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37300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邓稼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重点)【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方法1.资料搜集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

2、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2.小组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生(齐):杨振宁,邓稼先。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生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生2: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生3: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曾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师:何谓“两弹一星”?生4:“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透过细节掌握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屏显学习目标)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选聘(pn) 谣言(yo) 背诵(sng) 昼夜(

4、zhu) 昆仑(kn) 氢弹(qng) 宰割(zi) 筹划(chu) 无垠(yn) 难堪(kn) 署名(sh) 孕育(yn) 仰慕(m) 癌症(i) 开拓(tu) 耕稼(ji) 彷徨(png hung)热泪盈眶(kung) 可歌可泣 (q) 彷徨(png hung) 鞠躬尽瘁(j)(cu)(2) 理解词义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

5、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无愧色。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10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2.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3. 背景探寻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

6、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当时领导人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

7、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2.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

8、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3.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精神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系祖国。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精神品质: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

9、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精神品质: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精神品质:一心为国,没有私心。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精神品质: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一封短短的信。精神品质:强烈的民族自尊,实事就是的作风。1982年,“我不能走”。精神品质: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 熟悉生难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2. 熟读课文,体会邓稼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3. 画出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语段,字斟句酌,揣摩其含义。第二课时温故探新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好友杨振宁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两弹

10、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好友的无私奉献、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文本探究1.本文的叙述对象是“邓稼先”,但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作者从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入手,意在创设一种宏观而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国百年的屈辱,都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的落后造成的。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力增强了,科技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先概述我们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和现实两相对

11、比,为邓稼先的出场设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邓稼先的功勋。2. 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活事迹和巨大贡献,而着重从不同角度突出其品格和精神?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在于: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作者与邓稼先

12、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3.文中对奥本海默的叙写是多余的吗?为什么?不是。奥本海默是著名科学家,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他虽然是位拔尖的人物,在性格上却锋芒毕露,相比之下,邓稼先就显得更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这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高尚品德,也更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生动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也就将邓稼先的形象完整地呈现了出来。4.试阐释文中第27、28段

13、的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

14、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说他是理想党员。5.作者为什么以“民族感情?友情?”为小标题?标题看起来好像既没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没有肯定是友情。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似乎作者并没有对标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通过阅读本部分,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当邓稼先肯定地告诉杨振宁,中国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没有外国人的援助时,杨振宁“感情震荡”“热泪满眶”,实际上杨振宁很清楚原因:他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使他的祖国、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一方面他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标题写成“民族感情?友情?”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为朋友、为民

15、族而骄傲自豪的感情。6.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原文有何用意?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做一场鏖战,商他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援,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执著、坚韧。7.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

16、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有关奉献牺牲的诗文名句*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张爱萍踏遍戈壁共草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白居易新制布裘*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僵卧孤村不自哀,

17、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后作业1.抄写重点字词。2、完成课后练习练习二、三题。3、小作文: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21cn教学反思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 “两弹元勋”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