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3课时)》优质课教案_1.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1239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3课时)》优质课教案_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3课时)》优质课教案_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3课时)》优质课教案_1.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 页例 9 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 】 单元主题是多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编排了3 道解决问题,例7 是估算问题,例8 是归一问题,例9 是归总问题。 例 9 沿用了例8 买碗的情境, 编排的思路与例8 大体相同, 做一做的题目同样是看书情 境, 解题关键同样都是抓住不变量。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 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示意图 (离散的图形) 无法呈现, 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很麻烦。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 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

2、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 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对比分析,建立“归总”问题的数学模型,抓住“总量不变”的解 题关键,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归总问题的本质是“总量”相等,即每份数份数 =另一个每份数另一个份数,用字 母表示则是a b=c d。如果对等式变形,可以得到算术解法,即先乘再除,先用乘法算 出总量, 再用除法算出要求的每份数或份数。通过构建 “两积相等” 的模型, 可以把“归总” 问题和“反比例”问题进行联系。在回顾与反思的环节,应凸显联系“两积相等”,把答案 代入乘法算式中进行检查,看看总量是否相等,深化对归总模型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比

3、例 知识留下知识和方法上的伏笔。 【学情分析 】 在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学生已经有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经验,明确可以用线段的长 度来表示数量, 而且还可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画图的策略去解 决“归总”问题,但是毕竟归总问题是学生未接触过的数学模型,“总量不变”则要求画出 来的两条线段必须是同样长,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加强画图 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 1. 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找 出先求什么。 2. 学会借助线段图去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累积用具体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 的经验。 3. 构建归

4、总问题“总量相等”的数学模型。 4. 在感悟“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 学会解决含有 ” 归总” 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构建“归总”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一问题,引入新课内容。 1、出示题目: 3 瓶牛奶 24 元,照这样的价格,买5 瓶牛奶要多少钱? 2、解答汇报 : 24 3=8(元) 8 5=40(元) 3、思考:为什么第一步求出的8,可以用在第二步中去呢?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看看新的问题中不变的量又是什 么?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归总问题总量相等的特点。 (一)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题:妈妈

5、的钱买6 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 个。用这些钱买 9 元一 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读题,找已知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理解关键词 “正好”“用这些钱” 的意思。 3、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题意。 活动要求: (1) 用画图的方法把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 (2) 四人小组交流:图里的每一部分分别表示题目的哪个信息或问题。 4、展示学生画的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预设一:预设二: 预设三: (1)思考:为什么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同样长? 得出:买 6 元一个碗的总价钱 = 买 9 元一个碗的总价钱 (2)明确:在这一题,示意图不能清楚地表示题意,所以选择用线段图表示。 【设计意图】 加强画

6、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线段图中两条线段的 长度同样长, 突出总价钱不变, 用同样的钱买两种不同价钱的碗,帮助学生理解 题意。 (二)分析与解答。 1、学习要求:( 1)修改线段图。 (2)结合线段图,列式解答。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汇报:请学生在黑板上列式,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1)为什么第一道算式的36,可以用到第二道算式呢? (2) 这样的解答有道理吗?根据题目中哪两个信息,你知道可以先求出6 个碗 多少钱? 3、小结:通过题目中两个相关联的信息,找出先解答的中间问题,能帮助我们 顺利解答两步计算的题目。 【设计意图】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抓住解题的关键“买

7、碗的总价钱”不变。 (三)回顾与反思。 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方法:把答案“可以买4 个碗”代入情境中,去检查妈妈买4 个 9 元的碗和 6 个 6 元的碗所用的总钱数变了吗?49=36 (元),66=36 (元),总价钱一样, 解答正确。 2、回顾解答的过程。 【设计意图】检验方法根据归总问题“两积相等”的特点,用字母表示则是a b=c d,把答案代入,看看总量是否相等。抓住变化中的不变,初步感悟归 总问题“总量不变”的特点。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留下知识和方法上的伏笔。 (四)看书质疑 三、比较归纳,构建“归总问题”的模型 1、相同情境的比较。( 72 页做一做) (1)出示题目:小

8、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 页,4 天可以读完。 如果每天读8 页,几天可以读完?如果他3 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列式解答,补充第题的线段图。 (先出示第一条线段, 表示每天读 6 页,4 天读完。让学生继续画第二条线段) 预设: (3)汇报订正:为什么两条线段同样长? (4)比较两小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书的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先求这本书有多少页。 2、不同情境的比较。 (1)课件出示:比较例 9、做一做。 (2)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3)小结:像这样,总量不变,需要先求出总价或书的总页数,再求出未知量 的问题,称为“归总”问题。 【设计意图】 “做一做”提供了与例题具有

9、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是先 算出总量,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建立“归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 解决方法。 四、实践应用,拓展和丰富归总模型 1、天平中的等量关系。 2、分组中的等量关系。 (1)同桌互相说:题目中什么是相等的。 (2)选择正确的列式。(连线) 【设计意图】 丰富模型的变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感受 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五、对比归一、归总问题 1、出示:买牛奶和买碗的情境 2、提问:请同学们看看,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小结:归一问题不变的是一份量,归总问题不变的是总量。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

10、、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 74 页第 13 题。 八、板书设计 归总问题 每只重?千克每只重 4 千克 方案 1: 方案 2: 46=24(千克) 24 3=8(千克) 46=24(千克) 4 3=12(千克) 126=2(千克) 34=12(人) 34=12(人) 122=6(人) 32=6(人) 例 9:妈妈的钱买 6 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 个。用这些钱买9 元一个的碗, 可以买几个? 阅读与理解 (1)6 个碗多少钱? 每个碗的价钱碗的个数 =总价钱 6636(元) 669 (2)可以买几个?369 总价钱每个碗的价钱 =碗的个数4(个) 3694(个) 回顾与反思 答:可以买 4 个。 总价钱不变 买 6 元一个 碗的总价钱 买 9 元一个 碗的总价钱 = 分析与解答 检验: 66=36(元) 4936(元) 总钱数一样,解答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