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39377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下册教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5 篇七年级下册教案 锦州市实验学校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诗词五首(第一课时)执笔人王磊磊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录音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二次设计 导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 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 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2、旧时代 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 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 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 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 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 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 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 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 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 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 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 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 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 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 体

3、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 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 的第五首。 1、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从学生学过的诗句 入手,激发学生对 文本的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 识积累,为后面的 学习作铺垫。 三、出示目标 1、 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 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四、指导自学 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在 诗中寄予的感情。引导同学们研讨归 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 (根据“诗眼” ,寻读诗 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 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

4、同悲共 喜。 ) 2、明确目标,有的 放矢 3、学法指导,有法 可依 读 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 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 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 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 诗,朗读时按二/ 三结构。 结庐 / 在人境,而无 / 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 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 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 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 / 何能尔?心远 / 地- 自- 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 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 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

5、全足的 精神状态。 采菊 /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 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 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 无限乐趣。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 朗读时对语调、语 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 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 “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 / 日夕佳,飞鸟 / 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 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 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 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 与归巢的鸟儿的

6、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 忘 - 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 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 忘。 2散读课文 3听录音范读 4跟读 5散读课文 运用多种形式诵读 诗歌,从而理解诗 歌内容,感悟诗歌 意境。 议 一、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 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 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 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 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 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 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 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

7、,“悠然见南 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 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 (庐 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 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 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 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 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 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 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 全班交流 让学生自学,并让 集体的智慧教育个 体,缩小生间差距。 明确讨论内容,解 决疑难问题,互相 启发,取长补短, 调整认识思路,规 范答题要点。 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 的东

8、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 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 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 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 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二、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 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 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 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3、点拔意境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 价 练 1 次北固山下 作者 _,_ 人, 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 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 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 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 目中“次”是

9、 _的意思,本诗 属_言_诗。 2判断正误 这首诗以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 后世。 ( ) “潮平两岸阔” , “阔” 是表现 “潮 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 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风正一帆悬” ,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 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因为有 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 “悬”, 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 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 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 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 人生思乡之情呢?(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 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 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识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作业 巩固作业背诵并默写饮酒 次北固山下 预习作业预习早春雁门太守行 天净沙 . 秋思 反思板书设计 饮酒 悠然 超脱尘俗, 热爱自然、 高 洁 飞鸟相与还人、 “呼吁”归真还 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