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1292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4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初中语文 2011 版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 文的交际功能, 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 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 怎么学” ,人文性则 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 重工业。 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 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 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 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 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

2、语文 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 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 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 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 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 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 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 工具性的统一。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 ,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 不再强调封 建教育制度的危害。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3、: 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 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 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 感悟的关系, 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 不是完全排斥分析, 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 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 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 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 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 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例如如果是老教法教学百合花开时就是主要突出 “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百合坚信我要

4、开花” 这种信念,其它很 难找出教学的语言点。而新教法在上百合花开这篇寓 言时就把这课的语言素养训练目标定为“想象说话训练” , 设 计了一个让松树、 蚂蚁等从不同角度会对百合说一句什么 话呢? 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 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 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 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 由被动接受而自主、 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 (讨论)”。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 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 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例如第一 2 册的单元主题分别为:少年心事(同龄人的

5、故事)、有家 真好、志存高远、童心是诗、科幻天地、动物世界、读书 有味、山水之间、小故事大智慧。 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 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 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 互动的关系, 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 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 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 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 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 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 或生生间的讨论

6、,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 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 探究中的开窍学习。 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和随笔(办 杂志)写作。 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 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 9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更实用、实际。个人观 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用于搜集积累、习惯养成、 课外延伸、激发兴趣,不宜于公开课。 新教材的亮点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 “ 实”“ 活”的特点。 新主要体现在选 材新、结构新;实主要体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

7、更强调实 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体现在活用教材(教材 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 、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 提供了范例。 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由知识能力为主线转到主题组合, 单元主题的好处在于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 语文本身的个性,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进行比较 阅读教学,让学生感觉语文与生活贴近,与生活经验接轨。 新教材有趣味性、新颖性、科技文章增多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改变 例如一位教师在学完了狼(第一则)时,继续上 了狼(第二则) ,作业是延伸学习狼(第三则) ,采 用的教学法是“学生命题检查重点词语的落实、借助文言词 典给文言文加注释、同学讨论教师点拨加注、诵读翻译”,

8、 这种教学方法很实在, 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 合作”。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能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探究,因此,可能具备“主动、探究、 合作”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 其实,上述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 有必要存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 过程而言, 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 全过程。 自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要和 学生培养感情。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 性、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可以学生个性化自学的。接受美 学理论早已指出: 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 产

9、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 是阅读的主体,学习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 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 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探究:是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3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 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 导性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 合作: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对等 的。 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师应成 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和

10、首席发言人。课程内的疑问性、干 扰性、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 性、不平衡性、耗散性。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 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的、研 究式、探讨式的方法,少用独白的、讲解式的、陈述式的 方法。 教学建议 新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的明显优点:课程资源能得到 开发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遵循的是学生 的生活轨迹,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 也有感悟, 容易做到“沉浸体验感悟” 。教材仅仅是课程 资源的一个维度, 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 弄懂教材只是学习方法的把

11、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 历体验的载体。 教师的身份得以明确教师的知识权威 不等于人格的权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学生 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学习方式丰富了;三维目标得到 重视,不能简单地讲“道” ,要随文有机渗透。 1课时安排: 52,2 是语文活动或阅读课。建议 师资配备至少一名对新课改有热情、善钻研、有特长的骨 干教师来引领整个备课组,而且能固定承担循环教学。 2搞好背诵积累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语文教学要 培养学生和语文学科乃至语文老师的良好情感,重视积 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说多 练笔”。 3搞好从“沉浸到体验到感悟”的实效教学。教学过程 中要高度重视

12、“读”,语文课不能没有“读” 。 “读”,有范读、散 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 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 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 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 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让学 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 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 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 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 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的过程。 朗诵要投入感情,进

13、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 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朗诵时除了要注意 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 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 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 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 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 力还可以正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尤其是语言表达运 用的落实是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 基础,语文教学不以语言为基础是空的,语言教学应是以 语言感受为核心的, 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服务 的根本,思想感情也是通过语言表现的。

