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70645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辽朝的建立者是()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 .西夏政权的都城位于今天的()A.陕西西安B,宁夏银川C,河南开封D,内蒙古赤峰3 .北宋的建立时间是()A.907年B.916年C.960年D.1038年4 .宋辽之间签订的“5亶渊之盟”发生于()A.宋太祖时期B.宋太宗时期C.宋真宗时期D.宋仁宗时期5 .辽和西夏的统治者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其共同目的是()A推动民族融合B.丰富文化生活C.巩固统治D.增进相互了解6 .以下关于辽、西夏、北宋的表述,错误的是()A.三个政权都有自己

2、的文字B.都与对方进行过战争C.三个政权都在黄河流域D,都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7 .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其主要作用是()A.加强军事防御B.促进贸易往来C.传播文化D.进行政治谈判8 .西夏模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字,这反映了()A.西夏文字比汉字先进B.西夏统治者排斥汉族文化C.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D.汉字已不适应时代发展9 .辽朝实行“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辽境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B.辽统治者偏爱本民族制度C汉族人口多于契丹族D.为了与北宋区分开来10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辽的建立北宋的建立西夏的建立漕渊之盟A.B.C.D.11 .北宋与辽、西夏议和

3、后,边境贸易兴旺,这说明()A.战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B,和平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C.议和是北宋的屈辱D.辽、西夏不需要北宋的商品12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不包括()A.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B.汉族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等文化C.少数民族政权全部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D,各族人民杂居相处13 .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主要原因是()A.军队数量少B.士兵战斗力弱C.统治者腐败无能D.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4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中的“岳家军”抗击的是()A,辽军B.西夏军C.金军D.蒙古军15 .宋辽、宋夏议和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维持

4、了长时间的和平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916年,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2.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他模仿汉字创制了。3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的分裂局面。4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城下,宰相力劝皇帝亲征。5 .宋辽议和后,宋给辽,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6 .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学会了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7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时期的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材料解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 .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事件?(3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6、宋与辽、西夏议和的积极影响。(6分)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请回答:(1)材料中的“国制”和“汉制”分别指什么?(6分)(2)辽实行“因俗而治”的目的是什么?(4分)(3)辽实行“因俗而治”有何意义?(5分)四、简答题(每题12.5分,共25分)1 .简述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特点。2 .分析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对当时社会

7、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S单项选择题1.A2.B3.C4.C5.C6.C7.B8.C9.A10.C11.B12.C13.D14.C15.A二、填空题1.耶律阿保机;辽2.元昊;西夏文字3.中原和南方4.漕州;寇准5.岁币6,农耕7.贸易往来三、材料解析题1.(1)澧渊之盟。(2)都规定宋给对方岁币;都开放边境进行贸易往来。(3)议和后,双方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双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国制”指辽朝固有的制度;“汉制”指中原汉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2)目的是为了适应辽境内不同民族的发展状况,加强

8、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3)意义:这种制度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辽政权对不同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推动了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简答题1 .政治格局: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各有自己的统治区域和政治制度。北宋占据中原和南方地区,辽统治北方广大地区,西夏则在西北一带。民族关系特点:各民族之间有战争冲突,也有和平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相互学习,少数民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2 .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后,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北宋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得以传播到辽和西夏地区,推动了辽和西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辽和西夏的特产也流入北宋,丰富了北宋人民的生活;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