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2.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21068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2.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与环境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人口与环境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环境人口容量 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复习要点: (一)人口再生产 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高低 过渡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高 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 2. 分布 世界

2、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但内部也有差异 (二)人口数量与环境 1. 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 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 2.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决定出生率 死亡率 (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影响是极小 (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也明显 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直接、间接)影响生病率和死亡率。 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 3. 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

3、定因素,但很重要 (三)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 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 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影响因素 (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高, 获取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土地资源) (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

4、发展水平的变化,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 相对确定性: (一定历史条件)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 假定技术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3)合理容量 适宜人口不确定性 4.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 亿左右 5.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控制在16 亿左右 (1)原因: 可耕地总数和人均数持续减少 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严重不足 (2)措施 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自觉保持自 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5、。 (四)人口素质与环境 1.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的。而环 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主要 (2)自然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会可能产生地方病。 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放射性污染、噪声、辐射 化学:化学性添加剂、防腐剂、工业废气、烟雾 生物:垃圾、病菌、富营养化 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

6、(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更多、广泛的利用资源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利用资源充分,排放废弃物少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 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五)人口迁移与环境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者长期改变) (2)分类: 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

7、上、发展中国家现在主要类型)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 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 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水、土壤、矿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 经济发展:(主要、经常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的改善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交通和通信:促进人口迁移 文化教育:促进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3)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3.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渔猎时代:果实、猎物 农业时代:土地 工业时代:最优区位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8、 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负面影响: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矛盾 (六)人口迁移与环境 1.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 始于:秦汉时期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 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1)特点: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 活跃时期: 19541960 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 低潮时期: 19611976 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 回升时期: 19771984 年,改革

9、开放的初级阶段。 (2)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西藏 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 (3)迁移人员类型(目的): 安置失业、闲散劳力 支援新工业区 移民支边 高校搬迁、招生、分配 水利设施移民 压缩城市人口 自发迁移 3.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1)特点: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 (2)原因:改革开放,管理放松 (3)迁移目的 : 自发性务工、经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4)流动方向 : 农村到城市 内地到沿海 迁出、迁入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上海变为净迁入区 四. 疑难突破: (一)主要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迅递增长的问题、人口城市

10、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1. 人口迅速增长的后果: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 的深远影响。 (1)粮食供给不足。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粮食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 口平均的粮食消费水平低下,且下降。 (2)就业问题严重。 (3)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 (4)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不少发展中国家,妇女人学率低,就业无保障,难以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5)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 世界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了许多社会经

11、济问题,如: 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 房屋紧缺,居住困难。 交通拥挤,车祸频繁。 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犯罪率和城市 的大小、人口密度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工厂林立,企业拥挤,与人争地盘、争空间、争水面,污染大气和水源;城 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质量好的耕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当一个国家60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人口 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

12、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口过度老化 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掉一 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其次,人口老化必 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 再次,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经济停滞。 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 会问题。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义务。 (

13、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课本图 1.1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中表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由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出 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途径。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自发实现的。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即 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一面,也与政府鼓励节育、控制人口的措施分不开。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 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人们的自觉来完成。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

14、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 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 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死亡率虽然已有一定的下降,但完成这种下 降的时间较长。下降的幅度也不大。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过程中。 【典型例题】 下图是某地区l 950一 1980 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1)一( 2)题。 (1)30 年间该地区() A. 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 万人B. 城市人口增长了500 万人 C.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 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30 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 大幅度提高B. 略有提高C. 变化不大D. 略有下降 解析:注意图例,求城市人口是要用总人口减去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 答案: (1)B ( 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