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47319 上传时间:2019-12-07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的含义及功能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要了解 美术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首先要明确“ 教育目的 ” 、“ 教育目 标” 与 “ 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 ” 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 ” , 是指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人才培养 质量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 属。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教育价值,是具体体现在国家、地 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法和教育方针的 政策之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它对教育目 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和制约的作用。“ 教育 目标 ” (一般指培养目标) ,

2、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 培养要求。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是在教育 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任务以及学生的 年龄、文化知识水平提出来的,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和不 同阶段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和 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指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设 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也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 域的具体化。 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 向。课程与教学目标又可分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 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指导课程设计(编制)过程 最关键的准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学

3、科内容基础 上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选 择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它包括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 它涉及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狭 义的课程是指学科,如语文课程、 数学课程、 美术课程等。 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组成。教学目标 是教学目的的下位范畴,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具体 化,是对各学科教学活动所达到的具体目标,即教师预期 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 实现的预期变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 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 教” 的

4、目标,也是学生“ 学” 的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 的一种期望, 是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目标。美术课 程与教学目标 ,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 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术学科课程与 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 美术教学过程和教学(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提供了依据。而认真组织好课堂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又是实现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 所在。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组织功能有: 美术课程的 组织作用。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课程类别的确立、课程 内容的

5、选择、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质量的评价等等,都 离不开课程目标的指导。 教学的组织作用。教学目标是 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其他要素有 着组织协调、支配和聚合的作用,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 果。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活动过程。充分调 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选择教学内 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过程,认真落实教 学环节等,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有了教 学目标这个核心,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过程的 各个要素,使整过教学活动过程有效地进行,提高人才培 养的质量。激励功能目标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在教学 工作开始以前,就向老师学生明确课

6、程与教学目标,就能 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教学的热 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学 习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 美 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 学生的内部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美术课程与教 学目标 要与学生的爱好兴趣相一致。这一点对美术学科教学 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 制定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若制定美术课 程与教学目标 适度,正是 “ 跳一跳摘桃子 ”

7、的难易程度,适 度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永久 的激励作用。如果课程与教学目标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 得难以达到,进而“ 知难而退 ” ; 相反,目标定的太低,则 会缺乏刺激力, 难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评价功能美 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教学 效果的评价,都是参照原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教学过 程是教学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 中,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 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进度,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 程。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8、。 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用取得的教学效果 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对 教学效果进行评判。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就会 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其测评的标准就会失去合理的保 障。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通过礼乐文饰来巩固奴隶主阶 级的统治,既强调艺术“ 尽美矣,又尽善也 ” ,又明确地把 美和善区别开来, 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的中和准则; 对服 装色彩设计提出“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 红紫不以为亵服” ( 论语 乡党 ) 。 经孔子及后人建立起来的以伦理政治为价 值取向的中国正统封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持续到新中国 成立以后才逐渐减弱。社会本位的

9、价值取向社会本 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和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规定了能 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标准。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 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课程对学生自我 发展的价值,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精神性,这种课 程目标培养的人才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往往被异化 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中等技术学 校中 的画法课即是这类课程思想的体现。学生本位的 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人发展 价值,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规定了富有 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发展标准。强调课程对个人发展的价值问 题上,又存在着主张把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为全部课程中 心的“

10、 智力训练说 ” ,主张课程应培养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为核心的“ 人格发展说 ” , 主张课程与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 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的“ 协调发展说 ” 等观点。学科 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学 科发展价值,规定了学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 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 不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以上课程与教学目标各具长处 和不足,曾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 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对教育 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热潮。我国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 生为

11、 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形式取向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abert ) 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 现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根据 一定的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 程与教学进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成为课程与教学 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一般表现为对课程与教 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这种课程目标把一般 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 遍性、规范性等特点,可以运用所有的教育实践,对各门 学科都有普

12、遍的指导价值。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古老的课程 与教学目标的取向。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大学曾提出 的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教育宗旨,长期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为此,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课程教学必然是“ 四书 ” 、 “ 五经 ” 。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 采用普遍性目标理念的指导力量几乎存在于每一种课程与 教学的建议之中。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培养“ 哲 学王 ” (即理想国的统治者) ;洛克提出的“ 绅士教育 ” ,要 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斯宾塞确立了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

