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京电大网上作业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4118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北京电大网上作业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北京电大网上作业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北京电大网上作业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 2011 北京电大网上作业信息检索试题及答 案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分校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地点首都图书馆5 楼工具书阅览室 1、请利用汉语大词典查找“校刊”义项。 2、查找中国美术大辞典中“漏窗”辞条。 3、查找中国教育年鉴(2003)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一文,关 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请摘录其中五条措施。 4、查找英汉缩略语大词典GFGMS 的英文全称及中文意义。 5、查找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日甲午战争”辞条“马关条约的签订”的解释。 6、查找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复调音乐”的辞条。 7、查找中国经济年鉴2003 年卷“企业发展概况”栏目,

2、摘录毛元斌的国有企业改革 与发展概况一文的大标题、小标题及要点。 8、查找法学大辞典关于“刑法谦抑主义”的内容。 9、查找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关于“扒粪运动”的辞条。 10、查找现代临床医学辞典关于“人格解体神经症”的辞条。 - 2 - 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作业(二)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分校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地点首都图书馆6 楼光盘电子阅览室 利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实践基地首都图书馆的相关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库 、 人大复印资料 、 万方数据库 、 资治法典或者书生之家等,选择自己毕业论 文的相关选题,查找5 10 篇专业学术论文。要求1、列出下载论文的基本情况 。最后再根 据所下载论文2、写

3、一篇10002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说明】 1、我们推荐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人大复印资料,因为这两个数据库资料比较 全。 2、所谓论文的基本情况,即数据库中标识的论文基本信息,如: 数据库 , 文献号 , 原文出处 , 原刊期号 , 原刊页号 , 分类号 , 分类名 , 作者 , 复印期号 , 标题 , 3、大家在确定论文选题的时候最好明确,这样查找数据库的时候命中率比较高。我们要求 查找的是510 篇专业学术论文。 当然,如果大家学有余力的话,查找论文当然是多多益善, 这样 便于大家今后撰写毕业论文。而且,查到的论文越多,文献综述也越好做。 4、禁止抄袭。 大家在查找选题时尽量避

4、免撞车,最好有自己独特的选题;如果在批改作业或者审核作业时, 发现有抄袭作业的现象,那么平时成绩计为零分。切记! 我们严格要求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同时帮助大家准备一些毕业论文 的写作资料。 5、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 参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 3 - 附录一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 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

5、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 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查找文献资料、 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 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 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可根据 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 “读书报告 “、“文献复习 “、“研究进展 “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 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 “、“文献复习 “那 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

6、“研究进展 “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 “综 “,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 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 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 争论焦点、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 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 (包括归纳、 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 为某方面积 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 作者一般是明确的,

7、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 大到一个领域、 一个学科, 小到一种疾病、 一个方法、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 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 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 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 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 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 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

8、考文献 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 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 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 - 4 - 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 “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和做好 “文献 摘录卡片 “。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 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 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 方法

9、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 进展、 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 一般都包 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 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 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 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 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 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

10、、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 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 述。 总结部分, 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 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 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 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 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 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

11、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也不同于一般的 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 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 随便搜集 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 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 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

12、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 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 5 - 总之,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 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 内容。 附录二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 杨小凯 在电子商务与网络决策国际会议上的发言(2001 年 7 月) 摘要 此文对快速成长的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提供一个最新的评述并勾勒对该文献的评 审过程中对该文献核心命题的主要挑战。除评述基础理论研究外, 此文还对此类文献的应用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行评述, 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分析全球化和加入WTO 对中国经济发展 的影响。 本文目的有二

13、。 第一, 对快速成长的分工网络超边际分析文献提供一个最新的评述。第 二,勾勒对该领域文献核心命题的主要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对该文献的评审过程。这些批评, 有些已被满意地吸收,有些则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本文第一部分描述此类文献区别于其它 研究的特征。 第二部分对此类文献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评述。第三部分对此类文献的应用理 论研究进行评述。第四部分评述此类文献的经验研究,以及经济学界对此类文献的主要评价 和批评。 一、快速兴起和发展的文献 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71, 1683)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为代 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

