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36670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语文鱼我庄子复习检测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一整体把握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 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二、主题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默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二者

2、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万钟: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

3、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13、故不为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 15、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愿接受,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将)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了灾难我不会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

4、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给他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会接受。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0、是亦不可以

5、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天良。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俸禄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作用是设喻论证,用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用类比引出论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贪生怕死”、“见利忘义”。 3 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 文章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证论点: 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

6、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对比论证: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4、写出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南宋朝廷降元后依然坚持抵御外族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敌人名利诱惑和多次劝降毫不动摇,从容就义。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夏完淳:“毅魄归来日,灵旗空寂

7、看。”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参加抗击清朝统治的斗争,失败被捕后慷慨就义,年仅17岁。 (3)夏明翰:“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最终被杀害,年仅28岁. 5.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8、。,庄子故事两则,一、整体把握 1.庄子:战国时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 2.惠子相梁故事中的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主题: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反映,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体现庄子推崇自然的思想和浪漫自由的人文情怀。,二、解释加点的字。 惠子相梁 做宰相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京城 发于南海 起飞 非梧桐不止 栖息 非练实不食 竹实,竹子的果实

9、 非醴泉不饮 甘泉,甜美的泉水 于是鸱得腐鼠 在这时 猫头鹰 是鱼之乐 这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确定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怎么 固不知子矣 固然 请循其本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遵循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恐吓,三、翻译句子 1、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6、请循其本。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10、 7、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 译: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类的话。,四、问答: 1、寓言往往采用比喻手法,在本文中,鹓鶵、鸱、腐鼠各比作什么?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自己(庄子) 鸱惠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宰相之位(功名利禄) 既表明了自己清高自守,视功名利禄如“腐鼠”的立场和志趣,又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2、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

11、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像鱼儿在水中嬉游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庄子的理想生活。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功名利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以寻根究底的态度认识事物,注重科学性、客观性,显得循规蹈矩、理性严谨,像位大学教授。庄子智辩,以欣赏的态度感知事物,更浪漫、富有情趣(有人情味),像位

12、艺术家。 3、学习两则故事,初步领略了庄子文章的特点,你能说出一、二点吗? 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对比阅读(一),【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

13、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一) 1解词:祸患,灾难 。 通“避”,躲避 赏赐 。 傲视 2译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先生非求于人,人

14、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3【甲】文 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 【乙】文 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 的高贵品质。(意思对即可。),4. 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 示例: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论据四: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15、答案示例: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芝兰:一种香草。化:同化。鲍鱼:咸鱼。肆:店铺。丹:丹砂

16、,矿物名,红色。 【译文】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因此 ) 2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译: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3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17、。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舍生取义;乙文的观点君子慎其所处;共同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三)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

18、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

19、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好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公被狐白之裘 被:同“披”,披着,穿着 乃令出裘发粟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2翻译下列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

20、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四),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21、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辩,有的版本作“辨”。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彘:zh,猪。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

22、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呼尔而与之:给,给予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同“德”,感激恩德 曾子之妻之市: 去,往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 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

23、么好处呢?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五),【甲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24、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溉汲:取水。穿井:挖井。使用,这里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

25、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连宋国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是鱼之乐也(这) (2)子固非鱼也( 本来 ) (3)及其家穿井( 等 到) (4)闻之于宋君( 使听到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我说的是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4、用原文填空(3分):甲文中的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是因为惠子的一句反问“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而挑起的。乙文中是“国人道之”“宋

26、君令人问之”都是因为“ 丁氏穿井得一人 ”而引发的。 5、甲文中,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是很快乐的,这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境?乙文中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最后知道真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分)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2分)(言之有理即可),(六),【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

27、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子罕:人名。示:给看。玉人:琢玉的工匠 【译文】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所以才敢献给您的。”子罕道:“我的宝物是不贪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如果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惠子相梁(做宰相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8、( 国都 ) (3)宋人或得玉( 有人 ) (4)若以与我( 如果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我把不贪财物的品格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惠子知道好朋友庄子来看望自己,却在别人的挑拨下,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用一系列比喻,并用“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乙文中的子罕用“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5、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子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看法(4分) 他们都具有清高自守,视爵禄财富如粪土,把高尚的品德、廉洁的情操当作宝物的特点。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