13、教育目标: 自我保全;获得生活必需品;抚养和教育子女;维 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满足爱好和感情。可以看 出,斯宾塞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向德性、心智、 身体的全面发展。 “ 全 美教育协会 ” 成立的中等教育重组委员 会,年在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提出了 七个普遍性教育目标: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良好 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闲暇时间的良好利 用;道德品质。这七个原则并未具体化,而是具有包容性 和 宽泛性,适应范围较广。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 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课程与教学 的政策、体制等都要服从政府的

14、意志,因而缺乏相对的独 立性和具体性。当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普遍性 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是课程与教学的一 般性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内容。所以,教育工 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做出解释,以适用于所有的 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遍性目标 取向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 充分的科学依据, 较为模糊; 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在逻辑上不够完整、彻底,具有 一 定的随意性。行为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是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规 范和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

15、学生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 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曾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 据主导地位。行为性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确立始于 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在年出 版的课程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 世纪已进入了科学的时代,而 “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 体性 ” 。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比特的主 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根据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课程目 标。泰勒在年发表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等人的“ 行为目标 ” 理念。泰勒认 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和对 学科的研究三种来源而得出

16、,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 论的筛选,强调在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 经验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来陈述目标。在他看来, 这样的方式应该是“ 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指 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这样,目标实际 上包括“ 行 为” 和 “ 内容 ” 两个方面。 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 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世纪中叶,美国著名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 行为 目标 ” 理念, 首 次在教育领域建立起“ 教育目标分类学” (包 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从 而把行为性目 标的取向发展到新的阶段。“ 行为性目标 ” 取

17、向克服了“ 普遍 性目标 ” 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 性等优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但是, “ 行为性目标 ”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事先明确规 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不把学习看成一个 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 素,但却忽略了诸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难以 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 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 ” 的命题。杜威反 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 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教 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

18、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 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 练” 、“ 教学 ” 、 “ 引导 ” 三个过 程;所谓“ 训练 ” ,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 学” , 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 ” ,是使学 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 ” 的过程。 他认为, 真正的教育 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 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 ” 。 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 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 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

19、增加的程度。比如在知识 或艺术领域中, 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 ” ,尝试进 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 ” 的评 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 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 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 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生 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 ” 的命题。杜威 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 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教 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 认为,学校教育主要

20、包括“ 训 练” 、“ 教学 ” 、 “ 引导 ” 三个过 程;所谓“ 训练 ” ,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 学” , 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 ” ,是使学 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 ” 的过程。 他认为, 真正的教育 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 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 ” 。 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 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 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比如在知识 或艺术领域中,

21、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 ” ,尝试进 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 ” 的评 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 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 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 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生 成性目标取向的缺陷是过于理想化了。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 师要熟悉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还需要有 很强的研究能力,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 不一定愿意采用这种办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 有价值。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 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

22、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学生在从事某种 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成,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 般来说,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是开 放的。因此,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开放性。这是美 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艾 斯纳受其所从事艺术教育的启发,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 着 “ 教学性目标 ” 和 “ 表现性目标 ” 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 “ 教学性目标 ” 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 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

23、 习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等。“ 表现性目标 ” 不是 规定 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主 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 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 “ 表现性目标 ” 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 运用已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 以进一步发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具有个性特点。 “ 表现性目标 ” 突出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学生的 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 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 解放理性 ” 的追求。但是,表 现性目标也过于模糊,难以起到

24、课程与教学指南的作用。从 以上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看,“ 普遍性目标 ” 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则,适用面宽,但较为模糊,其有随 意性;“ 行为性目标 ” 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 但学校教 育中有些重要工作(如思想品德等)难以用外显行为方式 来表述测评; “ 生成性目标 ” 注 重过程,考虑到学生兴趣变化、 能力形成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 几十名学生目的很难落实;“ 表现性目标 ” 强调学生的创造性、 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目标的要 求。由此看来,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都有各自的长处 和短处,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在采用那种目标形式时应特