14、义。虽然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并不知 道网络效应这个名词,但斯密却非常理解分工与专业化好处的网络效应特性。他提出了著名 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这个定理就意味着,个体选 择其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由分工的好处所决定,而后者又依赖于分工网络参与者的数目(市场 的大小)。 这就正象电话的使用,一部电话机的价值依赖于所有使用电话机的人的数量。Allyn Young (1928) 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 依赖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正是网络效应的一个共同特征,就象一部电话的使用价值依 赖于在使用的电话数量,同时电话的使用数量又依赖于每

15、部电话的使用价值一样。这种因果 循环就是一般均衡概念和不动点定理的典型特征。在通常的一般均衡模型中,最优需求和供 给数量取决于市场价格,而均衡价格又取决于所有个体的数量决策。按照斯密和杨格的观点, 每个个体的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或其是否参加分工网络的决策),取决于分工网络中 参与者的数量; 而参与者的数量,又取决于所有个体的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因此, 斯 密杨格定理揭示了一般均衡概念、不动点定理、网络效应和分工的内在关系。 - 6 - 正如杨小凯(Yang , 2001)所示,个体网络决策的超边际分析对于分工网络效应的古 典经济思想是至关重要的。由 Buchanan and Stubb

16、lebine (1962)提出的超边际分析的概念,就 是对每个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再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的收益成本分析。如果一个决策 变量的最优值取其上限或下限值,则最优决策就是一个角点解。如果最优值取其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值,则它就是一个内点解。形式上,超边际分析同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动态 规划、 控制论, 以及其它非古典数学规划有关,而边际分析则同局限于内点解的古典数学规 划有关。 一个大学新生的第一步决策是选择专业。如果她选择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则她就不 会去上化学和物理课,但她会选择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我们称这样一个 决策为超边际决策,因为当这个学生在不同的专业之

17、间转换时,决策变量的值就非连续地在 零和内点值之间进行跳跃。超边际分析是一种关于“是 “或“否 “的决策。 它也被称作网络决策, 因为它决定哪种专业(或职业) 和哪一类人 (一个特定专业中的专业化的老师和学生)相联 通,同哪一类人不相联通。当她对某一专业说“是“而对其他专业说“否“时,她就会将她有限 的时间在她说 “是“的专业进行分配。这种对一个给定专业(或职业)进行资源分配的决策被 称为边际决策,因为标准的边际分析适应于这类决策。边际决策是在一个人已经选择一个“ 是否 “模式后关于多少的决策。一所大学中所有学生选择专业的总合结果,就产生了学生 在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上的分工,它同社会中的分工网

18、络模式类似。所有关于超边际决策 (或 关于任意一对参与者是否相联通)的信息, 被称为 “组织的拓扑性质“, 它可以由一个由顶 (或 节点、点)和边(或线、曲线)组成的图来代表。所有关于资源分配边际决策的信息都同商 品流量大小有关,它是组织的非拓扑性质,且能由代表经济组织的图中的边之粗细来表示。 因此, 一个由不同粗细的线条表示的代表经济组织的有向图,就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经济组织 的所有拓扑和非拓扑性质。 但是,当Alfred Marshall (1890)在 19 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 他还不知道超边际分析。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以避免对 角点解

19、的超边际分析。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每个纯消费者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有的产品,而 且不能选择其自给水平,也不能选择专业化水平。正如杨小凯(Yang, 2001, introductory chapter)所示, 在新古典两分法的假定下,一个经济组织均衡的拓扑性质不可能有严格定义。 因此, 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就从分工网络效应的超边际分析和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转移到 资源分配的边际分析和经济组织的非拓扑性质。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而言,古典经济学主要关 注价格制度如何传递关于经济组织的拓扑和非拓扑性质信息上的功能。它更加注重价格制度 在传递拓扑性质的信息(分工水平和市场的大小)上的功能, 而不是在传递非拓扑性

