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0625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00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24 河中石兽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它们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2.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作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重点)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3.理解“实践

2、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教学方法主要教法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1、 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2、 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重点理解的句子:

3、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参考译文:1.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3.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越冲越深,直至石头陷进去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个故事

4、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按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分四层: 第一层(1):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2):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4):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

5、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冲到石头陷进去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

6、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提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略谈体会即可。 【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

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3、 教师小结【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四、作业布置【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写一则故事,说明一种道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