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88620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1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pdf(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 王兆贵 在我国古代,嘴上功夫了得、擅长折冲之道的人,通常叫说客,或称之为纵 横家。充当说客的人, 不但谈锋凌厉, 而且绝顶聪明, 尤为具备临场发挥的机智。 历史记载的那些伶牙俐齿的说客不胜枚举,如晏婴、毛遂、苏秦、张仪等。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 他不过偶尔做了一次说客, 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 功效。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田常, 准备借攻打鲁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孔子得到消 息后,派得意门生子贡前往齐国进行外交斡旋。没想到, 在子贡极力说服田常的 过程中,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陆续牵涉了进来。不得已,子贡只好一路奔波 下去。游说的结果竟然一举数得,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

2、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 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联动效应。用司马迁的话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 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当然,子贡的成功, 靠的是充分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 但这口舌之功确也不可小觑。 口舌之于人, 不仅是饮食吐纳、 社会交际的工具, 也是谋求生计、 施展抱负、 开创事业的本钱。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能说会道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就 拿如今选拔公职人员的程序来说,笔试之后有面试, 而面试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 取决于敏捷的思辨应对能力和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们之所以看重口才, 除了它具有功利层面的优势外, 还因为它能发挥物力 难以发挥的作用。口舌的威力有时胜过拳脚,优于刀枪。有道

3、是“一人之辩,重 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古时张仪、苏秦者流,正是凭借三寸 不烂之舌,思辨劝谏,拜相封侯,“不出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将口舌之 勇演绎到极致。 即便在今天, 因口才好而使事业如虎添翼者也大有人在,如李肇 星、白岩松、易中天、马云、俞敏洪、金一南等。口才不仅能增强思辨力、说服 力,扩大影响力,而且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 但是,在口才与人才问题上, 我们应坚持两点论。 一是不能把擅长辞令的人 都说成是耍嘴皮子的。 能说会道不等于油嘴滑舌, 能言善辩不等于巧言令色。 言 论虽属务虚, 但也不见得就是空谈, 否则何来“言之有物”、 “一言兴邦”呢? 作为语言表达能力, 口才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属性, 关键是看什么人用, 用在哪里, 如何运用。二是不能过分崇仰口才,倚重辞令。中国演讲学教授邵守义认为,是 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但如果唯口才是举,以汇报取人,就会在 用人问题上产生误导, 让那些夸夸其谈的人钻空子, 使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受冷落, 以至于华而不实之风盛行。 仅仅是因为一次工作汇报, 就受到前来调研的领导赏 识,不久后擢升要职,从此青云直上。这样的事例发生的几率尽管不高,却也不 是个案。因此,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重口才不惟口才,选口才也选干 才,既要看表达能力,又要看实际能力,更要看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