20、质的信 息(资源分配)上的功能。但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则完全被后一个功能所 占据。 195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仍 然遵循马歇尔关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假定。在这个假定下, 角点解是一个例外,而 内点解则是一个通例;并且,经济组织的均衡拓扑性质不能严格定义。因此,直到1970 年 代,超边际分析对研究分工网络效果对经济发展的含义一直都无用武之地。在分工网络效果 分析的新文献中,文定理(Wen theorem, 1998)证明,如果采用一个斯密框架,则内点解 就决不可能是最优,此时角点解就成为一个通例,而不象在纯消费者与外生给定

21、的厂商截然 两分情况下,成为一个例外。因此,对于揭示分工网络效应的含义,边际分析就不够,超边 际分析则成为必需。 - 7 - 1970 年代末,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网络效应的文献开始出现。1990 年代,此类文献的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经验研究开始快速发展。杨小凯和黄有光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Yang and Ng (1993) )涵盖了此类文献的很多早期模型。杨小凯和刘淑香(Yang and Ng (1998))做了一个文献综述。2001 年,杨小凯( Yang,2001)又对快速发展的文献做了一个 更新的评述。此类文献中的模型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每个决策者都是一个消费者生产者,他们用边际

22、分析对每个贸易模式计算资源 分配,然后用总成本收益分析法来从众多的角点解中选择最优的贸易模式和专业化水平。 这两步决策程序,就被称为超边际分析。最优决策总是一个角点解,而内点解决不可能是最 优。如果每个人都事前相同,则分工之于总合生产力的正网络效果,就能作为人们选择不同 专业化模式决策的一个结果,以及因个体 (局部) 专业化递增报酬的存在而内生地出现。如 果他们是事前不同的,则分工之于总合生产力的正网络效果,就甚至可能在没有规模经济的 情况下出现。 第二,生产函数是对每个消费者生产者设定的,且代表每个人对所有可能的生产活动 边干边学的能力。因此, 当一个人出卖其劳动时,就是一个出卖其生产函数的

23、过程。这意味 着,一个雇主不能简单地将雇员的劳动汇集到他自己的生产函数里来。只能是, 一个企业的 生产函数是所有雇员和雇主的生产函数的一个组合。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设定生产函数的方 法类似于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但差别是, 在贸易理论中, 国家之间 (或在不同类型的个体 之间)的劳动贸易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内生专业化的文献中,雇佣劳动是允许的,虽然 它雇佣的是生产函数。这样设定生产条件的含义是,即使所有人的生产函数是凸的,总合生 产集合仍有可能是非凸的。因此, 在内生专业化的模型中,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强的总合结果 (一个中央计划者将所有企业总利润最大化等同于所有个别企业将其利润最大化的加总结 果

24、)和边际成本定价法则就不再成立。在内生专业化的文献中,在个体做出决策之前,没有 企业存在。 只有当个体决定去选择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劳动市场来协调最终产品和中 间产品之间的分工时,企业制度才会出现。只有当个体选择劳动市场来协调分工时,企业生 产函数才能作为个体生产函数的组合而事后出现。这类模型就将杨格 (Youngs idea (1928, p. 539))的如下思想形式化了,“仅仅通过观察一个单独企业或一个特别行业的规模变化的效 果,是不能发现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的,因为行业累进的分工和专业化才是递增报酬实现过 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将整个行业视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用现代经济学

25、语 言表述, 这个 “相互关联的整体“就是一个分工网络。因此,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的网络效果, 是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兼容的。在专业化文献中,有几篇论文证明,由于分工经济和交易费 用的两难冲突,帕累托最优效用边界可能不同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在竞争性均衡中, 边际成本定价法则也不再成立。此类文献的这个特征,使它区别于所有有规模经济的模型。 第三,交易费用对均衡的分工网络大小有着重要的含义。随着单位交易费用系数下降, 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会扩大,总合生产力和社会福利会提高,而总交易费用也会提高。这就 使得批评交易费用是同义反复的观点不再有立足之地。 二、对分工网络进行超边际分析的文献的理论基础 三篇

