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上的动点问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34251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专题课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数轴的相关知识、一元一次方程,再结合行程 问题对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归纳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数轴上点的平移规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与方程思想。同时数轴上的点的平移规律又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石,在 数与代数的知识板块中是承上启下的枢纽。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

2、学习了数轴的相关知识,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量,会分析 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但学生遇见阅读量较大的题目时没有信心,没有建 立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遇到动点更加乱了阵脚。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通过审题分析出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3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内容以利用基本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会有效 提取数据, 用运动的观点看待问题, 分析得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刻画等 量关系是关键,解不等式求出实际问题的解是结果。 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及数轴上两点

3、之间的距 离,体会由特殊到一般思想; (2)学会有效审题,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题目的相等关系, 建立方程解决问题,体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 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研究一个复杂问题的基本套路, 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感受数学美。 4. 教学策略分析 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分析、归纳,经历和感受数轴相关 的基本结论形成过程,探究并掌握有关结论. 讨论式教学法 :不同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 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 引起学生的高 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

4、协同性的学习. 学法: 自主探究: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合作交流: 在愉悦的合作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并增强团队意识. 5教学基本流程 6教学过程设计 (1)直接引题 引言: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动点问题,同学们往 往对这种类型的题目望而生畏,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一些简单方法解决数轴 上的动点问题。 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 标识为 0m的指示牌与标识为50m的指示牌距 离多少?你是如何计算的? (2) 标识为 100m的指示牌与标识为50m的指示牌 距离多少?你是如何计算的? 思考:如果把这些指示牌看成一个个点,把笔直的高速公路看

5、成一条数轴, 我们如何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 计算实际问题中公路上两点之间距离,并总结方法,为后面求数轴上两 直接引题探究结论例题讲解综合运用反思升华 点间距离埋下伏笔。同时问题简单而又易入手,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问题探究 】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1)点 A表示 3,点 B表示 10,则 AB= ; (2)点 A表示 3,点 B表示-20,则 AB= ; (3 )点 A表示 0,点 B表示-20,则 AB= ; (4 )点 A表示-10,点 B表示-20,则 AB= ; (5)点 A表示 a,点 B表示 b(ab) ,则 AB= ; 2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1

6、)点 A表示 2,将点 A右平移 5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2)点 A表示 2,将点 A左平移 2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3)点 A表示-2,将点 A右平移 5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4)点 A表示 0,将点 A左平移 2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 (5)点 A表示 a,将点 A右平移 b(b?0)个单位后, 则点 A表示; 点 A表示 a,将点 A左平移 b(b?0)个单位后, 则点 A表示; 3. 结论的简单应用 : (1)点 A表示-2,将点 A右平移 5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2)点 A表示-2,将点 A左平移 2 个单位后,则点 A表示; (3)点 A表示-

7、2,点 A以 2 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右移动2 秒后, 则点 A表示; 点 A表示-2,将点 A以 2 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左移动t 秒后, 则点 A表示; 【设计意图】 由具体的数字过渡到一般的字母,学生通过计算探究出数轴上两点之间 的距离公式及其点的平移规律, 并设计一组简单应用进一步巩固,为下面的综合 应用打好基础。 (3) 、 【例题讲解】 数轴上点 A对应的数为 5, 电子蚂蚁甲从 A以 3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右运动。 (1)电子蚂蚁甲经过5 秒运动到点 B,求点 B表示的数; (2)若电子蚂蚁乙从B 以 1 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右运动,且与电子蚂蚁甲同 时出发,甲在 C处追

8、上乙,求点 C表示的数 (3) 在的条件下,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5 时,求它们运动的时间; (4)若电子蚂蚁乙、丙在B 分别以 1 个单位 / 秒、 2 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左 运动,设电子蚂蚁甲乙丙同时出发,时间为t 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甲 到乙的距离是甲到丙的距离的2 倍?若存在,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说明 理由。 【设计意图】 例题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上面探究出的两个基本结论,把运动的路程看成 平移的距离, 由平移规律表示出平移后点对应的数,再表示相关线段的长度, 根据图形中的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运用方程思想将问题 解决。同时面对“长篇大论”,要教会学生审题,从题目中找

9、到重要信息,分析 运动过程,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综合应用 已知数轴上有 A、B、C三点,分别代表 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 乙分别从 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 个单位/ 秒。 若乙的速度为 6 个单位 / 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 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2)电子蚂蚁甲以 4 个单位 / 秒的速度向右运动,问多少秒后,甲到A、B、 C的距离和为 40 个单位? 【设计意图】 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结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图 习惯,同时积累解题的经验,找到此类问题的解题套路。 (5)反思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

10、习, 在知识层面上你有哪些收获?在解题技巧上你有哪些 收获? 在学习习惯上你有哪些改善? 2. 在收获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本节课中我们用到下面的哪些数学思 想方法? 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从特殊到一般 【设计意图】 让数学知识、 技能、思想方法融合一体, 突出思想方法在探究问题中的作用, 让这些思想方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今后的学习中终身受益。 7、课后作业: (1)点 A1、A2、A3、 An(n 为正整数) 都在数轴上, 点 A1在原点 O 的左边, 且 A1O=1, 点 A2在点 A1的右边,且A2A1=2,点 A3在点 A2的左边,且A3A2=3,点 A4在点 A3的 右边,

11、且 A4A3=4,依照上述规律点 A2008、A2009所表示的数分别为( )。 A2008, 2009 B 2008,2009 C1004, 1005 D1004, 1004 (2)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K0,第一步从K0 向左跳一个单位到K1,第二步由K1向 右跳 2 个单位到K2,第三步由K2向左跳 3 个单位到K3,第四步由K3向右跳 4 个单位 到 K4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步时, 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K100所表示的数恰是19.94。 试求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K0点表示的数。 (3)已知数轴上两点A、B 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 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 为 x。 若点 P到点

12、A、点 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 P到点 A、点 B的 距离之和为 5?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当点 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 A以每分钟 5个单 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 20 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 分钟后 P点到点 A、点 B的距离相等? 8、板书设计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点 A表示 a,点 B表示 b(ab) ,则 AB=a-b(大数 - 小数) 2、数轴上点的平移规律: 点 A表示 a,将点 A右平移 b(b?0)个单位后,则点A表示 a+b 将点 A左平移 b(b?0)个单位后,则点A表示 a-b (左减右加) 3、应用:审题:做记号 作图,分析运动过程,设未知数,表示出动点对应的数及线段 的长度。 结合题意和图形,建立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得未知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