25、别注重扬长避短。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发展来看,体现 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三节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 标维度一、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育部制定 并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 课程标准“ 应体 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 门功课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这 里就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个维度。为此,义务课标 、 高中课标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26、个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基础 教育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义务课标对全日制义 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表述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 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 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 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 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 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高中课标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 课程目标: “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

27、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 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 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 性学习之中;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 提高美术素养, 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以上课程目 标的表述来看:侧重于“ 知识与技能 ” 维度的有: 义务课标 指出, “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 、“ 学会美术 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 “ 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 等; 高中课标 指出,“ 进 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 、 “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 “ 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

28、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观念 ,”“理解美术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 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等等。侧重于“ 过程与方法 ” 维度 的有: 义务课标 中有:“ 尝试各种工具、 材料和制作过程” 、 “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 美化环 境和生活 ” 、 “ 丰富视觉、触觉 和审美经验 ” 、 “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美术实验能力” ; 高中课标 中有:“ 以个人或集体 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 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 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侧重于 “ 情感态度与价值” 维度的有:义务课标 中的在美术学习过 程中 “ 体验

29、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 “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 格” ; 高中课标中的“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 “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 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等等。上述三个维度目标是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具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又具 有相互交叉的特点。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美 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渗透其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较好地体现 了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想。二、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 标三个维度的涵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30、 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与以往的美术教学 大纲相比较,它更明确地从三个维度规定了人才素质的规 格和质量,从而把“ 素质教育 ” 的目标落到了实处。知 识与技能的获取知识与技能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 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以往把美术学科作为工具学科的 特征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因此,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专 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特点很突出,以致中小学美术课程变 成了 “ 美院 ” 课程的图解课本。 这次美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 是让“ 生活化美术 ” 的课程与教学取代“ 专业化美术 ” 的课程 与教学, 着力改变“ 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

31、的倾向” 、“ 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 课程内容? 6? 7 难、 繁、偏、旧 ? 6? 8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等知识 与技能学习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抛弃“ 双基 ” (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在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表述上,知识与技能仍然是三个目标维度中的第一个重要 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降低其难度和要求。知识与技能是 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 生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建设祖国的必然要求。只是要求 我们改变原有“ 难、繁、偏、旧” 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精选 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变“ 过

32、去注重知识传授” 、“ 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 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从 义务课 标 、 高中课标 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了解基 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 “ 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 法” 、 “ 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 、 “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 、 “ 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 “ 学会分析、 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等,已经适当降低了“ 双基 ” 学习的难度。 这说明美术新课程与

33、教学目标对“ 知识与技能 ” 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础、最基本的表现生 活美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进行艺术创造最基本的要求, 而不是对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掌握的要求。因此, 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对美术“ 知识与技能 ” 的新要求,改变旧有的观念而形成新的美术“ 知识与技能 ” 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的体验这里讲的“ 过程与方法 ” 绝不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和表 现方法,而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 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纲要在“ 具体目标 ” 第 一条所说的: “ 改 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

34、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课标 在 “ 课程基本理念 ” 中指出:“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 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 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 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 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 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课标 在 “ 课程基本理念 ” 的第三条指出: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培养学生

35、的 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 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 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 以上说明,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美术课程与教学 不仅仅要有一种新颖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是一种与众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美术课程标 准中对过程与方法体验的要求:“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 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 体验美 术活动的兴趣 ” 、“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 激发创造 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 运用观

36、察、想象、直觉和多种 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等表述,充分 体现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 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 表现和交流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同时,将对“ 过程与方法 ” 的感受、体验视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术的过程,指导学生 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完善的 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学生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是学校各学科课 程都必须体现的教育价值,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没有健康、积极、正确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37、,即 便是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使之成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义务课标指出:“ 在美 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 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 善人格 ” ,“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 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等,从中可以看出, 美 术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 强调。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二 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对审美教育起关 键作用的美术学科,应从美术课程与教学独特的角度,

