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1437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 222 cba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关系 222 cba,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3、勾股数:满足 222 cba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4、常用勾股数: 3、4、5 6、8、10 9、12、15 15、 20、25 7、24、25 5、12、13 8、15、17 9、40、41 5、解立体图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 (1)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图形 (2)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 (3)最后以上面的最短路线为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

2、定理解决 圆柱表面蚂蚁吃面包:勾股定理:圆柱高的平方+地面周长一半的平方 =最 短距离的平方 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 =两直角边乘积 /斜边 7、折叠问题的常用方法: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然后一边是x 另一边是关 于 x 的代数式 例题 1. 如图, 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 为原点,点 A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 y 轴的正半轴上, OA=10,OC=8 ,在 OC边上取一点 D,将纸片沿 AD翻折,使点 O落在 BC边上的点 E处,求 D、E两点 的坐标 . 2. 一圆柱高 8cm,底面半径 2cm,一只蚂蚁从点 A爬到点 B处吃食 ,要爬行的最短路 程(取 3

3、.14)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第二章实数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2)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3 2,7 等 (3) ,或化简后含有 的数,如 3 +8 等; (4)有特定结构的数,如 0.1010010001(5)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3、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X 2 =a X 2 =a X 3 =a (x一个值,取正 ) ( x 两个值,一正一负)(x 一个值,可正可负 ) 记做 X= a x= a x= 3

4、a 平方根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零的平方根是零; 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4、二次根号下有意义的条件:根号下是非负数,即0 5、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 叫做开立方。 a 叫做被开方数。 6、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与有理数的意义是一致的 7、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 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

5、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 a、b 是实数, ,0baba,0babababa0 (2)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1;1;1ba b a ba b a ba b a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 是两负实数,则baba。 (5)平方法:设 a、b 是两负实数,则baba 22 。 8、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 ;被开方数 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0,0(babaab()0,0(baabba) (2))0, 0(ba b a b a ()0,0(ba b a b a ) 9、最简二次根式:运算结果若含有“a”形

6、式,必须满足:(1)被开方数的因 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10、非负数的情况:根号下,平方,绝对值。 例如 11、常用的平方与立方 112 =121,122 =144,132=169, 142 =196,152 =225, 162=256, 172 =289,182=324, 192=361,202 =400,212 =441, 252 =625 2 的立方 8 3 的立方 27 4 的立方 64 5 的立方 125 6 的立方 216 12、常用的开二次根式(自己填好) 8= 18= 32= 50= 12 = 27= 48= 20= 24 = 28

7、= 80= 13.同类二次根式 例题: 1.如果式子2) 1( 2 xx化简的结果为32x,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 ) Ax1 Bx2 C1x2 Dx 0 2.如果式子 a a 1 1 )1( 根号外的因式移入根号内,化简的结果为() Aa1B1aC 1aDa1 3.已知 32 1 a,求 aa aa a aa 2 22 12 1 21 的值 4.化简下列各式: (1);(2)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 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象限: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 轴和 y 轴分割而 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

8、、第四象限。 4、点的坐标的概念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5、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 P(x,y)第一象限0,0 yx(+ +) 点 P(x,y)第二象限0,0 yx(- +) 点 P(x,y)第三象限0,0 yx(- -) 点 P(x,y) 第四象限0,0 yx(+ -) 6、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 P(x,y) 在 x 轴上0y(x 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点 P(x,y) 在 y 轴上0x(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点 P(x,y)既在 x 轴上,又在 y 轴上x,y 同时为零,即点 P坐标为( 0,0) 即原点 7、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 P(x,y)

9、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 y 相等(直线 y=x) 点 P(x,y) 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 y 互为相反数(直线 y=-x) 8、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 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9、关于 x 轴、y 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关于 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 x 轴 的对称点为 P (x,-y) 关于 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 y 轴 的对称点为 P (-x,y) 总述,关于哪个轴对称哪个坐标不变,另一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 P

10、与点 p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 (x,y)关于 原点的对称点为 P (-x,-y) 10、点 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 P(x,y) 到 x 轴的距离等于y (2)点 P(x,y) 到 y 轴的距离等于 x (3)点 P(x,y)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22 yx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 y,如果给定一个 x 值,相应地 就确定了一个 y 值,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其中 x是自变量, y 是因变量。 2、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 (取全体实数)

11、,分式(分母不为0) 、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实际意 义几方面考虑。 3、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的形式bkxy(k,b 为常数, k0) , 正比例函数的形式kxy(k 为常数, k0)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bkxy的图像是经过点( 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y的图 像是经过原点( 0,0)的直

