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753587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表征考查研究,一、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出现错误或解题偏差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进行案例分析。,例1 函数的 的零点个数( ) A、0; B、1 ; C、2; D、3 某同学解答:选(B) 分析:函数有关问题必须先求定义域,通过作图可以知道图像不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在这里选(B),是错误地使用了零点存在定义。 正确解答:选(A)。因为()在定于域为 , 当 时, ,当 时, ,所以函数没有零点。,(一)数学概念的错误表征分析,例2 函数 值为零时,自变量 的值是_。某同学解答是 。 分析:该问题解决时忽略考虑问题中函数本身定义域是 。说明学生在求该函数值为0时,忽略先考虑函数

2、定义域。函数概念关键的定义域没有给予表征,数学中函数的基本知识没有理解到位,也就没有掌握解题基本条件。,(一)数学概念的错误表征分析,(二)数学公式中、数字、字母理解错误表征分析。,例1 的,在初学完全平方时,很大一部分成绩中下学生会这么认识。 错误分析:这是对数学公式的表征出现障碍,难以将公式的符号与文中内容一一对应。数学符号高度的简洁性、抽象性、概括性,没有亲身实践体验,是很难正确理解,达到认识。所以初中数学八年级课本很详细地用图形讲授、拼图或将图形分割,利用面积法,将公式的抽象记忆转化为直观联系,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牢固记忆。,例2 对初中完全平方公式错误运用。 (1) _ 是完全

3、平方公式, 答案:4 (2) _是完全平方公式,答案:4 (3) 是完全平方公式, 答案:2 这三题中,某生第(1)、(3)出现错误,属于“对而不全”现象,原因是对完全平方公式中的符号表征出现偏差,是信息储存加工过程出差错,缺乏分类思想,没有考虑两种答案可能。由此可见,正确的表征对解题产生重要影响。,(二)数学公式中、数字、字母理解错误表征分析。,(三)数学问题中,深层次的信息没能表征分析。,这种现象往往是考虑不周或条件隐含太深,没能挖掘、发现。 例,若函数 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 求 、 的值。 错解: , 为非零实数。 分析:这里隐含的条件是具有奇偶性函数,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即 ,得

4、 ,然后根据偶函数可直接得 。命题编制时,故意隐去相关数学条件,大多学生不会用“偶函数”本身的性质去表征问题解答关键,从而不会进行模式识别和解题迁移。,(四)思路选取(即解题方法)出现差异思维量长短或错误的表征分析。,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过A点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E,F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G在EF的延长线上,以EG为直角边作等腰 ,过A作x轴垂线交EH于M点,连FM,等式 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分析:针对 这个式子进行变式AMFM=OF即AM= OF+FM,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化多了,从线段的和差联想到“补短截长”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

5、AM线段上截取AN=OF,先证明 ,再证 即可以解决。 方法2:可以在x轴负半轴上截取ON=AM。先证明 ,再证明 从而解决问题。,然而比较方法1和方法2,方法2相对图形表征线条更清晰。表征更明显,显然思维长度相差不多,但更优化。 但是受方法“补短截长”的影响,延长MF在射线MF上截取 的就已知条件不够而证明不出来。 由此可见,同一数学问题的表征方式不同,使得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及效果也不同,适宜的问题表征可以缩短思维过程,优化解题过程,甚至避免错误。所以对图形理解要有预测性。受原有知识记忆的干扰,作为知识迁移、重一般性、忽视特殊性,说明图形表征能力不准确,特殊性表征不到位。,总结一下,(五)建

6、构过程与原有认知链接出错的表征分析。,例1 某种笔记本每本5元,买x本, ,笔记本的钱数记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错解:曲题意得: 正确解:由题意得 ,,如图:,错图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特别注意函数的定义域,本题解答忽略这一问题表征,从而改变问题的题意,易画成线段或直线。即受函数已有认知的干扰,对问题“定义域”这一“关键”内容不予以考虑;关键表征被隐掉,从而出现“会而不对”现象,思维不严谨,表征不够深度,与固有知识链接不当。 由此,学生对概念问题表征正确与否对解题时“对”与“错”至关重要。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是学

7、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一种能力体现;培养学生问题表征能力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是新课程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一下,数学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课标要求,中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将“数学表征能力”的培养植根于课堂。,二、教师教学过程应努力的目标。,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表述,尤其是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描述,正确地表征概念。,初中学生在对概念的描述还缺乏数学语言的组织。从小学升到初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着力于培养学习数学规范书写,数学规范用语,注重数学语言的组织和阐述,首先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自生活的一

8、门无声的科学,是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展现的。而高中生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量的增加,应注重问题的外部表征能力的培养,即会用符号表达,文字语言表达,会用直观图表阐明等三种语言的转化。同一种概念可从不同方面表述。,(一)训练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正确表达,提高问题表征的准确性。,例1 对函数概念的正确表达: (1)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3)函数的表示法有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培养 学生“以形解数,以数示形”的思维能力。,例2 用图像展示函数的奇偶性; 阐述在整个定义域 上是偶函数,组织学生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表征训练,从提升问题表征能力。,想一想,对数学

9、概念表征的认识,引发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预测性地看到初学者将碰到的难点和疑点,然后以初学者最可以理解的方式来理解概念,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使问题表征尽可能与数学概念原型相吻合,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二)创设思维场的情景,促进基本知识的建构,深化问题表征。,例 进行“向量”概念表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让学生对“向量”正确的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入手,通过力的分析等实例,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矢量等概念与向量练习,引出向量的概念。 (1)将向量与数量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向量的概念。 (2)通过向量的平移来说明向量相等与起点无关。 (3)通过与平面几何中的直线、

10、线段的平行概念比较,使学生知道两个共线向量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但两个向量平行就是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总结提高,梳理提高,让学生正确了解向量实际背景,会用字母表示向量、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及向量的模,会用几何知识进行表征比较,由此可见高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接受、模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拓展元认知的开发。,在初中教材中,这一点的训练优为重要。初中学生,不管是学习的内容或思考问题上,相比小学阶段大大跨越了一步,教师应循循善诱,注重章节之间知识点的区别联系,让学生简化内容的记忆、模仿、激发概括、

11、推理,转化的思维方式。,(三)把握基本知识之间的网状关系,提高问题表征迁移性。,例1 初中几何网状图: 性质判定的关系用这图形全部简化。,例2 小学数学“分数”延伸到初中“分式”的概念性质比较,有助于记忆。,例3 “非负数”联想到“绝对值”、“完全平分数(式)”、“二次根式”等等这种网状概述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建立知识的结构系统。,动一动,在复杂、在陌生数学问题面前,学生有时会困惑,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尝试将困难问题通俗化,帮助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化复杂为简单,将陌生问题表征与原有知识相联系,深入浅出地把问题剖析。,(四)帮助理清问题的思路,提高问题表征的条理性、灵活性。

12、,例 2015年全国卷,文11,理11(文理同题) 圆柱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与半球(半径为r)组成一个几何体,该几何体三视图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下图所示。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则r=( ),做一做,分析一下,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而三视图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很好载体。全国卷加强三视图的考查,且达到一定的深度,难度大大增加,对这类复杂图形,将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并运用原有几何的知识去表征,从而解决问题。,总之,学生解题的质量,与学生数学问题表征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对问题进行合理、正确、适宜的表征,会减少解题思路偏差。通过严密的数学问题表征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考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才能保证教与学的质量,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任务。,探索提高,【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数学2008年6月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文萍.高中生数学概念表征的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8):61-65. 【4】郭秀玲,李忠海.学生数学问题表征能力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08.9. 【5】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5”,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