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26665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 第 1 课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1. 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的东西方向和东西经度。 2. 运用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判断风向、洋流的流向及河流两岸的冲刷和沉积。 3. 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规律的运用 4.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 判断某日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据日期确定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套上 “ 正 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逐渐减小的规律” 即可。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少。 (2)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日影的长短。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 在两侧对称分布。

2、离直射点纬距越小的地区,太阳高度越大, 日影越短。 太阳高度角为90 时,日影为零。 比较两地太阳高度的大小,即看两地分别与直射点纬距的大小。日影的长短 变化及有无隐含时间信息,日影的朝向 (日影朝向与太阳光来向相反)能指示方向, 注意灵活 运用。 (3) 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其 它地区无直射现象。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H=90 - 公式中, H 为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 天的 可以在天文年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夏至日这天北 京(39 54 N) 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 - 39 5

3、4 -23 26 =73 32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 ) 5.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 (1) 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状况判断季节。 (2) 比较两地昼长(或夜长 ) 同一季节昼长与纬度有关,但不同季节, 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 比较纬度 不同地区昼 (或夜 ) 的长短,先要弄清季节。就北半球来说,夏半年(3.21 9.23) ,纬度越 高昼越长;冬半年(9.23 次年 3.21) ,纬度越高昼越短。 6. 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倾斜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 间往返的周年移动。 黄赤交角决定着太阳直射的范围,决定着回归

4、线与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 度数,极圈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互余)。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 球上热量带的变化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如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直射的范围扩大,回归 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 当黄赤交角缩小时,反之。 7. 晨昏线 (圈) 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 西侧是夜; 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 半球的界线, 昏线东侧是夜, 西侧是昼。 判断晨线、 昏线,要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和太阳光线。 晨昏线是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含有很多信息,是光照图的

5、重要突破口。其应用 有以下几方面: (1) 据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判断日期、季节,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 如下: (2) 晨昏线上时间信息: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 18 时。 (3) 据晨线判断黎明、黄昏。方法:借助于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的界线为昏线,昏线附近 地区为黄昏;从夜到昼的界线是晨线,晨线附近地区为黎明。 8. 昼夜长短计算: (1) 利用昼弧占整个纬圈的比例计算昼长 (2)t 日出 =12-昼长 /2 ;t 日出 =12+昼长 /2 9.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计算:(1)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 (2) 正午太阳

6、 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3) 计算公式: H=90 - - (其中: 为太阳直射点 纬度, 为当地纬度;不论是 还是 ,北半球均取“ + ” 值,南半球均取“ - ” ; -表 示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的纬度差异)。 10. 关于晨昏线 (1)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断定这一天是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皆为昼弧,可断定这一天是6 月 22 日前后, 北半球夏 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自北极圈内皆为夜弧,可断定这一天是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 球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

7、为夏季 第 2 课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而使得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上要 比西边的地区时间要早,故东早西晚是计算区时和地方时的关键思想,计算原理公式是:东 加西减。其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要了解区时和地方时的差值比。区时 两地每相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 小时;地方时 两地经度每相差1 度,地方时相差4 分钟。 第二,从两地的时区差和经度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同时区( 同经区 ) 的,则两地 的时区差或经度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两地分别为不同的时区或经区,则两地的时区和 经度之间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第三,根据东早

8、西晚的规律,采用“ 东+ 西- ” 的公式,求出某地的时间。相差多少时间 就要加上或减去多少时间。 如果已知A 地的时间,求B 地时间。 B 地的时间 =A 地时间 4 分钟经度差 (如果 B 地在 A 地的东面用 “ + ” ,如果 B 地在 A 地的西面用 “ - ” ) 。如: A 地为 10 时 26 分, B 地与 A 地相差 40 度,在 A 地的西侧,求B 地的时间。计算过程如下: B 地时间 =10时 26 分-4 分钟 40 =10时 26 分-160分钟 =7 时 46 分 那么,如何计算B 地的区时呢 ?首先我们要计算出A、B 两地的时区差,然后依照下 面的公式求出B 地

9、的区时。 B 地的区时 =A 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如果 B 地在 A 地的东西用 “ + ” ,如果 B 地在 A 地的 西面用 “ - ” ) 。 假设上题中A 地 10 时 26 分为东三区的区时,则B 地的区时是多少? 由于 B 地在 A 地西侧,相差40 ,可推知, B 地的经度应为5E,属于中时区, 则 A、B 两地的时区差为3。计算如下: B 地的区时 =10时 26 分-3 7 时 26 分 要注意的是, 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 时,那么日期不变、 时间不变: 如果大于24 时, 那么日期加上一天,时间减去24 小时;如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一天,时间加上24 小 时。 2. 日期

