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5295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集.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 古代诗歌选修教案 长恨歌 (一)诗人简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 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 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 年)正月二十 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 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 年,杜甫也去世2 年。时代需要大诗人, 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 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 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

2、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 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 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 造就了白居易这 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 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 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 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 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3、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同时又经过千锤 百炼, 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 震亨唐音统签 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 “真 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 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 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 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 中吟十首、 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

4、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 ,当 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 同游仙游寺, 有感于唐玄宗、 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 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 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 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 - 2 - 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 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 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 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 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

5、艺术化的,是 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 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 不是直接铺叙、 抒写出来, 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 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 括。 (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 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 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 ,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

6、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 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 它既揭示 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 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 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 求色,终于得到了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 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 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 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 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 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 实,不无讽刺

7、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 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 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 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 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 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 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 是衬托, 是在说杨玉环符 合倾国的标准。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 美色

8、;“春从春游夜专夜” 、 “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 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末八 句为第三层: 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 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 3 -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 也难舍美人。 (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 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 ,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

9、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 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 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 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 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 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 才成为一场悲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 战乱骤起。 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 描写, 进一步蓄足文势; 后两句启下, 折转简捷干练, 描写也颇有气势。 “动 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

10、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 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 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由此也说 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 多角度的反复描 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 (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 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 从时间: 历久弥新、 从心情: “度日如年” )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 ”至“魂魄

11、不曾来入梦” ,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 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 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 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 恻的相思之情, 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 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 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 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 妃遗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

12、念。“春风桃李” 、 “秋雨 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 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 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 - 4 - 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 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 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 “昭 阳殿里恩爱绝” (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 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 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

13、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 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诗人 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 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 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 者,含情脉脉, 托物寄词, 重申前誓, 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 渲染“长恨” 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 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 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

14、,以其想入非非见 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 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 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 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 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 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

15、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 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 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 示同情, 更不是歌颂, 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 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 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 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 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

16、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 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 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 - 5 - 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 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 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 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 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 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

17、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 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 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 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 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 损害故事的完整性, 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 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 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 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 了安史之乱,从

18、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 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 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 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 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 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 杨之娱乐误国, 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 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 “从此君王不早朝”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 春游夜专夜” 、 “缓歌慢

19、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 然而,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 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 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 “宛转蛾眉马前死” 、 “蜀江水碧 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芙蓉 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 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 作为 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 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 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

20、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 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 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 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 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 - 6 - 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五)如何理解长恨? 长恨歌 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 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 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 “不早朝”、 “夜专夜”、 “看不足” 等等,看来是乐到了

21、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 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 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 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 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 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 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 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 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 并没有停

22、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 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 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 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 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 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 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

23、望 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 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 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 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 数句一转韵, 音节随情节而 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 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 富 有浪漫气息和传奇

24、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 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 - 7 - 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 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 在马嵬坡兵变之后。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 一是她的 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 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

25、注入景物,用 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 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 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 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 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 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 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 伤心, 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 所以就更增加了 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 雨夜里的铃声, 本来就很撩人意绪

26、,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 物,把人带进伤心、 断肠的境界, 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 互相交错, 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 “天旋地转” ,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 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 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 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 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 夜,耿

27、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 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 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 “阿监青娥”都已白发 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 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 时睹物思人, 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 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 层渲染, 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 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

28、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 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 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 - 8 - 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 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 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 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

29、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 歌湘夫人板书 ,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 “楚辞体” 有哪些特点?提示: 可以结合 离 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 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 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

30、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 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 3 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 , 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 9 - 生: 师:对了, 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 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 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

31、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 . 生二: .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 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 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 水草上; 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 水中

32、。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 无思考过? 生: 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 “与佳期兮夕张” ,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 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 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 你的讲课表情) 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 的现象, 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 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 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 提示:在

33、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生:水边 师:很好, 请坐。 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 呢? - 10 - 生:裔,筮 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 思呢? 生: (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 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 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生:女生读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

34、种娇羞的心态表 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 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 师: 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 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 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 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

35、少种植物? 生: 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 补充 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 .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 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 .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 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 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 师: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 期,思而不见 .”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 (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

36、明这里写 - 11 - 的也是虚景, 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 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讲解 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 是其他原因? 生: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 .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 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 步了!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 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语言特色: 1. 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3. 艺术特色: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 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 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