14、因为内容关系, 语文课很容易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的。读思结合是根本途 径。 4传承以前课改中的优点。语文双基一定要打牢, 又不能仅仅把解读文本作为语文篇章教学的归宿。新课程 4 还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打牢学科基础,任何忽视学科基础 的教材和教学改革都将是短命的。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 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 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 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 语文知识序列, 尤其是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序列也可以有机 补充到新教材中。教学中应注意: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 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 生共同构

15、建、开发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 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 践活动的过程。语文实践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不仅 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 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生活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恐怕学 生的语文学习主要还不是靠训练,而是靠语言潜能的发 掘,运用已知探求未知,在运用新知中挖掘语言潜力。把 听说读写的权利还给学生,更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 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 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 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 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

16、人”。写作要有 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 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 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 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不要过分追求拓展延伸而忽略与课内的有机联系。新 课标要求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但拓展延伸不是任意衍生, 拓展的内容应是融合在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要在 上完课文后再来一个贴标签式的拓展,不要任意拔高,强 行安插,尤其是情感思想的拔高。 5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独特、多元的反应。 不要过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教师不仅应是 参与者,也应是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决定推

17、进的速 度,善于点评, 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例如我喜欢你, 狐狸 :狡猾是聪明机智的象征,欺骗是才气可爱的表现。 其实有一百 :充分肯定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有一百 个世界,一百个念头。在孩子的一百个世界中,承认偷走 了九十九,批评了学校和文明对孩子的压制。 6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 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 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还有并不 是什么问题都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 7 “讨论”对话的价值性和时间保证(我主张不能少于 4 分钟,讨论要有碰撞) 。 8适时进行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书法活

18、动学生设 计课文板书比赛;根据炼词需要还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成 语故事、成语漫画) 、造句(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 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诗歌背诵、讲故事(复 述课文、演讲)、谈话(访问)、联想(创造)活动;根据 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分析、评价)、 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巩固)等活动。但不管什么 活动,一定不能有“活动”没“体验”。 创新生活语文实践活动: 写祝辞,写广告,对对子,写手机短信,上网留言,拟写 滚动字幕,制作标题新闻,发送电子邮件。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注意: 目标,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教材,要用课程

19、意识来整 合;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 多一些个体情感的表达;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 5 不仅仅是课堂游戏; 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 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急需解决的问题 1单元组合教研。 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先定哪几课为讲读文、自 读文和课外阅读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篇章,再 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到具体课文。正确地多元解读教材。并 不是所有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该是建立在整体理解基 础上的解读,对待不正确的多元反应也要敢于否定,但必 须以理服人。研究如何“随文而教适度有用”的语

20、文修辞和 基础语法知识。对于新教材主题单元的八九篇课文,教师 要学会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策略地教,要与 其它教师合作备课、合作地教、合作进行语文教研活动。 新教材的有效备课单位是备课组,建议备课组分工合作, 比如每个老师重点备几个单元的课,然后组内交流,也可 以备好一课的老师上整个年级的课,更可以根据单元教学 目标到课外找课文来教。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 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 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 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 标。 教师要处理好预

21、设与生成的关系:搞好二度备课,尤 其是备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可能”; “生成”来自于互动,包括 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2知识序列的研讨。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形成语 文素养能力方面的价值取向。新教材知识序列几乎没有, 写作序列更是没有。 起码要知道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文 章的语文基本素养用途,诸如这篇文章在语文习惯积累养 成教育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在阅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感 悟上有那些值得历练的,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语言文采上 有那些值得借鉴的。 对于新教材的主题单元给教师的困惑:语文知识、能 力发展、习惯方法怎么来体现?知识分为三种:一是陈述 性知识,包括语文知识、

