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今日易学何处安身.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90933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涛:今日易学何处安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涛:今日易学何处安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涛:今日易学何处安身.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张涛:今日易学何处安身 卞文超娄和军任宇波 2013 年 6 月 29 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与此同时,易学经典 研究工程启动。 这一新成立的科研机构,将进行易学文献的全面梳理和体系建构,发挥易学 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鉴作用。日前, 在青岛举行的首届自然国学大会上,记者采访了北 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作为高亨、 郭沫若先 生的再传弟子,张涛学术视野开阔,文史哲互证兼治,代表作之一秦汉易学思想研究, 被学界赞为“开拓了易学研究的崭新领域”,“是一次学术思想的解放”。 家乡在临清, 张涛谈吐间流露出山东人的温和敦厚,耐心回答记者每一个

2、问题,解读易 学在不同时空背景的表情。 群经之首“宇宙代数学”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今天的生活中,易学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周易的原文在 很多重要场合和讲话中被引用。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讲话:“我们的先哲很 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 前的内在动力。” 张涛(以下简称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文出自周易乾卦象传。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及希拉克、普京、福田康夫等外国政要,都曾以古喻今,在 一些重要场合和报告中引述周易之语。 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易 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

3、文化的主潮、主旋律, 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至远,特 别是其中的和谐思想、创新精神、包容态度、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心 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 传统上, 四库全书按四个部类把中国的图书文献作了分类,周易类图书永远是 排在最前头的。 易学在中国传统社会起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地位极其重要。 今天人们越来 越正视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周易和易学中汲取智慧、灵感。 记:周易的内容给人神秘感,很抽象,也很难读懂。为什么这么晦涩、抽象的书, 却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 张:周易有符号和文字两套系统,既谈占卜之术,又讲人文哲理。六十四卦、

4、三百 八十四爻变化无穷,其中包含着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冯友兰先生称周易为“宇 宙代数学”。它的神秘性和高度的包容性,使它为历代成功人士所倾倒、所热衷,不断地用 自己的理念诠释和解读它,又产生了大量的易学著作。 尤其在中国传统社会,周易和易学是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重要理论渊薮和思想依据。他们甚至将周易视为“圣帝明王致太平法”,从中 汲取政治智慧,使易学不断结缘于政治理论和实践。 可以说, 周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命脉。中国易学的发展,对历代社会政治改革产生 了巨大影响。以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改革家们,他们的思 想和实践无不闪动着易学的影

5、子,而历代社会政治改革也为易学的不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 力,使其始终保持特有的时代张力。 记:一般认为,周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000 年前,是我国现存成书时间最早的文 化经典。这么早写成的一本书,它从一开始就这样包罗万象了吗? 张:有人说周易的形成和易学的发展相当于滚雪球式的。从出现到成熟,经过历代 先贤的相继创作、推演、加工和阐述,内容宏富,思想精深。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早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大约六七千年前,出现了八卦;大 约三千年前,相传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卦爻辞,是为狭义的易经;大约到两千五百年前, 相传孔子又作了易传(十翼)。 易传把易学从占筮之书,发展成为人文哲理性的著 作。到孔子

6、的时代,书的原文已达两万四千一百多字,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经典。儒、 道、墨、法、阴阳等先秦诸子各家,以及汉魏之后的儒、释、道各家,都各取所需,从易 经或易传里吸取营养。各家各派学说都从各自的角度发展了易学,所以易学后来是蔚 为大观。 我们之前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但一些外国的朋友不认同,认为中国历史有准确纪年的 三千年都不到。如果我们真要找历史长达五千年的东西,只能拿周易做载体。中华文化 本来就是不断地包容、消化、融会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易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尴尬”处境易学在教育中何处安身 记:周易中既有形而上的道,有系统思维和哲学思想,也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有计 算、推理的内容,莱布尼

7、茨、玻尔、牛顿等多位西方科学家从中得到重大启示。很多人有一 个疑问:易学研究到底属于哪个学科? 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毛泽东同志当年曾问过山大的高亨教授:“你是研究文学的还是 研究哲学的?” 周易属于什么学科?这个问题是100 多年前欧风美雨大举进入中国,中 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以后才出现的。 中国的传统学术是没有分科的,是个读书人就得读周易,只要想跻身于上流社会, 做个成功人士,必须得懂周易。这是必修课。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或者说分科立学、 分科治学, 是在以分析见长的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出现于中国则是西学东渐的结 果。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学人按照西方学术分科的观念和原则,