26、论文 (Sun, Yang, and Zhou, 1998, Sun, Yang, and Yao, 1999, and Sun, 1999)建立起了 有非人格网络决策和内生分工结构的非常抽象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定 - 8 - 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价定理。这些论文用加权有向图描述分工网络和资源分配。他们证明, 一般递增报酬就是分工网络效果,它在没有企业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也会存在。网络效应由非 人格的网络决策产生,它同竞争性市场是兼容的。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协调个体的非人格网 络决策,并利用分工的网络效果。这几篇论文将Hildenbrands (1974) 有局部递增报酬的大规 模经

27、济的方法用来综合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 )的资源分配模型以及近期的策略性网 络决策文献( Katz and Shapiro, 1986, Jackson and Wolinsky, 1996, and Duttan and Mutuswami, 1997) 。前者集中关注商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交互作用,后者则集中关注网络决策,不关心 数量、价格和网络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三篇论文揭示了数量(组织的非拓扑性质)、价格和组织的拓扑性质(诸如联通性、 市场一体化, 以及核心和外围间的不对称性的程度)这些相互依赖的变量是如何同时决定的 一般均衡机制。 它们证明, 当人们能够进行超边际分析

28、时,市场中的均衡分工模式就是帕累 托最优,即使有分工的网络效果、生产中的局部递增报酬,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也是如此。 这些结果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命题,即价格机制不仅能传递所有关于经济组织的非拓扑性质 的信息 (消费和生产的数量或资源分配),而且能传递所有关于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的信息。 这几篇论文令人满意地回答了1990 年代早期来自审稿人的批评,即分工的网络效果和递增 报酬同竞争性的市场不兼容。这种批评是此类文献不能起飞的一个主要障碍。1990 年代末, 在主要的纯理论研究界就不再有此类批评的声音。但是 , 这些定理的证明都用到一个很不现 实的假定 , 即决策人集合是一个连续统。去掉这个假定 ,

29、 我们很容易找到均衡不存在的反例。 姚顺天正在考虑放松这个假定, 用对策论和议价模型研究这类模型。其中整数问题产生的均 衡失业是个极有趣的题目。 孙广振、杨小凯和姚顺天的论文(Sun, Yang, and Yao,1999)是第一篇针对一个非常抽 象的、有内生分工结构和事前相同消费者生产者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起存在性定理和第一 福利定理的论文。孙广振、杨小凯和周林的论文(Sun, Yang, and Zhou,1998) ,则针对一个 有事前不同的消费者生产者的非常抽象的模型,建立了存在性定理和第一、第二福利定理。 这篇论文同时允许不变报酬和递增报酬存在,并且运用测度理论,孙广振、 杨小凯和姚顺

30、天 的存在性定理则不需要测度理论来证明。但是,在这两篇论文的模型中,不存在中间商品。 孙广振 (Sun,1999)则用一类有事前不同消费者生产者以及有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一般均 衡模型, 建立起了第一个这类模型的存在性定理。他正在对允许交易劳动和企业制度的模型 建立存在性定理。 杨小凯和姚顺天(Yang and Yao,2001)发展了瓦尔拉斯序贯均衡的概念,将社会的和内 生的不确定性、 有限理性和企业家发现等基本概念形式化。它预见, 通过对有效的和无效的 分工网络模式的社会序贯试验,社会能够逐渐地获得对全社会有用的组织信息。这个试验过 程是分散的, 且基于个体有限理性。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所有

31、参与者都通过价格逐渐地获得 抽象的组织信息, 但每个人都不知道其它人的情况。这篇论文证明了对一类很一般的严格定 义的瓦尔拉斯序贯均衡模型的均衡存在性定理,并且避免了在个体有限理性出现时的递归矛 盾。这种基础理论研究证明,在一个瓦尔拉斯序贯均衡模型中,其信息不对称要远远大于任 何有不完全信息的对策论模型。正如(Aumann,1997, p. 8 )指出的,有不完全信息和信息 不对称的对策论模型以超级理性为基础,而不是有限理性。 杨小凯和姚顺天的论文(Yang and Yao,2001) ,提供了一个研究个体有限理性有可能产生出社会理性的新方法。 另外一个对于操作此类文献中的应用理论模型至关重要的