22、 听说读写知识、 文体文学常识等, 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静态知识;二是程序 性知识,知道学生如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去 操作等,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动态知识;三是策 略性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程序的知识,据说新教材比较强 调策略性知识,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意见。 阅读教学希望的突破:过去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教材为 本(或者说是以教参为本的),包含三个领域:知识领域 是学什么;操作领域是怎么学;情意领域是思想的提高, 看上去是三个领域,而实质上还是知识层面的成分较大。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

23、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 语文能力发展为主。 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 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 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 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 3配套练习的编写和选用。 这是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做有心人,整理搜集教学 资料,建议参与编写课外读本和训练题,每个人都有这个 能力。 评价注意“实”“ 活”“ 新” 目标定位实。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长远来 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 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常态下 6 平实。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

24、值,平实的课 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 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 教育。待完善真实。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有缺 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教学有实效。 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 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 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 写到精练的过程。 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 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 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 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 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 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

25、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 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课堂要“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 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 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 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 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 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 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 提出 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 的脑细胞。思维活跃也是智慧语文的标志,以文育智,智 慧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融入文 本”;第二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超越文本”

26、 ;第三个层次的智慧 是“我独立于文本之外,自由自在创造性地阅读与写作” 。思 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也要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为己任。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 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 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 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 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 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 不少于 4 分钟。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 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 维碰

27、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 要指导;讨论要适时、有效、有意义,答案一见便知的和 跳一跳也达不到的根本不需要讨论。“导而弗牵”不是绝对 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 设思维的套的;恰到好处地表演也是需要的。另外,讲多 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 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 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 是产生人格感染力影响力的场所。 教学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 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 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不搞一言堂或几 人堂,不压抑学生,只提供参考答案。教师讲课富激情

28、、 有活力,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气氛活跃, 能感染听 课人也不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之中。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的话就是“亏 你想得出” 。 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 人入胜” “ 整堂课有 12 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 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 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 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课似看山不喜平,有精彩的教学高潮。即有教学动情 点,或者叫教学亮点。 7 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授课教师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 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筛选信息方法、阅读方法指导、 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

29、路讲解等规律性的点拨、诱导、提 示。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 程。通俗地讲,就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 三者之间隔着几重山水。整个教学生自学的过程,就是指 导他们跋山涉水的本领。不仅教学生“心灵”,还要教会学生 “手巧”。语文教学必须将写作借鉴落到实处,因为教材是学 习写作的范例;必须将学与练有机结合,只学不练,效果 堪忧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课文PPT 数量 410 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 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 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 ;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 (此 时处于半成熟阶段) ;后期,

30、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 (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活”“ 新”是为“实”服务的。 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对语文教师的影响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 读物,学生读什么, 教师推荐什么, 可以说并无死的规定, 也不应有死的规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附录二”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 的建议”(以下称“建议”) 。 新课标采用“建议”的方式而不是“规 定”必读书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它将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和 自身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 “建议”为语文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空间 “建议”具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它只是为

31、 语文教师指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并没有具体的 规定。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每位教师都可以“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 , 向学生推荐他认为适合学生阅读的好读物。 “建议”把语文教师推到了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者和课外阅 读的指导者的位置上;给予了语文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 权,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为语文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充分 的空间。这必将激发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对整 个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推动。 二、 “建议”将促使语文教师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 “建议”在为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发展空间的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语文教师必须有宽阔的阅读 视野,有较大的阅读量。因为,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

32、荐作 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自己首先必须进行广 泛的阅读和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的 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不少语文教师对当代优秀文学作 品了解甚少,对优秀青少年读物缺乏关注,对当代名牌期 刊留意不够。 “建议”的提出必将促使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 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 “建议”将激励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如何指导课外阅 读 在推荐书目上下功夫。 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 课外读物推荐上,语文教师应坚持两条基本的原则,即经 典性与前沿性。对经典性作品,要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基 本的篇目,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保证。划定的最 基本的

