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25397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议论文阅读一、(2018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_。”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

2、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除了_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_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

3、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

4、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5、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_;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选文处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废寝忘食狂妄自大劝诫豁然贯通B废寝忘食自吹自擂劝戒豁然开朗C欣然忘食狂妄自大劝诫豁然贯通D欣然忘食自吹自擂劝戒豁然开朗2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B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理解了“不求甚解

6、”的意思,陶渊明读书态度是正确的。C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来论证。D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列举了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论证。3下列读书观点在本文中明确体现的一项是(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B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若读书。二、(2018泰安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

7、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有

8、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对于文中设问句的特点和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设问是一种有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B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C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D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2分析上述文字,下列不属于作者观

9、点的一项是( )A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C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D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对“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B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C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D持之以恒的毅力。三、(2017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10、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

11、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际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

12、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

13、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

14、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对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B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C中国学生成绩很好,在需要拿主意时得心应手。D中国学生大多不重视实验的精神。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根本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D实验必须有一个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3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A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B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15、,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C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探察外界就是探讨自己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四、(2019智乐星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

16、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对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热情如火地赞美中国的脊梁,鼓舞民族自信心,共同抵抗外辱。B对比论证,犀利如刀地

17、揭示帝王将相的腐朽没落,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C道理论证,精辟犀利地讴歌中国的脊梁从古至今数不胜数。D比喻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有自信力的人是民族的脊梁。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上,也明确而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力。B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自信力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没有失去。C中国人的自信力虽然往往被遮掩、被摧残、被抹杀,但从来没有消亡。D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脂粉,实际上中国人早就失去自信力了。五、(2019智乐星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

18、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

19、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1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提示人们思考。B用一个疑问句,恐怕答得不正确,向大家寻求正确的答案。C用一个反问句,无疑而问,表示对问题的强调。D用一个疑问句,确实不知道答案,表示自己对问题的困惑。2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做事情要专一,不能见异思迁。B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C世间所有事情的价值都是等同的。D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认认真真向别人学习。3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题目,恰当的是( )A谈敬业B谈忠诚C谈做事 D谈圆满六

20、、(2018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相比,邹鲁文化堪称一枝独秀,它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潜质。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邹鲁文化更是繁荣发达,天下领先。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邹鲁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两大爱的学说,与印度释迦牟尼的“慈悲”并称于世。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领先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百多年,比“理想国”更富有理想的神韵,两千多年来引

21、导和激励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孔子和墨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和墨家学派,揭开了诸子百家大争鸣的序幕。孔门和墨门弟子来自四面八方,邹鲁成为贤士出入之地。孔子晚年整理的经典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枢纽,被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孔子弟子及后学陆续编纂和创作的“四书”与“五经”并行于世。他们不仅开创并引领了一个诸子百家独立思考、自由言说的时代,还把这个时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舞台转移到了邹鲁一带。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这五位圣人全部出自邹鲁,出自儒家,由此可知邹鲁文化的非同凡响。这五位圣人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风的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

22、人家风。邹鲁优良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至春秋时期,邹鲁一带的家风以好学、知礼为特点,成为当时远近各地“闻其风而悦之”的家风典范。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成为其家风的内核。曾子父子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的故事。孟子所开创的孟氏家风

23、,无疑深受母亲的影响。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像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只要拥有良好的母教和家风,就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4日11版,作者王钧林)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4、( )A邹鲁文化一枝独秀。B邹鲁文化是形成圣人家风的沃土。C儒、墨学派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D邹鲁文化及圣人家风影响深远。2下列有关“圣人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家风受到邹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非凡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圣人家风是由五位圣人传承、弘扬尧舜以来的优良家风,并创新发展形成的。C圣人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在周秦时期即被各地奉为典范。D圣人家风在当下中国依然能够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段结构上领起下文,内容上明确了邹鲁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B第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更有理

25、想神韵。C第段列举几位圣人的家风,论述了其好学、知礼、世代相传的特点。D第段表明圣人家风来自于普通家庭,与家境是否富贵无关。七、(2018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

26、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

27、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实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

28、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

29、、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B“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

30、程度。3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C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D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八、(2018四川乐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

31、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

32、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33、。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

34、德良心。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B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C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D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

35、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C本文层次分明。第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D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路严

36、密,如第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B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第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D第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九、(2018广西柳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

37、,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

38、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人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

39、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

40、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

41、一项是(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十、(2018广西贺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生立志须趁早赵九如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

42、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

43、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

44、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哲人有言,“没

45、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选自2017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人生须立志。B人生立志须趁早。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段只用了事实论据。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C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

4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段提出问题,第段是分析问题,第段是解决问题。B第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C第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文章内涵,使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参考答案一、1C2.B3.A二、1A2.C3.C三、1C2.B3.B四、1C2.A3.C五、1A2.D3.A六、1D2.C3.B七、1B2.D3.D八、1C2.A3.B九、1D2.C3.A十、1B2.C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