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5633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桃花源记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 年 427 年) ,名潜,字元亮,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 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 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 祖。 2.作品透视 桃花源记 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 当强调的是, 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

2、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 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 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 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 桃花源记 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 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 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 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

3、乐, 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 会及政治理想, 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 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文章亮点 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 现出来的。 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 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 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

4、想世界。 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 渔人的兴趣, 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 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 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品译注与评析】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把作为谋生手段顺着行船忽然遇到 (偏义副词,远) 晋朝太元年间, 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他顺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遥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 第 2 页 夹( ji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5、纷。渔人甚异之。 夹着两岸生长别的花卉鲜嫩美丽繁多非常惊异 (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生长在溪水两岸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渔人感到非常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想要穷尽 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评析 写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 ) 于是看见隐隐约约好像放弃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 刚开始仅仅通过又行走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

6、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 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 sh )俨( 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开阔而明亮平坦宽阔房屋整齐的样子类 (助词,无实义) (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阡( qi n) 陌( m )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zhu ) , 悉如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互相耕种劳作穿着打扮全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外人。黄发垂髫( ti o)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愉快高

7、兴的样子 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评析 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竟非常从地方来通“俱”,详细 (省主语)(代词)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 便要(y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通“邀”,邀请都询问打探(消息) (副词)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 说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8、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ji n)隔。问今 是何世, 再从这里于是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现在 (兼词,相当于“于之” , “于此”)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乃不 知 有 汉 ,无 论魏 晋 。 此 人 一 一 为具言 所闻 , 竟然不要说,(更)不必说通“俱”详细、具体知道(省主语) 第 3 页 (古今异义) (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皆叹惋( w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感叹惊讶邀请到都停留 (

9、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 辞去,此中人语(y) 云:“不足为(wi )外人道也。” 告辞离开对说,告诉不值得向、对。 (介词) 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评析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 n)下, 沿着、顺着原来的做标记到达太守所在地, 指武陵 (名词作动词)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 (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 诣( y)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 n) 人随其往,寻

10、向所志, 拜访像这样立即,马上派遣原来的所做的标记 拜访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再找到 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评析 写故事的结局。 南阳刘子骥( j )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品德高尚隐士高兴的样子计划,打算实现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愿望) ,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死亡探访,访求 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评析 写故事的尾声。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具 答之() 。

11、(2)便要 还家() 。 (3)寻向所志() 。 答案 (1) “具”通“俱”, 完全,详尽。 (2) “要”通“邀”, 邀请。 (3)“志”通“记”, 做标。 2.古今异义 (1)无论 ( )魏晋。 (2)率妻子 邑人( ) 。 (3)来此绝境 ( ) 。 第 4 页 (4)林尽水源 ( ) 。 (5)芳草鲜美 ( ) 。 (6)阡陌交通 ( ) 。 (7)不足 为外人道也( ) 。 (8)遂与外人间隔 ( ) 。 (9)屋舍俨然 ( ) 。 (10)缘 溪行() 。 (11)后遂无问津者() 。 (12)不足为外人 道也( ) 。 (13)说如此 ( ) 。 (14)仿佛 若有光( ) 。

12、 (15)豁然开朗 ( ) 。 (16)便扶 向路() 。 (17)寻向所志() 。 (1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9)悉 如外人() 。 (20)咸 来问讯() 。 (21)既 出() 。 (22)寻 病终() 。 (23)寻向 所志( ) 。 (24)未果 () 。 答案 (1)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 示条件关系的连词(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4)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 用的水。(5)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古义:

13、交错相通;今义:运输 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8)古义:隔绝;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9)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10)古义: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11)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12)古义:特指 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13)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14)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5)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 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16)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17)古 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18)古义:邀请

14、;今义:延伸,延长。(19)古义:全, 都;今义:熟悉。 (20)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21)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 词,既然。(22)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23)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24)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3.一词多义 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第 5 页 寻 ()向所志 寻 ()病终 答案 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舍:舍( sh) ,名词,“房屋”;舍( sh ) ,动词,离开。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答案 舍( sh ) ,动词,离开;舍(sh),名词,“房屋”。 中:里面;中间;年间 中 ()无杂树 晋太元中 () 。

15、其中 ()往来种作 答案 中间;年间;里面。 志:动词,“做记号”;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处处志 ()之 寻向所志 () 。 答案 动词,“做记号”;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代词,“这种景况”;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代词,“这件事”;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路之 ()远近 闻之 () ,欣然规往 处处志之 () 。 渔人甚异之() 。 答案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代词,“这件事”;助词, 补足音节,无意义;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遂:于是;最终。 遂 ()迷,不复得路 遂 ()