8、对中国学术和学校 教育教义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到了晚清, 整个中国教育体制、学科体系开始全部发生变化, 从私塾、书院变成了现代学校,传统教育变成了现代新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周易在 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最重要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成就自我的秘籍、宝典, 变成一个大家不理解到后来甚至被矮化、妖魔化的对象。 记:分科是来自西学的概念,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点是整体的。这是不是易学在今天的 教育体制中,很难找到落脚点的原因? 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周易天人合一的命题正是这种综 合思维方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教育,受综合思维 方式的影

9、响,带有明显的综合、博通的性质和特点。中国传统学术本来是不分科的,起码文 史哲不分。 古代的学术分类与现代的学科分类不一样,这是要明确的。 在古代学术分类体系 里,典籍分为经史子集,而易学又居于经部首位的。到了晚清,中国传统学术开始了现代转 型,分科立学、分科治学成为趋势。1902 年清政府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学科分为八科, 有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等等。1905 年科举废除之后,大家读经书的热 情也低了。 伴随着学术的转型和教育体制的变化,易学逐渐从中国传统教育科目的最尊贵的 位置上移出,走下神坛。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教育整个采用西学的模式,借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搞了学位 学

10、历制度, 12 大门类都是西方人分的。民国时期,中国实际上已是新学的体制了,但是还 有旧学的老人在,还有私塾在,当时的分科立学并不完全排斥对通才的培养。到解放以后, 尤其是 1952 年院系调整,向苏联学习,学科分得更细了,此后人们更注重个案的处理和研 究,致力于某一学科的某一分支的建设,专门之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赫,通人之 学就更不为时尚所重了。分科立学、 分科治学走向极端,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很难有一种 整体的、普遍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有碍于对中国古代文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因 为主要以古代文献为载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教育是在综合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下产 生并发展的。所以

11、在现行体系下,易学找不到一个最恰当、安稳的安身之处。似乎放在哪个 学科都可以, 但是放在哪个学科又都不是最合适的。易学在现行的学科体系下显得无所适从, 不接地气。 记:某种程度上,现行的教育模式把国学从整体上剥离了、打散了? 张:由此看出教育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让一本书高到天上去,也可以让一本书跌到地下。 不要认为教育就只是教育界本身的事儿,实际上它影响到千家万户,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 影响到社会风尚演变。教育和社会的需求互相影响。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反映出的, 出国热、英语热的社会需求,成就了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与英语热截然相反,国学的处境 在今天有一些尴尬。 记:不能与现行教育体制接轨,振兴

12、国学的想法也许只能沦为空谈? 张:虽然在教育体制中似乎稍显尴尬,但是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存在 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读周易,深受易学影响,民族文化里有一 个惯性、或者说是历史的延续性。应该说,东西方文化的未来,是借助东方的整体着眼、普 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应更好地合于这一趋势,自觉地超越现在通行的学科界限,在 不断完善现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使各学科之间保持高度开放、相互融通的姿态和趋势,发 挥好、 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讲综合、讲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的优势,促进我国高校的学科建

13、设和发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校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就现行教 育制度和学科体系而言,易学涉及到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教育、管理以及自然科学中 的诸多学科。 系统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将整合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力量,培育出易学教 育、易学美学、易学艺术、易学管理等多个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我们希望有更 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学术创新,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 矮化或神化认识易学有误区 记:刚才谈了易学在象牙塔中的处境,回到世俗生活中,人们关注周易更多在于其 实用性,能占知未来,预测吉凶。这符合易学的本意吗? 张:周易 本身是一本书, 后来分流出精英易学和

14、民间易学。一方面我们强调 周易 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必须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来研究它; 另外一方面它又是实用的,易学的生活化、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才使易学有着更广泛 的生命力,能走进千家万户。 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到清代的朴学,易学始终作为 各时代思想文化主题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各家各派的思想精英无不对其进行挖掘和诠释,由 此形成的学术成果体大思精。不同的学者受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和个人的知识和学派背景、 价值理想的影响,出现不同的治易取向,形成不同的易学流派,有的重象数、有的重义理、 有的重训诂,易学史上便有著名的“两派六宗”之说。与此

15、同时,民间的易学研究者也围绕 着周易,不断地从道德伦理、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民众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开拓,从 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间易学文化。汉代以降,先后出现纳甲筮法、堪舆之术、 命理之学等民间易学的各种形式。对于这流派众多、形式各异的易学形态,我们很难去划出 统一的一条线, 去判断谁对谁错。应该说,无论是精英易学还是民间易学,都是易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学这种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感召力, 也许正是其数千年来能不断展现其无穷魅力的关键之所在。 近代以后, 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进入,易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涌现出史学易、 哲学 易、科学易等新的学术领域,

