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1447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DF 页数:69 大小:4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pdf(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 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

2、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 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 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

3、方式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 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 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 事, 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 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 西

4、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 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 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 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 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 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2、 北京人 发现时间: 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 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 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 具,使用天然火 3、 山顶洞人: 时间: 1.8 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 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5、(见课件) 作业: (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 考题: 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 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 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 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 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 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 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 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 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 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 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 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 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 找出山顶

6、洞人的 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 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 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 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 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 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 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 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 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 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 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

7、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 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 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 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 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 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

8、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 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 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 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 来源怎么办的问题, 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 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

9、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分析这两 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 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 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 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 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学生指出河姆渡、 半坡、 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 启发学生观察、 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 况,寻找分布特点。 (5)

10、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的最后一段小字, 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 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 个时代吗?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 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 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 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

11、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 -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 -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 3 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12、,培养学生 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 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 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 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 史

13、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 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 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 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 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 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 -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传说中黄 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 人 为 什 么 称 黄

14、 帝 是 人 文 初 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 要求 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 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 小组 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 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 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 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 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

15、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 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 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 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 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 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的时间()名称( )思考回 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 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 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 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第 4 课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16、应掌 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 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

17、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 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 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 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 有关资料,设计出 XX 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 集的图片、 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 让老师及全体同学 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 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的最佳设 计线路。最后,由教师

18、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讲 评 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2、矫正错误, 3、查缺补漏, 4、巩固提高; 5、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6、 从实际出发, 7、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类型 讲评课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作选择题时, 2) 个别学生审题不 3) 清; 4)在作填空题时, 5) 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6)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7)答案不 8)全。 采取补救措施: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19、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 - 单元测试题) 4、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 _;地点:_;地位: _;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是 _。 2) 、北京人发现的时间 _;发现地点 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 今时间是 _ ;生活位置: _流域; 3)人文初祖是 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

20、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 用能力; 2 、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 、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 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五

21、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 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 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 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 制作示 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 等方法,引导

22、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 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 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 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 料。

23、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 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 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 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 到原始社会末期, 公元前 2070年, 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 商、 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

24、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 2070年 2、都城:阳城 3 、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 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 ,酷刑炮烙 3 、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 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 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 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

25、引起了人民的 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 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 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 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 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 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 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

26、-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 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 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 政局混乱, 6、 发 生 了 国 人 暴 动,7、赶走了周厉王, 8、 公元前 771年西周灭亡。 第 6 课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 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

27、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 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 搜集史料, 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 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夏

28、、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五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 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 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 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 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 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 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

29、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 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 铜文明。 (2) 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 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 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 性。 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 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 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 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

30、、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 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 堆文化。 第 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 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 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 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 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 识到国

31、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 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 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 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 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 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 国?(明确春

32、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 平王立 , 东迁于洛邑 , 避戎寇。平王之时 , 周室衰微 , 诸 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 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 “ 管仲与齐桓公图 “ ,问:你知道

33、管仲 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 3. “ 尊王攘夷 “为号召,扩充疆界。 “ 尊王攘夷 “ 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 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 、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 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 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

34、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 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 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 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 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 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口诀: “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 和“田氏代齐 “可不作讲解 1、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 引出军事家孙膑庞

35、 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 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 呢? 3、 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 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 (或历史发展趋势) 是什么? 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

36、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 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 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 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 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 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 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 8 课大变革的时代

37、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 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 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 , 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

38、备情 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 代, 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 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 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 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

39、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 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 -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 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 民。 2、时间 -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 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

40、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 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 -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 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41、(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 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 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 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 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 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 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 课时

42、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 要接触大量的文字 , 文字帮助我们 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 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 没有想过 , 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 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 - 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 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

43、天的汉 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 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 、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 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展示(甲 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 美, 陶冶了情操 , 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可见,随 着时代的发展 , 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 向着简明、快捷的方 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 , 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 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 并写好汉字好吗 ?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 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

44、方法增强学生准 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 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 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 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 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 24节气的谚语。 三、 扁鹊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 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 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45、。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 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 ,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 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 精神。 ) 五、 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 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6、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 十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 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

47、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 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板书) 1) 、 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 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 、 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 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 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 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48、 3) 、 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 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 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 献对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 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 : :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 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 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 政 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