16、与外人间隔 答案 最终;于是。 向:原来;对着。 寻向 ()所志 眈眈相向 () 。 答案 原来;对着。 得:得到,引申为找到;得到,引申为看见。 便得 ()一山 得 ()其船 答案 得到,引申为看见;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听见;听说。 第 6 页 鸡犬相闻 () 。 闻 ()有此人 答案 听见;听说。 穷: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贫穷;深。 欲穷 ()其林 穷 ()冬烈风 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答案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深;贫穷。 属:类似;连续;类;通“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 属 (zh ) ()引凄异 属 ()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 类

17、;类似;连续;通“嘱”,嘱咐。 4.重要实词 (1)缘 ()溪行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 ()其林 (4)咸 ()来问讯 (5)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 ) (6)遂与外人间隔 ( ) (7)无论 ( )魏晋 (8)此中人语()云 (9)不足 ()为外人道也 (10)及 ()郡下 (11)诣 ()太守 (12)后遂无问津()者 (13)芳草鲜美 ( )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5)阡陌 ( )交通 (16)黄发垂髫 ( ) (17)叹惋 ( ) 答案 (1)沿着、顺着。 ( 2)对惊异、诧异。(3)尽,穷尽,此指走完。( 4)全、 都。 ( 5)妻子儿女;与人

18、世隔绝的地方。( 6)隔绝。( 7)不要说, (更)不必说。( 8) 对说,告诉。( 9)值得。 ( 10)到达。 ( 11)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2)津, 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13)鲜艳美丽。 ( 14)类。( 15)阡陌,田间小路, 第 7 页 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16)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 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17)感叹惊讶。 5.重要虚词 为:读wi,动词,作为;读wi,介词,对,向。 武陵人捕鱼为 ()业 不足为 ()外人道也答案 读 wi,动词,作为;读wi,介词,对,向。 其:代词,代桃花源;这;代词

19、,代自己。 欲穷其 ()林 其 () 。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 答案 这;代词,代桃花源;代词,代自己。 乃 竟然;于是,就。 渔人,乃 ()大惊 乃 ()知有汉 答案 于是,就;竟然。 6.词类活用 (1)林尽 ()水源 (2)渔人甚异()之 (3)复前 ()行 (4)欲穷 ()其林 (5)不复出焉() (6)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7)未果 () 答案 (1)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 到诧异。 (3)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6)志:做标记,名词

20、作动词。 ( 7)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 7.特殊句式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 () (4)问所从来。 () (5)林尽水源。 () 答案 (1)判断句。(2)省略句,省略主语“小口”。 (3)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 4) 省略句,省略“问”的宾语“之”。(5)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8.重点语句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第 8 页 译文: (3)忽逢桃花林,夹( ji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1、译文: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 (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文: (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俨( yn)然。 译文: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 n)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 o),并怡然自乐。 译文: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11)便要( 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1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 译文: (14)不复出焉,遂( su)与外人间(

22、 ji n)隔。 译文: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6)此人一一为( wi )具言所闻,皆叹惋( wn)。 译文: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译文: (18)此中人语 (y ) 云:“不足为( wi )外人道也。” 译文: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20)及郡( j n)下,诣( y)太守, 说如此。 译文: (21)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22)南阳刘子骥( j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 (23) 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第 9 页 译文: 答案 (1

23、)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2)有一天 ,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 了路的远近。(3)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 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4)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 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6)山 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船,从洞口进去。(7)刚开始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坦开阔, 房屋整齐。( 8) 有肥沃的土地, 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 鸡鸣

24、狗叫的声音。 (9)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完全像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10) (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 人)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11) (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 鸡做饭(来款待他) 。 ( 12)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13) (村人)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4)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15)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6)这个人对(村人)一

25、一详细地说了他所听 到的, (村人) 都感叹、 惋惜。 (17)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 (来 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18)村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9)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0)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他进出桃花源的事情。(21)太守 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22)南阳刘 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23)却没有实现,不久就得 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问询了。 【思课后练习解答

26、】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发展学 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 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 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 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 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

27、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设题目的是: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 证思维。 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 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 此题是开放性的, 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 是怎样回答的。 第 10 页

28、 3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 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 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 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 流畅。 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 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 “受事者”之类的 概念。 答案依次是:

29、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 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 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 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 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

30、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不足 为外人道也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 望文生义。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等。 【拓文体文化