10、的变更计算 首先要明确东、 西十二区的相对位置: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 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的时间要比西十二区早24 小时,即一天,所以当由东十二区向东越 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1 天;反之,由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 区,日期则要加上1 天。 3. 与地球示意图的结合计算 这种考法是在现在地理学考试中一种最常见的。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时区、日界 线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更能体现出现代教育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 识能力培养的要求。 专题二大气环境 第 1 课时大气的热力状况、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因子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层

1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和氧合占总体积的99% 水气、固体杂质 (2) 垂直分布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千米降6 对流运动显著 复杂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平流运动、天气晴朗 高层大气 2. 大气的热力状况 (1) 削弱作用 吸收 散射 反射 (2) 保温作用: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热量的补偿作用 3. 大气的运动 (1) 热力环流 (2) 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可减少风速 近地面风向取决于上面三个力的合力 4. 全球性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 海陆分布

12、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5. 常见的天气系统 (1) 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2) 低压系统 气流状况 天气特征 (3) 高压系统 气流状况 天气特征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下垫面 (2) 气候类型 气温特征分析 a b(海陆位置、地形等) 降水特征分析 当地大气环流形势 7. 气候资源 (1) 特点 普遍存在性 数值特征 较大的变率 (2) 开发利用 农业 建筑 交通 8.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 台风 (2) 暴雨、洪涝 (3) 干旱 (4) 寒潮 9. 大气环境问题 (1) 全球变暖 现状 影响 (2

13、) 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原因 危害 措施 (3) 酸雨 成因 危害 措施 第 2 课时大气环流、气候类型 1. 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区域:低纬环流(0 30 ),中纬环流 (30 60 ),高纬环流 (60 90 )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 间为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 10 个纬度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 3. 季风环流 a.概念: 风向在一年

14、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风向也是大气环流的 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5002000m m8001500m m500600m m全年 多;集中在69月多;集中在59月多;集中在78月夏 少较少少冬降水 暖热;58以上温和;0以上寒冷;0以下1月 高温高温高温7月气温 西南风;印度洋偏南,东南风;太平洋夏 东北风;亚洲大陆偏北,西北风;亚洲大陆内部冬风向 及 其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 南亚东亚地域类型 4. 气候类型的判断 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紧扣这两个方面展

15、开判断,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气温随月份的变化规律,判断所属的南北半球。如7 月份气温高、 1 月 份气温低者为北半球;7 月份气温低、而1 月份气温高者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均温值,确定气候带。如最冷月均温大于15 者为热带; 0 15 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大于 0;小于 0者为温带;小于 -10 者为亚寒带和寒带。 第三步,根据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状况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见下表。 5 从模式图上可以分析: (1) 欧洲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2) 亚洲位于大陆东岸,缺少热带草原气候

16、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模式图上其他气候类型都有。 (3) 非洲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专题三海洋环境 1. 海岸带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海水运动塑造海岸地形、引起海岸变迁, 影响沿海 沉积物的搬运和泥沙沉积,入海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分为人类很少或没有干预阶段和人类开始干预、海岸开发和海岸 管理四个阶段2. 海水温度 (1)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太阳辐射空间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所以表层温度随纬度而降低 夏 雨 型 (少雨型) 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夏雨型少雨型夏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季节分配 400700 100

17、0 500 600 300 1000 1000 1251500 2000 750 1000 2000年降水量 (m m ) 大陆 性气 候 海 洋性气 候 季风气候地中海气 候 季风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草 原 气 候 雨林气 候 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气候类型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m以下常处于低温状态 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地区温度较高,寒流较低 (2)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原因:海水热容土壤岩石空气 结果: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3. 海水盐度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

18、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原因: (降水量副热带海区小、蒸发量降水量)( 蒸发量减小 )( 赤道和 40 60 之间 )( 降 水丰沛,降水量蒸发量) 影响因素: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偏高、寒流偏低)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 窄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有大量淡水汇入、蒸发又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4. 海水运动 (1) 海水运动形式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 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外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 钱塘潮 (2

19、)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反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南纬 40 附近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 比流经地区温度高) 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 气候的形成 寒流 (比流经地区温度低) 有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沿岸荒漠的形成 海洋生物 (渔场分布 )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 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上升流海区 秘鲁渔场等 专题四陆地水 1. 河水的补给 (1)

20、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大气降水。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 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 冰川和积雪 (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对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我国西北地区 的一些河流, 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 的河流,受冬季积雪春季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特征。 (3)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 低的水体。 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水位,河流单向补给河流。河流 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

21、、削减河流洪峰。 人工湖泊 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2. 我国水资源状况 A 总量: 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 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4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 B 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布:夏秋两季多,冬春 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很大。 C(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自然原因水资源时间分配 不均 修建水库等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等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使用水量增加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水体污染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3. 陆地水体类型 (1) 陆地水按其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 水、冰川;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主要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