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26543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 六 年 级 科 上 册 教 案 课题 第一课使用工具 课时 第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 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 (如拔图钉、 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 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 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

2、原因讨论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 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 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 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3、: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 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 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 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 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 需要哪些工具? 3 )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 、

4、请大家观察 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 工具来完成这 3 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 、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 比较省力; 大石头用撬棍当赶 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 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 、教师小结: 有一些很费力、 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 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 方便地完成了。 巧妙地使用工具, 能让 我们做的更好。 4 、 请大家看 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课 堂 小 结 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 研究?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5、 课时 第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 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 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 相合作的重要性。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 “大力士” ,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 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

6、同学们推荐“大力士” 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 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 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 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 可以用它撬起重物, 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 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 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 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 阻力

7、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 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 P4 P5的这些工具, 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 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 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 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 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

8、应该在杠杆尺的右 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 并说说 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 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 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 在 P6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 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 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 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

9、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 理? 五、全课小结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课时 第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 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 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

10、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 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 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 5 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 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 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 并说说 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 然后进行比较)

11、 4、 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 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 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 阻 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 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 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 10 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 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 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

12、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 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 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 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 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 却可以“压 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祥见教参 P1718 )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 克、200 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 克砝码,然后使 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 个) 4、玩

13、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 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 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 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课时第4 课时 教知识与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 学 目 标 能力 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 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 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

14、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教学引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 滑轮两种简单机械, 这节 课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简单机械。首先让我们各组来做一次比赛, 看谁力量大。 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一人手握螺丝刀柄,一人手握螺 丝刀金属杆,二人向相反方向扭,看谁力量大。)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轮轴的构造 (1)讲解: 刚才的比赛中, 凡手持螺丝刀柄的一方都取胜了,并不是这 些同学力量都大,而因为他们利用了螺丝刀这简单机械省力的原 理,而取胜对方。那么这种简单机械叫什么呢?螺丝刀柄粗大, 就像汽车方向盘的轮, 而金属棍,就像汽车方向盘和轮连接的轴。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的简单机械叫轮轴,(板书课

15、题) 凡是由一个 轮和一个轴组成的机械都叫轮轴。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2指导学生研究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1)讨论:通过刚才的比赛我们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 (2)实验 1(轮轴省力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认识实验用轮轴的轴和轮, 介绍穿线的方法, 在轮和轴的引 线上分圈挂钩码。比较轮和轴上力的关系。 分组实验(使用轮轴直径比为2:1 的轮轴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当轴上挂二个钩码时, 轮上只挂一个钩码, 便保持平衡或 轴上挂四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二个钩码便保持平衡了。) 讨论:这说明什么? (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 轴有省力的作用。) 填写 P50结论。 3指导

16、学生认识轮轴省力多少与轮的大小的关系 (1)讨论:要想使轮轴更省力,这个轮轴应是什么样的? (轮更大、轴更细) (2)实验 2。 出示实验用轮轴。 与实验 1 中轮轴比较, 两个轮轴有什么不同? (轴同粗, 轮 不同) 分组实验(使用轮铀比为4:1 的轮铀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轴上挂四个钩码、 轮上挂一个钩码即保 持平衡。) 讨论:这说明什么?(说明轴同粗,轮越大越省力。) 填写 P51结论。 4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应用 (1)出示挂图,提问:它们是轮轴吗?(自行车把、辘轳、 自来水龙头、扳子。) 讨论:它们哪部分相当于轮、哪部分是轴? (2)教师出示手摇钻,指导学生观察轮和延长柄的关系。

17、 (3)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 (4)比赛:把羊眼钉拧进木板里。 谁的方法最省力、 最快? (学生操作后汇报用的方法, 教师应比较哪组设计延长的轮 最大) 5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 看一看你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课时第5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 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 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

18、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 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 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 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 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 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

19、什么方 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一 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 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 件 实验设计(可附 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 个数 右边钩码个 数 定滑轮的状 态 我们的发 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 吗?

