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92251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 教材内容人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第3 课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单位 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 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游 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 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 轮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

2、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 动,景色特点鲜明; 叙述有详有略, 详写孔隙、 内洞风貌, 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 孔隙、 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孔 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 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 2011 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 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通过 重点段的学习,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

3、,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再 通过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方面, 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 对双龙洞产生极大兴趣,才有可能朗读出感情,看来,还需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写法的 学习要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体会到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写进去的写作方法,并 能够仿写。 3. 教学目标 ( 含重、难点 ) 1. 会写本课的13 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

4、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 领悟按游览顺序叙述, 利用所见所闻所感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积累语言。 4.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 谈话:五十年前的4 月 14 日,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 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 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

5、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 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四、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 品赏路上的见闻。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3)观看课件,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

6、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 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 3游览洞口、外洞,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 (2)练读“洞口 , 很宽,像 , 。走进去,仿佛 , ”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 那么什么叫孔隙? (课件出示游外洞、 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游览内洞,学习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

7、想象画面。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作者的感受 ? 观看图片,欣赏体会。 .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五、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深化延伸 课件出示阳光旅行社招聘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条件:熟悉各处景点, 普通话标准, 举止 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 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 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

8、参加竞聘。 5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窄、矮、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黑、奇、大)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 谈话:五十年前的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 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 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

9、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 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 是 zh,不要读成 zh;“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 生理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小组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课件出示:金华

10、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品赏路上的见闻。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 书:一片明艳) (3)观看课件,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 变换调子。”)其中“随 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 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

11、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 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 3游览洞口、外洞,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 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 , 很宽,像 , 。走进去,仿佛 , ”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课 件观赏洞口、外洞景观。) 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 那么什么叫孔隙? (课件出示游外洞、 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游览内洞,学习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

12、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重点体会此句。)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3)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4)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图片,欣赏体会。 5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五、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

13、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 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 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六、深化延伸 课件出示阳光旅行社招聘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条件:熟悉各处景点, 普通话标准, 举止 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 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 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7.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 序进行描写。文中还有另一

14、条线索:就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水。教学时,我重点围绕第一条 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上课伊始,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联系 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 这类文章时, 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等等。 再回到课文,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 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了。接着,我让学生读文,比较比较每个游览的点,说说哪些点详 写,哪些点略写。分清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文中许多地方语

15、句优美、生动,教学时重在牵引学生读,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如: 在介绍途中的景物时写道: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 片明艳。这番景象既淡雅又明丽,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画,画出自己的想象,你的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就用自己的笔画出来。由点成面,利于学生记忆、积累,又 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在积累和理解后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前面的训练有的较 分散, 最后还要整体回归课文,形成整体的感受,脑海里有存有游览路线和欣赏到的美景, 并从中体会情感,从而产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谈谈自己学会文章后的心得体 会。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 从本课的学习来

16、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课后的小练笔来看,还是存在 着一些问题。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课本上,不会把从课本 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创作中去。之所以这样,我觉得还是课堂上引导不到位,如 果抓住一段(如:孔隙)详细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利用常见的事物、自己的感受将景物特 点写具体,并且课堂上直接模仿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效果会又好。 如果让我重新执教本课,我会在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外洞、内洞的理解再简 略些,将重点放在孔隙的学习上,因为语文课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要让学生通过理 解句子,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另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感悟到:要想做好一名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功底必须要 深,所以我今后一定多阅读有关教育教法方面的书;其次,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在教学 生前要心中有数;再者,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文体,可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或多查阅资料, 借鉴一些好方法。总之,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