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99645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学习集优方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 蜡烛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桥头堡(bo)地窖(jio)匍匐(pf)颤巍巍(chn) 契柯拉耶夫(q k)腋下(y)迫击炮(pi)拂晓(f)更夫(n)手臂(b)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拂晓:天快亮的时候。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目睹:亲眼看到。匍

2、匐:爬行。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穆:严肃安静。永垂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企图:图谋,打算。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3“这一点火

3、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

4、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四、作家作品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五、背景探视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

5、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六、文体浅谈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

6、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惴()()揣()()竭()()渴()()障()()嶂(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A.壳(1)qio 地壳脱壳(2)k 贝壳甲壳B.颤(1)zhn 寒颤颤栗(2)chn 颤抖颤巍巍C.劲(1)jng 强劲劲敌(2)jn 用劲劲头D.食(1)sh日食猪食(2)s 食用食言3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意思。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4选词填空。老妇人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

7、来,揣在怀里,慢慢地(A.走出;B.爬出)了地窖。她一直舍不得用,(A.珍藏;B.保存)到今天。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A.细心;B.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他们围着坟堆,(A.默默;B.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5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破折号表示解释)B.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冒号表示解释说明)C.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括号表示补充说明)D.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破折号表示转折

8、)二、整体感知1.下列各句所用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环境描写)B.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动作描写)C.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动作描写)D.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出来。“看呀!”那红军说。(语言描写)2.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D.拂晓前,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3.“

9、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请说说理由。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三、课内阅读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

10、她不过_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_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_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抬肃穆珍爱B.举严肃珍爱C.抬严肃可爱D.

11、抬肃穆可爱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哪一句相呼应?_3.文中加点的“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4.文段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_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_四、拓展阅读红布条儿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她的到来,对这帮男性公民们来说无疑是头号新闻。几个被硝烟熏得像黑猴般的战士像看外星人一样目送着她从坑道这

12、头儿走向另一头儿;坐在一起打瞌睡的人都站了起来,几个人还因为神情专注而被手里燃着的纸烟烧了手,样子很是好笑。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打听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边派来的卫生员。她的头上扎了根红红的布条儿,时间一长,大家便叫她红布条儿。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红布条儿偏偏爱和他说话。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他们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他是个哑巴。很多人不屑:“哑巴嘛,除了吹吹号,还能干什么?”那是一场恶仗。敌人的飞机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弹倾泻下来,不远处敌碉堡里面的重机枪子弹嚎叫着飞过掩体。不断有请求炸碉堡的战士冲上去,又倒下去。掩体里,连长和他都负了重伤。她是卫生员,她知道他和连

13、长都需要马上输血。然而现实往往令人遗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浆和一枚输血针头了。连长已经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他看着她把那枚输血针头插进了连长的身体。看着血一滴滴流入连长体内,她捋了捋头发,怯怯地看了他一眼。他挤出一丝笑,虽然勉强,但很平静。他艰难地抬起手,比划了几下,她明白了,她把头上那根红布儿解下来递给他。他费力地把它塞进了内衣口袋。他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她知道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时,他竟然抱起炸药包艰难地爬出了掩体。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他们两个艰难地爬向了敌碉堡。后来一齐用力把炸药包顶在了碉堡口,再后来就听到一声

14、惊天动地的炸响有人看到,一根红红的布条儿,从半空中袅袅飘落下来残阳如血。负责清理战场的战士把一把小号和那根红红的布条儿交给了连长:“报告,除了这些,其他什么都没找到。”上边来了人,来人轻轻告诉连长:据我们了解,他们是一对夫妻。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有人悄悄告诉连长说,连长我们走吧。连长未置可否。有人看到,连长把那红红的布条儿紧紧系在小号上,紧紧地1题目“红布条儿”在文中起_作用。“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这句话中的“红布条儿”运用_修辞方法。2文章第二段写了战士们对女卫生员的到来的种种反应,这样有什么作用?3揣摩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为什么会“颤抖”?“她突然明白了”,“明

15、白”了什么?“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为什么是“雕塑般”的?4这篇文章多次运用悬念的手法,试举例说明。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新题探密请看下面这段对话,然后写出双方说话的意思。甲:电话铃响了。乙:我在洗澡。甲:好吧。这三句话,从字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连贯的;但如果在一定情境下,这三句话的意思又是可以理解的,是连贯的:甲的意思是_;乙的意思是_。去接电话;我不方便接电话。写作小练笔按照下列要求续写一段文字。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文字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续写王芳的神情和心理,衔接要自然。续写200字左右。王芳的妈妈厂里效益不好,已下岗二年多了。这二年多以来,无论天晴下雨,王芳的妈妈每天中午提着保

16、温饭盒准时地给王芳送来可口的饭莱。这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中午,妈妈在教学大楼的走廊上,把一个已看不出本色的保温饭盒送到王芳的手里。妈妈那熟悉的身影慢慢地消逝在风雨中作文素材务实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时,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另一个人回答:“我看到满天星星,深感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伟大,我们的生命是多么渺小和短暂啊那你又看到了什么?”那个先开口说话的人冷冷地说:“我看到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3蜡烛一、1.惴:zhu,惴惴不安;揣:chui,揣摩;竭:ji,竭力;渴:k,渴望;障:zhng,障碍。2.D(所举词语都读“sh”)3.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17、。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永垂不朽:(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4.BABB5.B(表示提示下文。)二、1.C(肖像描写)2.C(描写,其它为叙述。)3.反复的修辞,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突出了老妇人无所畏惧的精神。4.第句把“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老妇人的敬意和哀痛之情。三、1.A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四、1.线索;借代。2.战斗前线女性比较少,以此从侧面烘托出女卫生员的勇敢。 3.表示她在做出抉择前内心的矛盾。她明白了他抱起炸药包要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雕塑般”表明连长听说他们是夫妻后非常震惊,对他们油然而生崇敬之情。4.如第1段“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等。5.连长被夫妻二人的英勇无畏的行为所感动,因此他把红布条儿系在小号上,意思是让他们夫妻二人永远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