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1372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8萍乡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网络阅读并非风光无限赵强不知怎地,如今我对网上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倒不是因为自己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方觉得网上阅读有些支离破碎,许多资讯都是零敲碎打。也许读不好,甚至会读了八卦新闻、八卦文章还觉得是不错的信息呢。有时还读了假信息。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网上阅读实在是快捷、便利。随便在搜索引擎上打上几个关键字,就会即刻闪现出无数条相关信息来。而且此信息还会链接出无数个相关的信息。有一次,为了撰写一篇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论文,我到网上搜索一番,还真搜出不少相关的文

2、章来。不过,虽说我还未到老眼昏花的程度,但在网上阅读连续几个小时后就倍感吃力了。原因是在荧屏上阅读其实是很费力的事情,不像印刷文字轻便、舒适、自在,有时一连看上十个八个小时都不觉得累。网上阅读如同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还得紧跟第二步、第三步。也就是为点击一个必看的条目,得不停地点击无数条信息,进行系统排他法,方能进入这个页面。如果赶上电脑有点儿小病毒,反应有些迟缓的话,所需的页面没有几分钟还真点不出来。特别是阅读重要的文字,必须成为会员后方能进入主页面,不拿出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怕是一时半会儿不能读到的。曾经有不少人认为,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谁还热衷于印刷文本。所以当有人得知我还在每天看书

3、、读报、看杂志时,实在是不以为然,总觉得是老土和过时。其实,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我每天都在接触。但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比较后得出这样的看法,网上阅读只适合读点新闻,浏览资讯丰富的精短文字。同时特别适合与他人互动,资源互享。但如果幻想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要在网上一睹为快,那可就要遭罪了。这不,为了追赶形势,我也请人帮我下载了一些电子书,即一些国学名著。不过,我实在也不想打开。总觉得在网上读国学不是那么回事,还是看书来得更惬意一些。一边看,还可一边读出声音来,偶有所感,还可在内文里记下自己的旁批、尾批。在网上阅读,我还时常有自己是信息盲的感叹。每天看了这么多的信息和书本,也只是这大千世界信息的一个小

4、角落。的确,我们都不是超人,都有自己的专业、职业和主攻方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作为一个动态的世界和人生,每天产生的信息和知识真是无以计数。一般人也不是专门从事信息搜集的,不知道太多也没有多大害处。倒是应当业有专攻,围绕着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将专业做深、做透为佳。然而,一直将网上阅读视为圭臬的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恐怕会不以为然。也许他们会觉得网上阅读风光无限,不必再尝试其他种类特别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是我无论如何追赶潮流,也对网上阅读乐观不起来。因为网上阅读还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问题。大量的伪知识、伪资讯混杂其中。特别是日益膨胀的博客,成了无人监管的“记者站”“网上发布会”。许多重要和不太

5、重要的信息竟从此中传播。还有播客、威客也在各领风骚。由此看来,网上阅读固然快捷、方便,但还多了许多的筛选、甄别的工序,远不如书报刊的信息来得更让人踏实一些。当然,我也不是要将网上阅读彻底否定。它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为了完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就需要将电子媒体、印刷媒体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使之互相补充,而不是有所偏废。对我来说,网上阅读是一种适度的、休闲的阅读。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而深度阅读、书本阅读当是首选。(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3.12,作者系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1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对网上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原因。_2围绕论题“网络阅读并非风光无限”,文章从

6、哪些方面展开议论?_3当前我国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阅读习惯、方式、侧重点各有不同,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阅读方式?说说你的看法?_4本文在议论方面颇有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简单分析。_二、(2018赣州教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酒文化中的杯朱启新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在于酒本身,更因酒所生发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与“情”。这其中,杯作为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的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爵”,后常称“觞”,再后“觞杯”同称,到唐宋则多称“杯”了。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

7、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宴席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总在主人敬酒之后动杯;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还能看出酒文化的遗风。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和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

8、,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这是主人和宾客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中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是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酒文化中的“情”,也多借杯烘托,如欢杯、残杯等,并且在诗词之中最为丰富,尤其是所反映的闲情和苦意,其逸致凄楚,尽在杯中。闲情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 “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似更胜

9、一筹,更见闲趣,耐人寻味,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苦意时,残杯在手,又是一种滋味。残怀,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也往往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10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诗词里有关残杯的描绘是很多的。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

10、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选自酒文化中的杯,有删改)1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酒文化中的杯?分别有何具体表现?请分别简要概括。_2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中,酒文化有哪些讲究?请简要概括。_3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_4文章引用了众多的古诗文,有何作用?_三、(2018上饶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读书可以任性一点张贺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

