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9179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L有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逐渐从“家世”演变为“德才”,这一变化最可能出现在()A.曹魏初期B.西晋时期C.东晋时期D.南北朝后期2 .唐太宗时期,某次朝会讨论地方政务,三省官员各执一词。其中负责审核诏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政事堂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4 .隋朝建立后,为改变魏晋以来官员选拔制度的弊端,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该制度选拔官

2、员的主要依据是()A.门第高低B.才能学识C.军功大小D.道德品行5 .唐朝时期,一位书生从江南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可能经历的环节是()A.先在州府参加初试,合格后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B.直接到长安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C,在江南本地参加由礼部组织的考试D.凭借家族门第直接获得考试资格6 .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B.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C.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D.削弱了相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7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其根源在于()A.府兵制的崩溃8 .均田制的破坏C.科举制的弊端D.三省六部制的缺陷8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

3、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这表明科举制()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B.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9 .唐朝时期,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其主要变化是()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变为以资产为主B.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C.一年征收一次税转变为一年征收两次税D,由地方自行征税转变为中央统一征税10.两税法实施后,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征税对象B.提高了税率C.加强了税收征管D.增加了税种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

4、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王定保唐摭言(D根据材料一,指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及科举制的进步性。(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7分)2 .阅读下列材料,回

5、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特点。(9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对加强皇权的作用。(6分)三、论述题(20分)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重要时期,

6、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隋唐制度创新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四、情境分析题(20分)1 .假设你是一名唐朝的官员,皇帝要求你对现行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改革建议,说明理由。五、比较分析题(20分)2 .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在选官标准、选拔方式、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必然性。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 .D南北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逐渐从“家世”演变为“德

7、才”。4 .C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封驳审议之权。5 .C唐代通过科举制公开选拔人才。6 .B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以才能学识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5 .A唐朝科举考试,考生先在州府参加初试,合格后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殿试是武则天时期开创的;礼部负责省试;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6D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同时明确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6 .B唐朝后期,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崩溃,地方势力增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根源在于均田制的破坏。8 .C材料表明科举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参与国家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9 .A两税法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变为以资产为主。征收货币税是在明朝一条鞭法后;一年征收两次税

8、只是表面变化;两税法前也是中央统一征税。10 .A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不论主户、客户,都要纳税,这是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二、材料解析题11 .(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拔人才的标准限制在门第小范围内,造成门阀土族垄断官场。科举制的进步性:打破门第限制,扩大了选官范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2)科举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12 .(1)运行机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若审核通过则交尚书省执行,若不通过则驳回中书省重新拟定。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决策程序严谨。(2

9、)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三、论述题1.隋唐制度创新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省六部制方面,它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国家政务能够更加有序地运转。这种制度架构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以才能学识作为选拔人才的标

10、准,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大量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同时,科举制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税法的实施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而以资产为主,这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同时,它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税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

11、所述,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在政治、选官、经济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情境分析题L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实施的背景: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均田制得以推行,为租庸调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内容:租是田租,缴纳谷物,调是户调,缴纳绢或布等;庸是纳绢或布代役。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后,仍要承担租庸调,负担沉重;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反映土地和资产的实际占有情况,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改革建议:推行两税法。理由:两税法以资产为主征税,扩大了征税对象,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纳税

12、人的负担能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比较分析题I,相同点:选官标准:都有一定的标准,不是随意选拔。选拔方式:都是由一定的政府机构参与选拔人才。社会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都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作用。不同点: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科举制以才能学识为主。选拔方式: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中正官评定,主观性较强;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相对客观公正。社会影响:九品中正制造成门阀士族垄断官场,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后期阻碍了社会发展;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必然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九品中正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选官标准的不合理导致官员素质下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举制以才能学识选拔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能够为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因此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历史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