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38601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经济大视野2010.9 8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 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求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继从十二大至十五 大强调 “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十六大在此基 础上提出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之后,党代会政治报告首 次提出 “ 建设生态文明 ” ,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 次 升华,意义十分重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将人与自然的 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使得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建设生态文明

2、是 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一、生态 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 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以及人们 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 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 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 明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 质文明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 科学总结与不断升华。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 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

3、的文化价值观。即树立符合自 然生态法则的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 然的消亡将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 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 身存在和进步的需要应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 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念。二是生态 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即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注重 节约 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 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 料开采及其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周期中要以对资源 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及其再生循环利用 率最高为目标。三

4、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即倡导 “ 有限福祉 ” 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 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 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 公平与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的规范。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 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喝的却是受到污染的水 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且因 忽

5、视生态文明使我们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现代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在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性社会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 文明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 口的持续增加我们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这使我们面临的生态 压力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 进程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实现国内生

6、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 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 善。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 往往是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凸现的时期。如果以过量的资 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 和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 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 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

7、国家, 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们 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 大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 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 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中国许 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路 军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西 安)作者简介:路军(),男, 山西五寨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摘 要:生态 文明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 中明确提出了 “ 生态文明 ” 这一重要概念并相继采取了一系 列的具体政策措施,取

8、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 分析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 有效途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关键 词: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 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7408()09-0080-03 经济大视野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 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 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 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继续加大。据 有关预测,中国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年 能够 保证需要的只有种,到年能够保证

9、需要 的仅有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 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 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 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 测断面中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 染。 长期以来,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 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经济建设取得了“ 辉煌成果 ” ,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事 实证明,单纯的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 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

10、环境、资源保 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 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二)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目前,我国经济正 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 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我国的经济体制 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 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 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 尚处在粗放型向

11、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经济 增长的数字,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第二,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 利 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 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 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 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增加了规范的 难度。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 企业的农民为 “ 脱贫致富 ” ,放任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 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 十五 小” 企业。在一定意义上, 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 突的一方(地方

12、利益),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人文 社会因素。 第一, 我国人口众多, 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生 态 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 段, 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 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生态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 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 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 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人 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 无节制开发的现象, 同时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国经济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 识普 遍较差。据调查,国民

13、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 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 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 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年 “ 世界环境日 ” 前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 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 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且公众环 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的特征。第三,生态问题与贫 困 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 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生态问题主 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的生态问题

14、主要是 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 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我国的生态问题 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生态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治理已逐渐 有所缓解; 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 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生态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 成恶 性循环的趋势。三、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思考第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 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 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 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要努力实

15、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 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 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科学发 展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 而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 平衡置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 会 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可 以说,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第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社会 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

16、关系变为伙伴关 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 补偿;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 变为二者的统一。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使人 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然增强对 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道德观打 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为此必须有 计划地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 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容量观;建立和完 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 化 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 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

17、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 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全社会真正 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建立文明的生产方 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 利用是粗放式的, 是资源 产品 废物 排 放单向度的线性 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 一种 “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 ” 的生产方式。 而资 源 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 转变 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 危机将会加剧。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 原料和能源低投入、 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 ”

18、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 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 形成资源 产品 再 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 对环境的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 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2010.9 81 82 201西部大开发与建设西部强省状况。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 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 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第四,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的作用。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 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19、了解 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 量 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 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一方面要 修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失 当、 乏力、自相矛盾、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力解决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特别是要加 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有效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 本低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环境 经济 政策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 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 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

20、决环境问题。四 是积极稳妥地实行以绿色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和考评 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 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 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 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 制和问责制。参考文献:1 马世俊 .中国生态学透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2 洪大用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J. 教学与研究, 1998,(8). 3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M. 商务 印书馆,1983 :328. 4 廖洁霖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0. 5李应振 .从农业文 明到

21、生态文明 :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 阜阳师范学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2). 6徐晓宗 .试论生态文明及 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J. 社会政治研究 , 2006,(4). 责任编 辑:宇 辉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各地发展 很不平衡。目前陕西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作 为西部发展龙头之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也有个经济发 展落后、 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名单的“ 国定贫困县 ” ,地区之 间、城乡之间差距悬殊。分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 探寻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 有助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 展。 一、陕西区

22、域经济发展差距概况陕西区域经济发 展差距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全省 由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 亿元,人均由元增加到 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分别增长了倍和 倍。但各地增速悬殊,从有效剔除各地基数差异的相对 发展率指标来看,年间陕北的延安、 榆林分别是和,关中的西安、宝鸡、咸阳、 铜川依次为、和,陕 南的汉中、安康、商洛和关中的渭南仅为、 、,“ 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 陕南滞后发展 ” 的态势明显。各地发展速度的差异改变了陕 西区域经济格局, 扩大了各地经济发展差距。从三大地带视 角看,年关中人均元,陕南 元,陕北元,陕南及陕北皆低于全 省平均值,陕北最低。到了年,陕北人均

23、达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关中为 元,略高于平均水平;陕南人均仅为 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陕北地区后来居上反超陕南 及关中。关中、陕北、陕南人均的比值从 年的:变化为年的: :,差距明显扩大。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 距综合评价。为全面准确认识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笔者 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方法开展进一步分析。借鉴陆大道 等多位国内学者使用的指标体系,结合陕西区域 经济 发展的实际,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区域社会发展等个方面,选取人均 、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财政收入、第二产业占 比重、非农产业占比重、城市化水平、进出口额 占比重、人均利用外资、人均道路长度、人均客货

24、运 量、百人拥有电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存款余额、万 人拥有病床数等个指标,构建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 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借助软件对年陕西 个地市(区)有关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陕西省 个地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如表 所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王恩 胡,高全成,殷红霞(西安财经学院,西安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王恩胡(),男,陕西 乾县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 域

25、经济等;高全成(),男,河南洛阳人,西 安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殷红霞( ),女,陕西周至人,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 较大发展,但区域差距逐渐加大。究其原因既与各地要素 禀赋差异有关,更是由于体制转型后市场机制的循环累积 效应和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偏向所致。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 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欠发达地区交通通讯 基础设施,增加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同时要发挥欠发 达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竞 争力。还应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对口支援。关键 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 F12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