20、”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安装一个动滑轮。 并思考: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 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 认识力的单位: 牛顿。并进行巩固 练习,拉出 3N 、5N的力。 2) 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 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 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 (15 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 内数据,

21、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六课滑轮组 课时 第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 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 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 友好地合作研究。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

22、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 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 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 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 P14 ,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

23、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 力?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 (学生自己定) 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 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 2 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 个动滑轮 和 2 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

24、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 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 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 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 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课时 第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 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

25、方法: 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 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 交流。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 象。 提问: 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山 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

26、这个大木桶搬到讲 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 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 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 斜面能省力吗? 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 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 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并取其正确的值

27、, 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 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 现A B C D 直接 提升物体 的力 沿斜 面提升物 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 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 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 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 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 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 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 )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8、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 用 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 )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 )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每个坡度做 3 次实 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 接提升 物体的 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 们的发 现 1 2 3 4 4 )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 会修成“ 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 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 课 堂 小 结 作

29、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课时 第8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 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 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 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么自 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

30、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 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 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 、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 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 (一般 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 到什么作用? 1 、观察前后 2 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 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 、对自行车的前后 2 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 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大齿轮齿数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 发现 2 者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总结(大 齿轮带动小齿轮

31、,转动速度变(),小 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 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选择一个自己感兴 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 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现在我们就一起 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 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 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

32、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 起来回忆一下。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一课抵抗弯曲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 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 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制作曲线图等手段展开 科学探究,并能运用数据和曲线图进行分析,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并得出结论。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 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 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

33、密切联系,进一 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 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 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2、运用曲线 图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教学难点 板 书 抵抗弯曲 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显著)增强 控制的量:厚度 不控制的量:架空距离: 7 厘米 桥墩高度: 3 厘米 垫圈位置:中间 垫圈大小:中号 放垫圈速度:慢 放垫圈方式:单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课堂生成记录 1、游戏导学,开宗明义(

34、 3 分钟) 教师演示搭纸桥游戏,引入教学; “薄纸做的桥抗弯曲能力很差,换一张同样大小的厚一点的纸做 桥面,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猜猜厚纸(2 倍纸)能承受几个垫圈? “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纸的厚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 系”。 2、实验初探,聚焦差异(12分钟) “究竟厚纸做的桥能承受几个垫圈?想不想自己试试!”小组领 取材料完成对 2 倍纸的承重能力的测试并汇报测试结果。 “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厚纸,各组的测试结果却相差这么大”。问 题出在哪里呢?师生共议分析找出原因。 “看来要研究不同厚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我们在实验中 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并统一实验条件; 3、实验再探,

35、分析总结( 17分钟) 小组完成对 3 号纸的预测和实测。采集数据,讨论分析:通过实 验和表格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又能得出一 个怎样的结论?(师参与小组实验和交流。) 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 “如果我们借助曲线图来表示纸的厚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 系,又能够看到什么情况呢?” 师指导小组绘制曲线图,并提出思考分析:你能从曲线图中看懂 什么?这条曲线说明了纸的厚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实践运用,巩固认识( 5 分钟) 观看认识桥梁中的横梁,说说横梁起什么作用?找一找教室内的 横梁,说说横梁的横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横梁都是立放而

36、 不是横放的?” 能不能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现场验证一下? 小结提炼材料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显著提高。 5、小结对话,拓展延伸( 3 分钟) 课外同学们还想继续研究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研究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 提高。除了增加材料的厚度外,有没有其它办法也能增强材料的抗弯 曲能力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课时 第 2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 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

37、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 出问题;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 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课堂生成记录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弯曲能力的第一课时,用什么办法能增强材 料抗弯曲的能力?强调: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增强抗弯曲能力。出示一 张 3 层瓦楞纸与材料大小相同的6 层平板纸,请学生猜测哪一张纸抗 弯曲能力强?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比较。学生观察发现6 层的

38、平板纸 居然还是 3 层的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与前一课“增加厚度能增强材 料抗弯曲能力”的已有经验产生冲突,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增强了 纸的抗弯曲能力? 二、观察比较 3 层瓦楞纸和 6 层平板纸,推想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方法 1、一层一层剥离两种纸,观察比较它们的内部,发现了什么? 2、猜测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 1、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这个想法 究竟对不对呢? 2、学生尝试实验,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测试比较平纸与各种 形状纸的抗弯曲能力) 3、明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填写科学记录单。 科 学 记 录 单 第()小组 形 状 (用图表

39、示) 实测抗弯曲能力 (用一元硬币数表示) 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说明了 什么? 4、小组汇报,得出结论:改变形状能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形状 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5、研究瓦楞纸板,体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作出解释。 6、思考改变形状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原理与好处。(进行简单分析) 四、改变材料形状增强抗弯曲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有关应用视频。 五、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有 关?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 课时第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科学概念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

40、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 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 压力。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 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 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 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 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 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 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 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 量、创造的快乐。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教学重点 【教