33、经典作品要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可以用“注评 析导”的方式扫除学生读文过程中的障碍,帮助学生阅读, 但不应“改编删译”(译指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文)后让学生阅 读。因为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不仅是汲取精华的 过程,也是鉴别、鉴赏的过程。对前沿性作品,教师要精 心挑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指导,使学生既 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又不致于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航 向。 8 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一 项重要任务。有些经典名著或前沿性作品,可能引不起学 生的阅读兴趣, 但它们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 助,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

34、夫。 如:向学生讲清作品的价值意义,介绍作品中的精彩片断, 整体或部分地评价作品等。 在阅读指导上下功夫。 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在此基础 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指导时,教师 最好根据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学 生讲清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中的疑难问题、阅读时 应注意的问题、阅读时可运用的方法等。同时教师要对学 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并提出的疑难问题予以及时有效的 指导和解决。 在课外阅读评价上下功夫。 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这种 评价不仅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也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 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也体

35、现在 对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 关于校本研修 1成立新教材课堂教学教研中心组进行专业引领。 新教材要求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 点特别多、领域特别宽。备课组活动在“定主题(篇目)、 定主讲人、 定时间、定地点”的基础上,建议每个单元活动 两次,第一次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对单元教学 目标、单元教法处理达成资源共享。 2同课异构是提高驾驭新教材能力的有效路径。 教师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材整合:针对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选择、有组合。资源开发:对教材 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内 容。富有创意:有没有自己想出的新点子,课堂氛围上有 没有活泼些,在

36、育智的思维发展上是不是有了实效,学生 是否更喜欢这门学科。 3单周学科教研活动, 双周学校教研活动。 多开研究 课,至少五六节。 公开课教研活动程序,上课前请老师先说课:说为什 么选这课;为什么这样确定教学目标;说怎样理解和处理 教材的;说教学过程和思路设计(重点怎样落实,难点怎 样突破);说怎样设计语文学习活动的,说学生的学情 (学 生的已知和基础状况,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不主张借班 上课的,因为你不了解学生)。评课时先分成几个小组评 课,组长记录每个教师的不同发言,然后大会交流,最后 请专家评课。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不能互动的教研。 4倡导对育人质量乃至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 义的教师“育已

37、”自我教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 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 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 的道路上来。 新教材对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态 度上:教师一定要把实施新教材当做提高自己处理教材、 教学设计能力的契机; 角色定位上: 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结束了。作为 新课改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 “学什么”“ 怎眼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培 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 力。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服务者)好比

38、谈话节目的 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 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 9 与的学习环境。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帮助者)。由主导 者变为引导者。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教学过程应当是 “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 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由 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先生变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 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 对传统比喻中教师角色的隐喻批判: 教师是蜡烛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 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是园丁存在着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 缺欠的不可修复性 (季节和时令);存在着淘汰制 (间苗); 有人为的

39、强制性(修剪)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 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 成新的机械运动。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隐喻灌输 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内容(只有 水) ;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简单的“倒给”与“承载”。忽视了教 学的创造成分。 初中语文 2011 版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附录。 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 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 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

40、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 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 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 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 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 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 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41、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 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 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 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10 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 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 基本内涵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 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 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 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

42、片面 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 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 范围的教育领域, 20 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 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 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 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 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 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 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 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 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 的共识。

43、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 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 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 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 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 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 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 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

44、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 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也就是说, “素养”属于个 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 “指 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 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 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 (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 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

45、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 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 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 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 情趣,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能力” 包含在其中。 11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 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 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 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 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

46、进行。但是在很 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 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 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 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 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 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 开卷可能“有益”, 也可能“有害”。即使是 “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 因此,为了让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 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 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

47、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 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 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 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 求实践操作, 它会涉及到语音、 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 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 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 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

48、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 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 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 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 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 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 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 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 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好奇心、求知

49、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 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 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 12 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 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 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 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 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 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 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 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 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 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 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