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99108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课文详略安排的巧妙构思。2、品读愚公与智叟论辩,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感受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2学情分析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耳熟能详,但只停留在愚公是个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化身层面;因而,在第二课时,我们将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明其义,品其韵,悟其道。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感受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诵读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继续通过诵读明其义、品其韵、悟其道。活动2【讲授】诵读明其义(二)

2、诵读明其义(1)请同学思考记叙文的要素并联系文意初析。(2)在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前,我们先给课文的标点做个改动,“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之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并独立为第二段;在“聚室而谋曰”前加上一个“公”,以此句领起第三段,课文原来的3、4段分别标为第4、5段。(说明:古代汉语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阅读时为求语气顺畅和正确达意,会在文中自行加注标点。为了便于大家梳理故事情节,我们局部修改了文章的标点。)请在修改后的文中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对应的段落。明确:起因:1、2段齐读1、2段,问:“移山”这个事件难吗?明确:很难,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经过:

3、3段和4段 (人物和事件)结果:5段(3)在叙述事情的经过时,都有哪些人物出场?请按照“谁?+做了什么?”的结构梳理移山经过。愚公 聚室而谋家人 杂然相许其妻 献 疑 (详)家人 献 策(以上为第一部分)愚公 率众移山 (略)遗男 跳往助之(以上为第二部分)智叟 笑而止之 (详)愚公 分析驳斥(以上为第三部分)问:这三部分,聚室而谋、率众移山以及愚公智叟的论辩,从所占篇幅和描写的细致程度看,哪些详细?哪些简略?这样的详略安排是要突出什么呢?明确:一详,是围绕“聚室而谋”展开,不仅写出了愚公移山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看到移山行动得到家人热情的支持;妻子献疑,又引出了家人的献策,推进了问题的解决,突出

4、说明愚公移山行动有具体可行的举措。二详,是聚焦智愚论辩,突出了愚公面对阻挠,丝毫没有动摇、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动3【活动】诵读品其韵(三)诵读品其韵我们借助智叟愚公论辩,来体会文章的韵味。活动一:分角色朗读。 智叟与愚公犹如辩论台上的两位辩手,围绕“山可不可移”开展了针锋相对的辩论。问:他们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各是什么?问:句式的选择有什么特点? 明确:智叟的话借助三种语言形式表达强调意味。其一: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先说“甚矣”表示强调;其二: “曾不”句式,加强语气,表示强调作用。其三:反问句,“其”加在如何之前,也有加强反问语气的强调作用。三种强调形式叠加,智叟咄咄逼人;然

5、而面对如此强烈的嘲笑和阻挠,愚公会放弃吗?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活动二:齐读愚公的话,比较原文和改文的异同。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原文略)改文:北山愚公长息曰:“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问:和原文相比,被删减的句子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去掉之后影响文意表达吗?明确:原文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品起来更体味出其深意在于表达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精神,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 “而山不加增”一转显得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是“何苦而不平”。 这句话水到渠成,反问很有力度

6、。“亡以应”,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无言以对”。问: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呢?因为愚公做了一道看似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没有尽头,山不加增,以无限之力量对抗不会增高加大的山,何苦而不平呢,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而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以及山极高大、难以 削平的困难,没有看到人类延续不绝以及山不会增高加大的一面。因此,愚公说他“固不可彻”,智叟也无言以对。至此,在“有限”与“无限”中主旨再次得到突显。活动4【讲授】诵读悟其道(四)诵读悟其道1、悟至诚之道齐读最后一段。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的结尾,“帝、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充满了神话色彩,而我们应抓一个“诚”字。请尝试给“

7、帝感其诚”里的“诚”组词,来表达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明确:至诚、真诚、诚挚、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等。(可插释词意)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怕困难,至诚为之、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成就梦想。愚公移山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2、悟智愚之道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老人,为什么作者命其名为“愚公”,还有一位反对者命名为“智叟”,这究竟“愚”在哪里?“智”在哪里呢?作者命名的意图何在呢?引导:悟此道,须选择看问题的角度。可引导学生从从个人角度和眼前利益来看,也可从造福子孙后代和精神传承角度看。(具体分析略)愚公、智叟的这样取名一语双关,也是反语,又构成对世俗看法

8、的讽刺。从今人眼光看,智、愚的命名更有利于启发我们的思考。问:同学们知道哪些相关的故事呢?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愚公这样,克服大大小小困难,并最终实现目标、成就梦想的故事呢?(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展开去。)活动5【讲授】总结全文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明文义、品文韵和悟文道,有两个收获:一是理解了愚公移山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朗健、积极的奋斗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锲而不舍、接力奋斗、接力探究的结果,这也正是“愚公移山”神话故事生命力之所在。二是懂得了列子汤问中蕴涵的“无限”与“有限”、“愚”与“智”的辩证法,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魅力。活动6【作业】愚公移山请登录Itunes U震旦语文课程,完成愚公移山的拓展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