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赋税徭役B.恢复和发展经济C.缓和阶级矛盾D,加强中央集权2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设立了()A.御史大夫B.刺史C.通判D.锦衣卫3 .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的重要措施是()A.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行省制4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A.董仲舒B.主父偃C.张骞D.卫青5 .下列关于西汉察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B.选拔标准主要是品德和才
2、能c,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D.考试是选拔的主要方式6.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形成了()A.土族门阀B.军功地主C.庶族地主D.外戚势力7 .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洛阳8 .长安C.敦煌D.玉门关8 .东汉时期,蔡伦的主要贡献是()A.发明造纸术B.改进造纸术C.发明活字印刷术D.发明火药9 .汉武帝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传播汉朝文化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D.了解西域地理环境10 .东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主要表现为()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B.丞相权力过大C.地方势力割据D.农民起义频繁11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
3、带来的后果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统治C.导致了王国问题D.促进了经济发展12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出现了曲辕犁B.开始使用铁农具C.发明了楼车D.推广了水稻种植13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财政的控制,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铸币权收归中央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废除井田制14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其最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丝绸之路B.海上通道C.西南丝绸之路D.北方草原通道15 .两汉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朝鲜半岛没有交流B.与日本没有往来C.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进行交流D.
4、只与周边少数民族有联系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L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馍。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文帝材料三(汉武帝)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史记平准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4分)(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怎样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指
5、出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6分)2.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在经济方面,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中央对财政的控制;在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边境的威胁。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请回答:(D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取这
6、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对西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从汉武帝的治国措施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4分)三、论述题(20分)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西汉与东汉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方面的异同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四、创新探究题(20分)假设你是一名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前往西域进行贸易。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你在贸易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困难以及贸易活动的情况。要求: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符合历史史实。答案一、单项选择题IE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主要是因为长期战乱后经济凋敝,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2.B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3 .C汉
7、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4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 .D察举制选拔主要通过推荐,考试不是主要方式。6 .A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形成士族门阀。1.8 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1.9 蔡伦改进造纸术。9 .A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10 .A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11 .C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12 .C两汉发明楼车;曲辕犁是唐朝出现,铁农具春秋时期已使用,水稻种植在此之前已存在。13 .D废除井田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14 .A佛教最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15 .C两汉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交流。二、材料解析题1. (1)社会状况:经济凋敝,
8、人口锐减,粮食短缺,物资匮乏,社会动荡不安。(2)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措施: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刑罚,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3)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2. (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影响:政治上,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巩固了思想上的统一;军事上,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9、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西汉进入鼎盛时期。(3)启示:治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要重视思想文化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要注重经济建设等。三、论述题相同点:政治上,都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西汉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王国问题,东汉通过加强尚书台权力等方式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重视选官制度,西汉的察举制和东汉的察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治理提供人才支持。经济上,都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都对商业进行一定的管理,以稳定经济秩序。文化上,都重视文化教育。西汉设立太学,传播儒家思想;东汉时期,
10、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民族关系上,都积极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交流与交往,通过战争、和亲、互市等方式,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同点:政治上,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逐渐解决王国问题;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对政治产生较大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势力。经济上,西汉时期,盐铁官营等政策对经济的控制更为严格;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发展较为突出,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上,西汉时期主要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并积极开拓西域;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与西域的关系也有所变化,在民族交往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四、创新探究题示例:我从长安出发,带着精美
11、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踏上了前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一路上,黄沙漫漫,烈日炎炎,我们的商队小心翼翼地前行。穿越茫茫戈壁时,水源十分稀缺,我们常常要为了寻找一处水源而绕很远的路。途中还不时会遇到风沙,狂风裹挟着沙石扑面而来,让我们睁不开眼,甚至有时会迷失方向。但我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化险为夷。当我们到达西域的一些城邦时,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他们对我们带来的丝绸爱不释手,用当地的葡萄、核桃、苜蓿等特产与我们交换。在交易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音乐、舞蹈充满异域风情,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也将汉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介绍给他们,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在这漫长的贸易途中,虽然充满艰辛,但也收获满满,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更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