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这一科举制的调整()A标志着科举制走向消亡B.彻底否定了传统选官制度C.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不包括()A.采用考试办法选拔B.与学堂教育紧密结合C.具有完全的近代化特征D.仍带有封建残余色彩3.1905年,清政府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
2、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这一制度()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选官方式B.使留学生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C.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D.确保了选拔出真正的人才4.孙中山认为:”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考试权独立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C.官员选拔由选举决定D.废除传统选官制度5.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下列关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女子也可参加文官考试B.文官考试由考试院负责C.主要是为了选拔新式人才D
3、是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公务员任用条例的制定B.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C.考试法的公布D.考试院的设立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其特点包括()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党派性浓厚,为国民党一党私利服务军治色彩明显考试内容完全西化A.8 .C.D.8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这一干部制度()A.完全照搬苏联模式B,适应了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C,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D.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
4、用9 .改革开放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下列关于改革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B.重视考试录用公务员C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D.废除了党管干部原则10.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强调政治中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A.B.C.D.1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这一举措()A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B.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C.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D.适应了列强侵略的需要12.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这
5、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C.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D.对传统科举制的改革1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一规定体现了()A,男女平等的实现B.民主政治的完善C.社会观念的进步D.公务员制度的成熟14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建立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A.B.C.D.15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不断变革。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侵略8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政治制度的变革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二、材料分析题
6、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5年以前,学生最多不过258873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1912年跃为2933387人。此外,加上未经申报立案的公私立学堂、军事学堂以及教会所办学校的学生,估计辛亥时国内学生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步入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摘编自房列曙著: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材料二:1912年,法政毕业生有5115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8326人的61.43%。摘编自潘懋元、刘海峰著: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材料三:受到前后夹攻的学生,一开始就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尖锐的地位矛盾强化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7、如不彻底改造社会,就只能自生自灭。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的破坏性功能超常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D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科举制废除后清末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清末革命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今若实行考试制度,一省之内,应取得高等文官资格者几人,普通文官资格者几人,议员资格者几人,就此资格中,再加以选举,则选举资格不妨从宽,而被选资格甚严,自能真才辈出。孙
8、中山(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意义。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人事工作做成相应的调整和转换,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比较研究,在借鉴中提高。材料二: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1)根据材料一,分析
9、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公务员录用的原则。(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答案一、选择题1C2.C3.C4.A5.C6.B7.A8.B9.D10.B11.A12.C13.C14.A15.D二、材料分析题1. (1)新情况: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学生总数快速增加;法政学堂畸形繁荣,大量新式学堂学生以做官为目的;毕业生就业困难。(2)内在联系:因职业分流矛盾的爆发,大量无法进入行政系统的传统士人和新式学堂毕业生流入会党、新军以及社会革命组织,直接推动了清末革命运动的发展。2. (1)文官考试思想:考试权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选拔必须经过考试;通过考试确定官员资格,再结合选举,确保选拔真才。(2)意义: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 (1)原因: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借鉴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经验教训。(2)原则: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3)不同之处:我国公务员制度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在用人标准上只强调“专才”或“通才”,公务员是独立的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