11、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

12、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美国著名科

13、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

14、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1本文论证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5、的?_2请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_3文章第段列举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例子,有何作用?_4本文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_四、(2018江西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文化是水滴石穿的力量佚名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欣赏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话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位叫Judy的空姐,在微博上讲了一件关于L明星的趣事。因为是空姐,在飞机上服务,Judy常会遇见各种大咖和明星。但这些大咖和明星都没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前几天,她遇见了L。那一天,L坐的是头等舱。飞机落地后,Judy去整理头等舱时,赫然发现:L

16、座位上的被子竟然叠得整整齐齐。Judy一下就被电到:“以前头等舱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团成一团,扔在脚底下就走了,没想到L竟会叠放整齐,我好感动。”坐头等舱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但是你看,叠被子的人却这般少,偶尔有一个,空姐就会感动半天。“五一”,朋友陪母亲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听完一曲后,朋友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但接着,他母亲的举动让他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朋友说,他的母亲并没有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他实在输她太多。对比这件事,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

17、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W讲过另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他跟着老总去谈业务,午餐时,便在酒店点了一桌菜。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莱了。”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好像在打量什么,W正纳闷时,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周末,侄儿跟着一位华人去澳大利亚海域捕鱼。每

18、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侄儿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无须提醒的自觉。什么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样想的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国家。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朋友拿起可乐罐,就

19、想扔进大峡谷:“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曾经有一位智者,他教导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喝饮料之后的

20、矿泉水瓶子,也倒空拧紧,这样方便废品回收者的收集。你问我: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文化的培养需要精心,像和风细雨,慢慢滋润,从心的深处,要有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年年岁岁,日子久了,就会聚集成“原子”般的能量。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水滴石穿的故事,坚持下来,持续下去,可以改变一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_2文章在论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时举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的论述角度是否相同?请做简要分析。_3文章是如何论证“文化就是以约

21、束为前提的自由”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_4读完文章后,你认为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写出两点即可)_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做自己灵魂的贵族韩青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一些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暂时告别写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笔去写,就会觉得很生疏,像一个迷路的人似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每每这时,我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这说明: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当我们忙于攫取外物,并为之坚持奋斗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时,那颗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一个人的心灵和外物是格格不入的吗?对,就是

22、这样。心灵是心灵,外物是外物,两者井水不犯河水。因此,既想要外物,又想保持内心的纯净,这样的两全其美只是妄想。因为,一个人一旦为外物所迷惑,那么他的心往往就会迷失,而迷失的心也就难以保持纯净了。梭罗通过瓦尔登湖之行,告诉世人:人需要的外物是极其有限的,再多了,就是多余。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这得靠自己去界定,不要只想着如何去支配别人或去占有什么财富、权势之类,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雪莱有首诗叫我不愿为王,诗中写道:“我不愿为王:爱,已经够我苦恼;掌权的道路从来险峻坎坷;何况还有暴风骤雨君临高处。我不愿那庄严的王位建在冰上,幸运的太阳到中午就会化冰为水。再见吧王位,可

23、是我若为王,烦恼也未必很快到来,到它来时,我已经在他乡,已经在喜马拉雅山上牧羊。”他不愿意走仕途,只想做个诗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如果他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诗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当诗人最好,你也可以从政、经商、做学问等,但是,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足够的淡泊和纯粹。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要控制好或减少自己不该有的欲望,不要成为它们的俘虏。可是,很多人还是被名利、财富、权势等征服了。因此,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他哥哥为官之时,特意作了一首小诗赠给他,诗云:“青云,白云,皆为云。然我是白云,听凭心之所向,翱翔长空。”是的,我们该有的那份“白”还是要保持住的。一个人只有保持住

24、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不为外界牵引和诱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进而才能真正做自己的王。当年,普林斯顿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时,提出给他当时最高的年薪1.6万美元,他却问道:“能否少给一点,有3 000美元就足够了。”很多人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淡泊和纯粹,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研究上,结果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奇迹,进而成为自己的王主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一个人也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扎克伯格在哈佛演讲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

25、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他就问那个人:“您在这里做什么工作?”那人回答道:“总统先生,我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看到这里时,我肃然起敬,对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看门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干着世人认为卑微的工作而自卑,相反,他以此为荣。佛陀开导十八罗汉中的注荼半托迦时说,扫地也能开悟。事实上就是这样,不够淡泊和纯粹的人,往往对琐碎、普通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那正是磨砺的开始、成功的起点。而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淡泊和纯粹时,就说明他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和本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就是最终要回归到这一点上。(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应

26、该“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为什么要这样做?_2第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_3说说第段的论证思路。_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_六、(2018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

27、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28、。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

29、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

30、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1文章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段的分论点。第段:_。第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段:_。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_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邓稼先吴王夫差刘禅司马迁_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_七、(2018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

31、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

32、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

33、正义的热情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阅读文章第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