32、定理则是文定理(Wen, - 9 - 1998) 。它声称,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决不买卖同种商品,决不生产和买同种商品,并且最 多只卖一种产品。如果没有这个定理,则可能的角点解组合和市场结构的数目,就会多到无 法处理。 文定理大大减少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的角点解的数目。但是, 对于有固定学习成本 的线性生产函数,文定理可能不成立。最近,姚顺天将文定理扩展为广义文定理(Yao, forthcoming, see also Yang, 2001, chapter 13) 。 它声称, 虽然卖多于两种商品的情形是可能的, 但最优决策能够在最多只卖一种商品时获得。 李楚林和孙广振(Li and Sun ,1

33、998)证明了几个测度分工水平和分工经济的定理。他们 证明, 分工水平可以由社会上所有个人的劳动分配矩阵的谱来定义, 这个谱就是劳动分配矩 阵的特征根 , 因此分工经济需要用很多变量才能严格定义,分工经济也不能由单个企业的规 模经济来定义。 姚顺天正在证明一组有内生分工网络模式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的存在性定理,这些模型 由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 Borland,1991) 、文玫( Wen, 1997)和张俊喜(Zhang,1997) 发展。 三、应用理论研究 在上述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网络效果超边际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很多应用理 论文章。 它们揭示了这种新框架对于下列领域的意义:

34、贸易理论 (Cheng, Sachs, Yang, 2000a, b, Yang, 1994, 1996, G. Li,2001, D. Yang,2001, Cheng, Liu, and Y ang, 2000, Ng. S, 1995, Yang, and Zhang, 1999, 2000) 、 增长理论(Borland and Yang, 1995, Yang and Borland, 1991, Wen, 1997, Zhang, 1997)、发展经济学 (Sachs and Y ang, 2001, Sachs, Yang, and Zhang, 2002, Yang and S

35、hi, 1992, Shi and Yang, 1995)、内生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内生交易费用理论(Chu, 1997, Chu and Wang, 1998, Lio, 1997, 1998, Y-K. Ng and S. Ng 2001a, b, Yang, 2000a, Yang and Yeh, 2002, Fang and Zhu, 1999, Ng and Y ang, 2000, Yang and Zhao, 2000, Liu and Yang, 2001 ) 、企业和合 约理论( Yang and Ng, 1995, Liu and Y ang, 2000, Yang and

36、 Yeh, 2002, Yang 2000b, Sun, 2000) 、 交易费用经济学 (Yang, 1991, 1996, Lio, 1996, 1998 ) 、产权经济学 (Yang and Wills, 1990, Lio, 1998)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学(Li, 2001 ) 、国家经济学 (Li, 2001 and Liu and Y ang, 2001)、 货币理论( Cheng, 1998, 1999, Y ang and Ng, 1993 ) 、资本和投资理论(Yang, 1999, Yang and Borland, 1991, Wen, 1997 ) 、城市化理论(

37、Yang and Rice, 1994, Sun and Yang, 2000) 、工业化 理论( Shi and Yang, 1995, and Sun and Lio, 1996 ) 、景气循环理论(Yang and Ng, 1993 ch. 18, Du, forthcoming ) 、保险理论(Lio, 1998 ) 、有限理性理论(Ng and Yang, 1997, Zhao, 1999) 和 层级理论( Shi and Yang, 1998, Yang, 2001, ch.20 ) 。 这些论文关注的重心在于交易效率产生的效果,以及分工网络的大小与经济组织的拓扑 性质、价格和资源

38、分配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交易效率又受企业制度、交易和合约的层级结构、 货币、政府制度、机会主义(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欺骗、偷抢和关税等有关)、城市化、 保险、 产权和所有权结构、捆绑销售的影响。例如, 这些模型中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 分析显示, 随着交易效率和生产条件的参数值在不同参数区间进行转换(这些区间分别对应 于不同的分工、交易、产权、合约等结构),一般均衡就会在这些结构之间非连续地跳跃, 导致分工水平、货币制度、贸易模式、产权结构、交易、合约和制度等的内生变化。交易费 用在收入中的份额,则可能会随着货币的出现、交易效率的改进,以及分工的演进(导致生 产力进步) 而提高。 尽管分工网

