 独立战争与民主体制、再造美国罗 斯福“新政” ,据此可知A 处应填写独立战争的原因、结果、意义及美国政

32、治体制的确立, B 处应填写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第(2)问结合独立后的美国现状分析解答。独 立后的美国矛盾重重,既有种族矛盾, 亦有大小州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激烈斗争, 相互妥协最终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39. 【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德国国内发生反战运动)。 (2 分) (2)法国等欧陆国家。 (2 分) (3)9 分 水平一: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9 分) 观点:德王在为自己开脱,他应该承担战争责任;但他不是战争责任的唯一承担者。(2 分) 史实及论证: 德国确实破坏了欧洲国际格局,参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入侵中立国

33、、比利时, , 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所以,德王必须承担历史责任。(2 分)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由商 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 列强 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才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列强为争 夺世界霸权,由德、奥匈、意和英、法、俄分别组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使国际局势不 断恶化,故参战的列强包括德国均有战争责任。(4 分) 凡尔赛条约 和约把所有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及其盟

34、国,无视自身对战争发生的过错责 任,是不妥的。这一条约以战胜国意志为出发点。故条约本身并不合理。( 1分) 水平二: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不充分。(78 分) 水平三:角度单一,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57 分) 观点 1:德王应该承担战争罪行。 观点 2:德王不该承担战争罪行。 水平四:角度单一,史实依据不充分。(14 分) 水平五:罗列史实,与论证无关。(0 分) 【 解析】第( 1)问结合威廉二世的活动及时代背景、一战的结果分析流亡的原因。第(2) 问结合一战中交战双方及战争的结果、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大国强权政治等因素具体分 析。第( 3)问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

35、济发展不平衡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交战双方都有责任, 把责任完全推给同盟国显然是不公正的,但战争毕竟是由同盟国挑起的, 应负有主要责任。 40. 【 答案】 (1)新航路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在客 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 分) 。 (2)政治:英国发生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原则(4 分) ;思想: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1 分) ,洛克提出分权学说(1 分) 。 (3) (15 分)评分标准: 一等(1510 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5 分

36、)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 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 不清楚。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一: “ 英国模式 ” 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 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在英 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向工业社会过渡;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国的影响下, 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向近代社会过渡;19 世纪后期,在外国近代工业在示范作用下, 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 展

37、,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英国模式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 (2) 答案示例二: “ 英国模式 ” 具有特殊性。 新航路开辟, 英国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海外殖民掠夺中注重资本的积累,以及商业组织形式 的创新,占有日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民 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以及本国工业革命所需的燃 料 煤的蕴藏丰富,在所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了“ 英国模式 ” 。美国、法国、 日本等国虽然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但都按自己的国情走上工业化道路。印度等殖民地 地区的近代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38、。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走上 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只是在明清商业繁荣的基础上走商业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近代的民 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不足,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 而非工业化。 综上所述, “ 英国模式 ” 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适合与英国自身的发展。 拓展升华: 强调 “ 英国模式 ” 的特殊性, 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解析】第( 1)问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西欧封建王权的崛起、宗教改革等 内容分析解答。第(2)问结合两个内容:一是政治问题,以革命的方式建立新兴阶级的政 权;二是早期启蒙运动,然后分析解答。第(3)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英国本身的 转型: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日本的工业革命及向工业社 会过渡; 落后地区如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国的影响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向近代社会 过渡;中国的洋务运动及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