31、常识】 记:作为一种文体, 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 或铭记 ) 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 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但它与游记还 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链高考接轨体验】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 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 毅乃并右军、 前军以围莒, 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 “安平之战, 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

32、期年不克,乃令 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 第 11 页 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 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 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车轊 (wi) :车轴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皆以轊折车败 败: 期年不克 克: 各去 城九里而为垒去: 南面而王 耳王: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何陋之

33、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 垄上 D怅恨久之 3翻译下列句子。(3 分 ) 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汝何敢言若此! 译: 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 ( 4 分)坏:损坏攻下;战胜距离;离开称王 2. ( 2 分)B(代词,代人) 3. ( 3 分) ( 2 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 都无标点扣1 分,错别字不计。 ( 1 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 (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 点给分) 4. ( 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

34、善用权术”也 算对) (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 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临淄市的一个小官田单正在城中,他预先让家族人都 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 被燕军俘虏, 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 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 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 包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 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 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 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

35、处修筑营垒,下令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 他们,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人民。”过了三年,城还未 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克七十余城。现在 只剩两座城, 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 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 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 儿子在燕国。 第 12 页 况且齐国多有美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 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先生如 果能拥有齐国, 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

36、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 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拨者处死。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 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 842),河南洛阳人。字梦德,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 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 属苏州),洛阳 ( 今属河南 ) 人,自言系出中山( 今河北定县 )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和进步的思想家。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 赋诗,生活闲适

37、。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 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 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 健康活泼, 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 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 歌特色, 著有刘宾客集(一称 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 忆江南 词牌。 2.作品透视 唐顺宗时, 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权的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 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刘禹锡为人正直,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在文学上,他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他

38、流传 下来的作品, 有不少具有明显的进取精神。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 豪”。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 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 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 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 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 青江水平,

39、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 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 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 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 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 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第 13 页 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

40、道的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全文 81 字,可说是字字写陋, 又字字透着不陋。 开篇 16 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 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 “金经”、 “素琴”, 不单从交往、 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 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 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 之乱耳),也不是功名

41、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 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 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 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文章亮点 1、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 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 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 “兴”兼有

42、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作者意在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是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这就是比兴的手法,有构思新颖,文意通达的好处,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2、拟人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环境的幽雅,流露 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3、类比 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是一种同类比较的方法。所谓“类比”就是“类 推”“比较”的意思。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 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换言之,即是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

43、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属性来推理说明乙事物的属性的论证方 法。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它是利用类比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 式。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 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典故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 味和情趣, 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句出处: 论语子 罕 :“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突出了作 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对偶

44、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并列在一起,以表现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 它是骈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又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 【品译注与评析】 第 14 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 在于著名的有灵性这判断动词 (名词作动词)(指示代词)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著名。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神奇。这虽然是一间简陋 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简陋的屋子只品德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长到 (名词作动词)(方位名词作动词) 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格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苔藓爬上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 草色入帘青。谈

45、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有学问的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偏义复词,偏重“来”) 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在这里与我谈笑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佛经管乐器弦乐器使扰乱 (助词,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动用法) 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阅读用金色颜料涂就的佛经。既没有 无案牍( d)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官府的公文使劳累身体诸葛亮简陋的小屋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动用法) 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 西蜀子

46、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扬雄简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评析 写晋军撤退,郑国得救。这是故事的结局。 【积梳理与巩固】 1.古今异义 (1)可以调素 ()琴。 答案 (1)古义:不加装饰的;今义:朴素。 2.一词多义 (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何陋之 ()有?(陋室铭) 无丝竹之 ()乱耳。( 陋室铭) 答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往来:表示交往的人;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往来 ( )无白丁。(

47、陋室铭) 其中往来 ()种作。 ( 桃花源记 ) 答案 表示交往的人。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重要实词 第 15 页 (1)有仙则灵 () 。 (2)苔痕上 ()阶绿。 (3)可以调 ()素琴 ( ) ,阅金经。 (4)无丝竹 ( )之乱 ()耳,无案牍 ( )之劳 ()形。 (5)斯 ()是 ( )陋室。 答案 (1)有灵性。(2)动词,长到。 (3)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4)琴、瑟、箫、笛等 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使动用法,使扰 乱;官府的公文;使动用法,使劳累。(5)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 4.重要虚词 (1)之 何陋之 ()有?(陋室铭) 无丝竹之 ()乱耳。( 陋室铭) 答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词类活用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2)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3)乱: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4)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6.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重点语句翻译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