39、络的扩张会带来生产力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但也可能 - 10 - 会使分工网络总的可靠程度下降,分工协调失败的总合风险可能会提高。此类文献中的几个 动态模型揭示了分工、交易效率、贸易品数目、可用商品数目、人均收入、最优政府税率、 政府收入大小和市场一体化是如何同时自发(或曰内生)演进的。 由于此类文献中早期的应用理论研究已在杨小凯和黄有光(Yang and Y-K. Ng ,1993) 、 杨小凯和刘淑香(Yang and S. Ng,1998)以及杨小凯(Yang, 2001)中做过评述,我这里只 是介绍最新的文献发展。 贸易理论的超边际分析:萨克斯、杨小凯和张定胜最新的论文(Sachs,

40、 Yang and Zhang, 2001)将交易效率和生产函数在国家之间的差别引入DS 模型,并证明在这种有规模经济和 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两国生产的资本品种类数会越来越多, 因此最终消费品的资本密集度会上升。但若一国人口相对另一国较多(劳力较多),则此国 有可能也生产很多资本品(资本较多 ),而且即使此国劳力与资本比率仍比他国高,此国仍可 能进口劳力相对密集的消费品和出口资本密集的消费品。严格而言, 资本密集、 劳力密集这 类概念对有递增报酬和内生资本品种类数的模型变得没什么意义了。因此测度资本密集或劳 力密集程度的数据也变成没有什么意义了。正象牛顿力学产生后,过

41、去物理学中的刚性 , 本质 等概念都被人们所抛弃一样。如果一定要套用传统的概念,上述萨克斯杨小凯张 定胜模型证明, 一国有可能出口有外生技术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是因为这个有递增报酬的模 型可以产生所谓内生比较优势。只要这内生比较优势超过外生比较劣势,一国就有可能出 口外生比较劣势的产品。所谓内生比较或绝对优势是指如果每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 品,它可以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 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换言之, 内生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 时出现。 这个模型还引进了交易效率比较优势概念,它由一国各种产品交易效率相对比值与 他国同

42、类的相对比值的差别定义。在A 国有生产x 的外生比较劣势和内生比较劣势时,如 果 A 国有极大的出口x 进口其它产品的交易效率优势,则此国还有可能出口在生产中有内 生和外生比较劣势的产品。每个国家都会尽量充分利用外生内生的生产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 较优势, 而避免贸易有交易效率比较劣势的产品。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例如,一 国有出口X 的生产中的外生比较劣势,以及内生比较优势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较优势),此国 是进口 X 还是出口X 就由前者是否超过后者而定。 以实际经验而言,中国这类资本相对稀少的国家也出了象远大 这类私人企业,向世界 市场大量出口资本密集的中央空调机。以日本的经验而言,19

43、50 年代日本生产汽车的相对 成本无法与美国竞争,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没有出口汽车的外生比较优势,并制定了限制汽车 工业的产业政策。但由于美国军管当局为日本建立了宪政秩序,最后的决定权在私人企业手 中,所以市场拒绝了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使日本创造了出口汽车的内生(又曰后天 )比较优 势,成了出口汽车的大国。这些例子都说明,经济发展的关键应该是让私人企业和市场决定 出口什么, 进口什么, 不能由政府去刻意追求外生或内生比较优势。南韩最近提供了用政府 产业政策追求由递增报酬所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的失败例子。政府操纵银行系统,鼓励向大 公司和内生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投资,结果导致金融危机,至今没完全恢复元气

44、。 中国最近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利用外生比较利益而无视内生比较利益,而且不讲 明怎样利用比较优势(是用政府产业政策还是由私人企业和市场自发地利用之);而另一类则 强调递增报酬及有关的内生比较优势,并鼓吹政府用产业政策和保护关税来利用内生比较优 势。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有人指出,美国发展早期就是用保护关税加快国内工业比 - 11 - 较优势的积累, 但他们却不提香港用自由贸易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绩效。世界银行经常用如 下言语否定这种论调,尽管美国早期采取了保护关税,它仍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绩效。 此处 尽管 一词意味着,如果没有保护关税,美国的早期经济发展可能会更好。因此保护关 税并不是