12、线。 5、一次函数的性质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当 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 k0 直线交 y 轴正半轴b0,则点 P(a , b) 一定在第一象限 若 ab=0,则点 P(a , b) 表示原点 A. 1 个B. 2个C. 3个D. 4个 2.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之和为100 元,因为季节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 品提价 5%,调价后,甲、乙两商品的单价之和比原计划之和提高2%,求甲、乙 两种商品的原来单价? 3. 甲、乙两家超市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 各自推出不同 的优惠方案: 在甲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300 元之后,超出

13、部分按原价的八折优 惠;在乙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200元之后,超出部分按原价的九折优惠设顾 客预计累计购物 x 元(x300) (1)请用含 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顾客在两家超市购物所付的费用 (2)试比较顾客到哪家超市购物更优惠?说明你的理由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OC中,ACO=90 把 AO绕 O 点顺时针旋转 90 得 OB,连接 AB,作 BD直线 CO于 D,点 A 的坐标为( 3,1) (1)求直线 AB的解析式; (2)若 AB中点为 M,连接 CM,动点 P、Q 分别从 C点出发,点 P沿射线 CM 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点 Q 沿线段 CD以每秒 1 个长度的速度

14、向终点 D运动,当 Q点运动到 D点时, P、Q同时停止,设 PQO的面积为 S (S0 ) , 运动时间为 T秒,求 S与 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5如图直线 ?:y=kx+6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B、C,点 B 的坐标是(8,0) , 点 A 的坐标为( 6,0) (1)求 k 的值 (2)若 P(x,y)是直线 ? 在第二象限内一个动点,试写出OPA的面积 S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当点 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OPA的面积为 9,并说明理由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经过点 A(2,3) ,与 x 轴交于点 B,

15、且与直线平行 (1)求:直线 l 的函数解析式及点B 的坐标; (2)如直线 l 上有一点 M(a,6) ,过点 M 作 x 轴的垂线,交直线于 点 N,在线段 MN 上求一点 P,使PAB是直角三角形,请求出点P的坐标 7已知如图,直线 y=x+4与 x 轴相交于点 A, 与直线 y=x 相交于点 P (1)求点 P的坐标; (2)求 SOPA的值; (3) 动点 E从原点 O 出发,沿着 O PA的路线向点 A 匀速运动(E不与点 O、 A重合) ,过点 E分别作 EF x轴于 F,EB y 轴于 B设运动 t 秒时,F的坐标为 (a,0) ,矩形 EBOF与OPA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

16、S与 a 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 6. (1)(2)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 (1)平均数: x=)( 1 21n xxx n 。 (2)加权平均数: x=(xf+xf+ .+xf)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众数。 注意: (1)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而不是次数 4、中位数 (1)先排列( 2)中间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注意:奇数个数的中位数, 可以把数字加 1, 再除以 2.这个位置就是中位数。 如 101 个数字,是 101+1为 102 除以 2.第 51 位的数

17、字,就是 偶数个,直接除以 2 的那位,和它后一位数字的平均数。如100 个数字,就 是 100 除以 2 为 50,和 51 位上数字的平均数 5、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如数据有单位那么要加单位。 6、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极差,方差,标准差。他们越小数据越稳定。 7、极差:一组数据最大值-最小值 8、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步骤: (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个数与平均数的差 (3)差的平方(4)再求平均数 9、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例题: 1. 为了缓解旱情,我市发射增雨火箭, 实施增雨作业,在一场降雨中, 某县测得 10 个面积相等区域的降雨量如下表: 区域1

18、2 3 4 5 6 7 8 9 1 0 降雨量 (mm) 10 12 13 13 20 15 14 15 14 1 4 则该 县 这10 个 区 域 降 雨 量 的 众 数 为 _(mm); 平 均 降雨 量 为 _(mm) 。 2. 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 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10,7,9,则这 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_。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 定义与命题 (理解不用记忆) (1). 定义 一般地 ,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 (2). 命题 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 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 (3). 公理 数学

19、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把它们作为 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 (4). 定理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 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 (5). 证明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 ,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 , 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2. 平行的判定定理 1. 平行判定公理 :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2. 平行判定定理 : 同旁内互补 ,两直线平行 . 3. 平行判定定理 : 同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3. 平行 判定 1.

20、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 3.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 4. 三角形和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5.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 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6、不是命题的情况:疑问句,短语,图的做法。 例题: 已知:如图,在 ABC中,DE BC ,F是 AB上的一点, FE的延长线交 BC的延长 线于点 G 求证: EGH A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