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33960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议论性文章阅读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做自己灵魂的贵族韩青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一些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暂时告别写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笔去写,就会觉得很生疏,像一个迷路的人似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每每这时,我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这说明: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当我们忙于攫取外物,并为之坚持奋斗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时,那颗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一个人的心灵和外物是格格不入的吗?对,就是这样。心灵是心灵,外物是外物,两者井水不犯河水。因此,既想要外物,又想保持内心的纯净,这样的两全

2、其美只是妄想。因为,一个人一旦为外物所迷惑,那么他的心往往就会迷失,而迷失的心也就难以保持纯净了。梭罗通过瓦尔登湖之行,告诉世人:人需要的外物是极其有限的,再多了,就是多余。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这得靠自己去界定,不要只想着如何去支配别人或去占有什么财富、权势之类,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雪莱有首诗叫我不愿为王,诗中写道:“我不愿为王:爱,已经够我苦恼;掌权的道路从来险峻坎坷;何况还有暴风骤雨君临高处。我不愿那庄严的王位建在冰上,幸运的太阳到中午就会化冰为水。再见吧王位,可是我若为王,烦恼也未必很快到来,到它来时,我已经在他乡,已经在喜马拉雅山上牧羊。”他不愿意走仕途

3、,只想做个诗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如果他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诗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当诗人最好,你也可以从政、经商、做学问等,但是,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足够的淡泊和纯粹。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要控制好或减少自己不该有的欲望,不要成为它们的俘虏。可是,很多人还是被名利、财富、权势等征服了。因此,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他哥哥为官之时,特意作了一首小诗赠给他,诗云:“青云,白云,皆为云。然我是白云,听凭心之所向,翱翔长空。”是的,我们该有的那份“白”还是要保持住的。一个人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不为外界牵引和诱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进而才

4、能真正做自己的王。当年,普林斯顿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时,提出给他当时最高的年薪1.6万美元,他却问道:“能否少给一点,有3 000美元就足够了。”很多人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淡泊和纯粹,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研究上,结果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奇迹,进而成为自己的王主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一个人也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扎克伯格在哈佛演讲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他就问那个人:“您在这里做什么工作?”那人回答道:

5、“总统先生,我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看到这里时,我肃然起敬,对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看门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干着世人认为卑微的工作而自卑,相反,他以此为荣。佛陀开导十八罗汉中的注荼半托迦时说,扫地也能开悟。事实上就是这样,不够淡泊和纯粹的人,往往对琐碎、普通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那正是磨砺的开始、成功的起点。而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淡泊和纯粹时,就说明他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和本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就是最终要回归到这一点上。(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应该“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为什么要这样做?_2第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

6、要回答。_3说说第段的论证思路。_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_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孙超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

7、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8、“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

9、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

10、索。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选自 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文章三次提到的“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_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_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_4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_三、(2018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

11、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

12、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

13、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

14、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1文章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段的分论点。第段:_。第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段:_。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_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

15、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备选人物:海伦凯勒邓稼先吴王夫差刘禅司马迁_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_四、(2018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

16、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

17、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

18、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阅读文章第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_3文章第段在论证过

19、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体会。_五、(2018山东淄博临淄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温暖绽放的苔开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今春荧屏一朵绚烂盛开的“牡丹”,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持续热播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引发的广泛共鸣。以歌和诗,是为抒情达意,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号弦歌之”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

20、诗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其温柔而敦厚的文明教化功用,对于构建大众生活的和美学的世界功不可没。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而今音乐与诗词欣然重逢,经典咏流传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通过经典咏流传的持续刷屏和现实热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歌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会更进一步重返和渗透人们生活的日常。“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经典咏流传第二期中,研究量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即兴表演,一下子就把诗仙李白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

21、动告诉我们:能够看到多久远的历史,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这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事实:流淌的韵律之所以能吹起思想的涟漪,是因为从艺术当中真切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经典咏流传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以及心中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经典的持久流传,还需要靠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但有很多佳作还不为人所知,还没机会被人品味和参透,只有慧眼识珠,精雕细琢,才能像苔这样跨越了300年,与我们重逢,才会熠熠生辉。正如歌曲苔的作者梁俊所说:“我从未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让人心变得温和、柔软的是师生故事,还是歌曲旋

22、律,或许,两者都有。”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时代创意。用现代手法熔铸传统经典,为传统经典换上时代新貌,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穿透时代,实现深度抵达。让我们共同创造更多属于自己、属于中国、属于时代的永恒经典。1文章以社会热点开头的好处是什么?_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3第段和第段都分析了_之间的关系,但这两段次序不能颠倒的原因是什么?_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心中有火热的诗歌梦,他会引用曼妙的诗词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_六、(2018山东淄博桓台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

23、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

24、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礼、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

25、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

26、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_2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3品析下面的句

27、子。 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_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_七、(2018山东淄博淄川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赏识的力量陈鲁民1852年秋天,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无意间捡到一本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他却十分欣赏。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赏识与肯定。姑母写信告诉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名人的注意,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你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有了自信和动力,一发

28、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终成世界级大文豪,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赏识还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一番交谈后,林则徐被左宗棠的学识志向折服,将他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福建后,林则徐又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林则徐的赏识,使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

29、屡立奇功,一展抱负。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赏识还可帮助人才脱颖而出,是人才一飞冲天的推进器。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欧阳修对他也极为赏识。河南邵士闻见录载:“欧阳公谓梅圣俞云: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看到比他小30岁的苏轼后来居上,没一点嫉妒之心,反而加以扶持,积极向朝廷推荐。他逢人便讲:“只消待以时日,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苏轼对于能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念念不忘,引以为荣,每每提醒自己不能辜负老师赏识,刻苦读书,勤奋创作,终成一代文化巨人。_。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

30、法非常细腻、巧妙。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到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酒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既然我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伏尔泰说:“人性中有一种共同心理,就是对于被人赏识的渴望。”同样,善于赏识人也是一种宝贵美德,一种睿智表现。赏识与被赏识,是一种互动的力量,可以相得益彰。赏识能给人自信,给人动力,给人勇气,给人鞭策。一个欣赏,或许会挖掘出一个人的潜能;一句赞扬,说不定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肯定,可能会激励出一个天才出世。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_2结合第段内容,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表达严密连贯。_3有人认为选文第段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同意吗?为什么? _4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