45、好绩效的原因。 但是,既然保护关税对经济发展并没有好处,为什么很多国家在发展的早期都采用了这 种政策呢?成文利、萨克斯、杨小凯(Cheng, Sachs and Yang, 2000b)最近将超边际分析用到 李嘉图模型, 提供了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解释。他们的模型证明,当交易效率从低 向高变化时, 一般均衡会从完全自给自足非连续地跳到不完全分工。不完全分工意味着交易 效率较低的国家分工水平比交易效率高的国家要低。此落后国的国内相对价格就是国际市场 相对价格。 因此落后国的人均收入与自给自足时相同,即贸易和分工的好处完全被发达国独 占,而落后国得不到多少好处。这时落后国就有意愿通过关税来改

46、变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因 此而得到较多贸易好处。而发达国却倾向于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政策,因为关税只会使进口品 更贵而减少本国福利。但是, 如果交易效率进一步改进,则一般均衡会非连续地跳到两国分 工水平都很高的状态。这时贸易品相对价格都不由任一国国内生产条件决定,而由两国的生 产条件和消费偏好共同决定。这时每国都可以用增加关税来从对方争得更多的分工好处,因 此关税战有可能使贸易的好处完全消耗。这时, 两国都有意愿参加纳什关税谈判,而纳什关 税谈判的结果是双边自由贸易。 因此,这个模型既解释了经济发展的过渡期时的二元结构:发达国追求单方面的自由贸 易、落后国追求单方面的保护关税、纳什关税谈判不可能实现

47、,也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成熟期 通过多边关税谈判取得多边自由贸易的局面。它也解释了英国十七世纪从推行保护关税的重 商主义向单方面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当代发展中国家从单方面保护关税转向多 边关税谈判, 并导致多边自由贸易的局面有异曲同工之效。有意思的是, 自由贸易并不能由 看不见的手达致,而要通过政府之间的多边关税谈判达到。而在过渡期,落后国有两种方 法改进其地位。 一种是搞保护关税, 在整个饼变小的情况下减少发达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好处, 因而增加本国得到的好处。一种是提高交易效率,使分工水平提高,然后通过关税谈判达至 多边自由贸易,把饼做大,自己也得到更多好处。 有趣的是, 如果用超边际分

48、析将李嘉图模型由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扩展到三个国家、两 种商品的情形, 则我们会看到, 其中一个国家同其它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比较优势,但也可能 被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Cheng, Sachs and Yang, 2000b) 。假定这三个国家的交易效率各不相 同, A 国和 C 国的交易效率高于B 国。这样,一个国家如果同其它两个国家相比,在任何 单个商品上都没有同时对另两个国家的技术比较优势,或者交易效率很低,则这个国家可能 会被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具体而言, 假定 A 国在生产粮食上比B 国和 C 国都有比较优势, C 国在生产衣物上比A 国和 B 国都有比较优势,B 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只

49、较其中一国 有比较优势,比如,它在生产粮食上比C 国有比较优势,但是它却比A 国有比较劣势;在 生产衣物上比A 国有比较优势,但却比C 国有比较劣势。结果是,B 国可能被排除在国际 贸易之外。 这个模型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能调和近来关于一个国家究竟是实行自由贸易还是提高 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争论。克鲁格曼(Krugman, 1994)认为,一个国家应该致力于促进 自由贸易,而强调国际竞争力的做法将是一个“危险的迷途 “。萨克斯等人(Sachs, 1996a,b) 则相反, 他们强调, 国际竞争力对改善一个国家的福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以一个国 - 12 - 家的交易效率来衡量国际竞争力的话,那么上述模型就证实了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 仅仅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是得到贸易好处的充分条件。一个国家即使对另一个国家有比较优 势,但是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对其他潜在的贸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较优势的话,它将被 排除在贸易之外。比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正遇到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的 竞争。 同时, 该模型也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