38、结 合学生实际及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美 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 健全的人格。总之,美术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一体来制定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 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 段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 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变化高中课标 与 义务课标 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学生为主语,融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 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但

39、是,义务课标是按总目标 和 “ 造型 表现 ” 、 “ 设计 应用 ” 、“ 欣赏 评述 ” 、“ 综合 探索 ” 四个具体阶段目标设计的, 高中课标的目标未分总目标 和阶段目标, 而是在目标后面分别从“ 美 术创作 ” 、“ 美术欣 赏” 、“ 跨越美术学科的学习” 和 “ 美术教学评价” 四个角度对 课程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高 中课标面向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身体、知识结构、 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初中生相比更成熟。因此,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比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有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 育美术课程目标的比较: (见以下

40、图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 目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阶段的变化知 识 与 技能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进一步学习美术 知识与技能提出“ 进一步 ” 强调了“ 美术知识、技能” 的 学习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 品及美术现象要求 “ 学会分析、评价”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强调 “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 ,提出“ 美术语言的运用 ” , 提出“ 研究性学习 ” 过 程 与 方法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 作 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 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41、明确 “ 美术学习活动 ” 了解基本美术语 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 与生活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 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注重“ 多种思维方式 ” ,强调了 “ 美术的方法 ” ,强调了“ 艺术创造活动 ” 情感、态度 与 价 值观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观念要求“ 形成 ” ,提出了“ 审 美观念 ” 体验美术活动 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养成对美术终身爱 好 的情感进一步提出“ 终身爱好的情感 ” 形成基本美术 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提高美术素养, 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强调

42、 “ 提高美术 素养 ” ,突出了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并重 义务教育美 术课程的阶段目标义务课标设置了美术新课程的总目 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前面已作过分析,下面介绍一下阶 段目标。义务课标美术课程具体目标是按四个学段划 分的: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第 二学段 (三、四年级);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 。每个 学 段是由低学段向高学段递进的,每一个学段的学习都是 统一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板块中进行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 从 “ 设计 应用 ” 、“ 欣赏 评述 ” 、“ 综合 探索 ” 等学习领域加以 描述的。 因此,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美术新课程的阶段目标, 应该将阶段目标与

43、学习领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 造 型 表现 ” 领域 “ 造型 表现 ” 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 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 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 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 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 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通过 “ 造型 表现 ” 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认识与理 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 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 统一等

44、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第三,体验造型活动 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设置 “ 造型 表现 ” 学 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 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 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 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 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 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 学生在“ 造型 表现 ” 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 设计 应

45、用” 领域“ 设计 应用 ” 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 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 习领域。通过 “ 设计 应用 ” 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 下目标:第一,了解“ 物以致用 ” 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 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 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 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 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 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 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

46、行为习惯以及 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设置 “ 设计 应用 ” 学习领 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 此, 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 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 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 欣 赏 评述 ” 领域“ 欣赏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 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 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通过 “ 欣赏 评述 ” 领域的学习活 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第一,激发参与“ 欣赏 评述 ” 活动的兴

47、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 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第二,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 审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 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 评述 ” 学习 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 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 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 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 评价的主要依据。 “ 综合 探索 ” 领域“ 综合 探索 ” 领域是 指

48、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 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融美术各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 ” 、“ 设 计 应用 ” 和 “ 欣 赏 评述 ” )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 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 或重叠。通过 “ 综合 探索 ” 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 下目标: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 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 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第二,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三,开阔视野, 拓展想象的空间, 激发探索未知

49、领域的欲望, 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 探索 ” 学习领域的教学, 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 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 综合 探索 ” 领域的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 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 合的 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高中美术课程目标 的具体表述高中课标没有像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 标那样分为“ 总目标 ” 和 “ 阶段目标 ” ,而 只有 “ 课程目标 ” 。 可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具有弹性,给学生留 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只要在高中阶 段达到此要求,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也可以在高二年级, 甚至在高三年级都可以实行。高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 具体表述分为概述与分述两个板块。“ 课程目标 ” 共分五个自 然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块, 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为一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