41、学重点】 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 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 板 书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课堂生成记录 一、引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增强材料 抗弯曲能力的几种办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让一张纸承受更 大压力的方法。 (师出示一张纸)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 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 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 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 学生汇报。 (提示不能增加材料。让学生充分发言,可以检查 学生

42、对前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到拱形时。) 师:(做一个拱 )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 学道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利用拱的科学原理进行建筑设计。 请看( 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房子、奥运馆所) 这么 多的建筑为什么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 拱形中的学问吗?(板书:拱形的力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 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 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1、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实验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纸先卷一卷再

43、松开,做成 一个拱形)做一个纸拱,放在垫板(提示:按垫板上事先画好的 两拱足间距离来做拱)上观察,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在哪里?特 别要注意:这个拱形不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在拱下部) 师:对,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好下面 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 观察纸拱有变化吗?(有,“纸拱”向两边伸展。)哪个部分承 受着垫圈的重力? ( 拱顶) 请大家再在上面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变化, 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你发现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拱形的足 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纸拱” 为什么

44、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垫圈的重量压在了拱上,拱的全部重力传到两个拱足,这 个力向下,向两边传去,使拱足在垫板上向外滑动,拱就伸展开 了。) (板画: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桥的 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 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 么东西去抵住它。 2、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实验二: 老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 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 下吗?用实验检测下看行不行。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作用吗? ( 学生回答 ) 用东西

45、抵住拱足它确实比刚才承 受的压力要大一些,看来大家刚才的想法是正确的。 讨论: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 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还是要塌,向左右偏 ) 纸拱为什么 会产生这种变化?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 释,并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有了方案再去用实验去验证。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这样多次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 良好的科研习惯。对于纸拱还是会变形。这时就会激发学生思考 应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方案。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有助 于后面的探究活动。 3、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三: 师:怎么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打算怎

46、么做?先将自己 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我们的设计 我的设想 ( 添加的 物体、数量、放在哪里 ) 推测能承 受 的垫圈数 改进设 想 推测能承 受 的垫圈数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添加什么?怎么添加,具体放 在什么位置?有什么道理? 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对自己的方案可能有修改,让学生改 进设想,完善方案。 师:好,我们来挑战一下,看谁的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提 示:1. 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2. 注意 别在形变过程中加垫圈。 3. 在考虑让拱形承受更大压力的同时, 考虑材料的合理利用。实验中还要注意:1. 按拱足间距标准记号 放拱形。 2. 第一次实验过的拱还能在

47、第二次实验中用吗?想想 为什么? 3. 实验结果填在表格里。 )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动耳有利于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表述自己的方案时进一步明确弄清道理, 同时听了别的小组的汇报对自己的方案也有一个比较、反思的过 程,会不断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在活动前指导比在活动后 指导更有价值,因为活动中要控制的变量很多,对学生操作的要 求也较高,操作不规范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可多请几个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改进办法。) 寻找“拱形的力量” 第小组 温馨提示: 1、先设计方案,再进行实

48、验,并做好数据记录。 2、每次实验,“拱桥”的拱足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 3、如果纸条被压坏或有明显折痕,应该换上新的纸条。 4、在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 寻求现象背后的奥秘是学习科学最快乐的事。 推测能承受 的垫圈数 实际能承受 的垫圈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通过不断改进实验,大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跟原来的相 比,拱的承受力都大了很多。全班同学都挑战成功,祝贺你们! 仔细观察,你们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在拱形 的两边放物体,把拱足抵住。)现在你能还解释一下为什么抵住 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请学生试着解释。 (教师演示课件说明 : 拱形承载重量时, 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

49、 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 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如果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 载很大的重量。)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 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 们继续在旁边加书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 越多呢?(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 师:大家都非常认真,终于将拱形的受力情况分析的清清楚 楚。 设计意图:本活动除了承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 承受更大的压力”概念外,还蕴涵着技术与极限的内容。在汇报 交流时,教师首先呼应“挑战任务”,肯定学生探究成果,激发 兴趣。采用先总后分策略保障在交流研讨时,学生思维在围绕科 学概念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三、搭拱桥 实验四: 老师:利用拱形的特点,人们用小块的砖、石材也可以建造 很大的拱。现在我们来进行次比赛,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积木 来搭一个座拱桥,看谁搭得好。 学生分组活动。两组学生分别在讲台两边桌上搭积木拱。 其他同学观看,助威。 (提示:注意积木的形状,要用物体把拱足 处抵住。 ) 全体观看积木拱桥,教师往拱上添加生物,同时小结。 小结: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 分,拱形各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