16、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比如高亨先生,因为他受 到新的学术思潮的影响,解易不守易传、不重象数、不谈占筮。但如果好多卦摊上,摆 着高亨先生的书,那肯定是当事人不明就里。 记:如今社会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人一提易学就联想到算卦,认为是迷信,属于 伪科学。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张:首先, 我们应该清楚,易学是分为精英易学和民间易学的。对易学的认识误区在于 对易学本身的认识不够,这是我们易学界应该反思的地方。其次,是对民间易学的认识不够, 简单地将其与学术研究对立起来,随意贴上迷信的标签。必须承认,近年来,民间易学的突 飞猛进、影响激增,已经成为当代“易学热”的重要推手。从一定意义上讲,如

17、果没有民间 力量的认同、 追慕和推动, 易学文化不可能影响如此广泛、如此巨大。 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 “易学热” “热”在民间,不应将精英易学与民间易学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院派 与民间派之间应该进一步相互取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因为在探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 两者是相伴而行、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 对于易学的预测功能是否是迷信的问题,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和辨证的态度加以看 待。首先, 易学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始终是相伴相随的,易学通过 术数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浸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入到中华民族人文心理和 价值观念之中,其中不少理念甚至成为政府规范民间习

18、俗、整饬社会风尚的思想文化依据。 此外, 我们在评价易学文化时,不应该再纠缠于科学与迷信的争论,易学文化特别是其中有 关术数的内容例如占筮、命理、堪舆等,在中国一直是传承不绝、世代延续的,对人们的生 产、生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科技目前还无法对其加以具体验证,但它们能依 靠自身的实用性在一个长时段内存在和发展,应当自有其合理性,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也就 是说, 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归入迷信,应该坚信未来科学能够解释这些东西,因为科学本身也 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看,对易学的矮化、妖魔化是一种误区。 记:也有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对周易的预测功能绝对相信,以至于过度迷信。 张:是的,

19、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周易说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有点像吸了鸦片一 样过度依赖。 我们还是应该强调易学首先是个大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用老去占卜、算卦。 孔子就说过“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讲过“善为易者不占”。过去许多易学大家都贯彻 了这一信条,不以此术博名逐利,始终把周易视为“修、齐、治、平”的帝王之学,始 终将其作为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代表。应该说, 过度地渲染易学的功能,绝对化地宣 传易学的作用, 本身并不利于易学的发扬和传播,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公众的逆反心理。 记:在机场的书店里经常见到,命理、堪舆方面的书摆满书架,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更有一些所谓的大师,走江湖, 把易学当成一种生

20、意来做。您怎么看这种把易学商业化的现 象? 张:确实这在古代也是一门技艺,是一种生存之道,一些地方还很重视。例如古代的堪 舆之术,被叫做“金饭碗”。在赣南等地,有的民谣就说,干这活儿的给个县官都不换。今 天的一些人,也是在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把易学当成生意来做,当成谋生的手段。 我认为, 不能简单地去做这些事情,应该建立在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至少 要对周易的基本理论,对易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充分了解,吸收其合理内核,并加以创 造性转换,逐步完成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对接。现在好多人的做法过度市场化、商业化。 助力中国梦今天这样看易学 记:今天研究易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张: 21 世纪的新易学

21、应当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这是我们在谈周易的 智慧及其当代价值的时候经常说到的。比如,最早讲“和谐”就来自周易,人的和谐、 天人的和谐,周易实际上就是讲和谐。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易学,易学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每个时代都有具有时代特 征的易学家和思想家。 记:今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同志在给北大学生的信中提到: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 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 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句引 语出自欧阳修 易或问 , 是欧阳修研究易学的心得体会。您怎么看易学与中国梦的结合点? 张

22、: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之梦,同时还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生理想。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事半功倍, 追求一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模式,学习易学、掌握易学智慧能帮助实现个 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能更好的为自己提供指导和决策。 古人常说,“不学易不足以为良相,不足以为良医”。通过研读周易这样的经典, 学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之道,有发展方向在手,有这两个原则在手,中国梦何愁不能实现 呢? 纵观历史,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 完美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似乎过于强调自强不息,对厚德载物讲得太少。领导常 常会对下属说: “你只要好好干、好好工作就能事业成功。”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人生 的机遇期、 实现自我价值的时间节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通过 研读周易,有了智慧,可以为自己预测,我说的这种预测是广义的预测,是为了更好地 把握发展的关节点。 周易 是一种成功的秘籍宝典,在当代社会是能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 原载大众日报2013 年 7 月 19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