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进行征战,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周天子的地位B.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C,争夺土地和人口D.促进民族交融2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B.作战区域广C.持续时间长D.以“尊王攘夷”为旗号3.春秋时期,齐国能够迅速强大,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周王室的支持A.B.C.D.4.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D.青
2、铜器的制造5 .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建立县制6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7 .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直接目的在于()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8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革除残存的戎狄风俗D.强化对百姓的控制8 .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A.奖励军功B.统一度量衡C.
3、确立县制D.鼓励耕织9 .春秋时期,出现“五霸”的局面,战国时期出现“七雄”的格局,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A.战争目的不同B.社会性质不同C.统治范围不同D.政权组织形式不同10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C.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主要用于军事防御1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 “仁”和“礼”B. “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1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实行“仁政”,轻徭薄赋C.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D.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3 .下列思想家
4、中,主张“民贵君轻”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1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大变革C.私学的兴起D.诸侯争霸15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统治者推崇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B.符合民众的利益C.主张实行“仁政”D.强调“无为而治”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战争,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1)材料一中“周室衰微,
5、诸侯强并弱”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4分)(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D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商君”在秦国实行变法开始于哪一年?(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三、论述题(10分)1 .结合所学
6、知识,论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一、单项选择题IC解析: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尊王攘夷”只是旗号。2 .D解析: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是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战国时期战争以兼并为主要目的。3 .A解析:齐国称霸与周王室支持无关,主要是自身优越条件和管仲改革及正确策略。4C解析: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5,A解析: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4 .B解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7、实现称雄天下的目的,纷纷进行变法。5 .B解析:该规定促使家庭分户,增加纳税户数,直接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8A解析:奖励军功使秦国士兵作战积极性提高,增强了军队战斗力。9.B解析: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者社会性质不同是本质区别。10 .D解析:都江堰是综合性水利枢纽,主要用于灌溉、防洪等,不是军事防御。11 .A解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12 .C解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13 .B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14 .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它引起了社会大变革等一系列变化。15 .A解析:法家
8、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中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二、材料解析题1 .(1)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2分)(2)原因: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3)影响: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影响: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4分)2 .商鞅;公元前356年。(2分)(2)主要措施:废除井田制
9、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3)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三、论述题1.观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2分)论述:首先,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儒家提出“仁”“礼”等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哲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墨
10、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对和平与平等的追求;法家的法治思想为后来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学派相互争鸣、相互吸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4分)其次,百家争鸣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众多的学术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这些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典籍,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同时,百家争鸣也促进了学术交流,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交流,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3分)最后,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思想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分)综上所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