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476014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特征码 jJbmxLNtaOudxNXUcDNd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代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 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 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 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 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 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

2、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 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 第 2 页 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 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 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 。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 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 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 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 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我

3、校 19951997 年期间,部分班级就德育的实效性方面进 行过实验性尝试,首次编印沙河中学学生手册 ,形成了学生 德育目标量化考核方案。在此基础上,1997 年秋季,全校性开 展德育目标量化考核试验,学生德育目标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 量化,特别是 1998 年 2 月针对探索德育实效性修订了沙河中 学学生手册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组织 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经 验的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等, 组成德育科研小组。1998 年 5 月 19 日确立学校德育实效性 研究课题,通过全校学生和部分兄弟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调 查,分

4、年级探讨德育实效性研究,着重从起始年级开始,选初 2000 级 1 班(好班)和高 2000 级班(差班)对比,2000 级 1 班(好班)和高 2000 级 3 班(差班)对比,在四个班级分别 第 3 页 着重进行“道德品质培养” 、 “行为习惯训练” 、 “政治思想教育” 和“心理素质辅导” 。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验,充分考虑学生 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考虑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 求的层次结构,恰当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点滴开始, 重实际效果,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但由于人员 变动(有的主研人员退休、调动)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常开展 研究。现经天城教研室同意,继续开展德

5、育实效性研究的 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 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 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 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 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 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 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 第 4 页 的问题,使学生

6、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 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 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 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 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 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 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 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 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

7、性、 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 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 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 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 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 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 5 页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 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

8、育,使他们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增强师生双向沟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德 育的原则,德育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 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初、高中学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 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 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针 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 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 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 措施,促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高中阶段是学 生由幼稚状态

9、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 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证明:当 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 第 6 页 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 相反。 (四)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方式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 键。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 内容和方式;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 的、死板式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 反

10、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 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实并不到位, 人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智育,还没有包括道德发展 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使得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是 “等待加工的产品” 。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其实成 人的成熟与经验,只能具有辅导与指导性,但绝不能代替儿童 来做决定,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的权利。因此, 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 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 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

11、发他们向上的精神, 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 第 7 页 育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实效。 (五)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 本保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 研究探索,揭示其规律,寻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师具有科 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积极参与科研, 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心理诊断与辅导也是 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 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

12、导。 三、研究内容 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 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 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 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 8 页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所以, 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 的出发点。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 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 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 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 生

13、的主体意识淡化。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 的人去实现。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 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 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我们感到:学生的德育 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来 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 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

14、校德育途径 第 9 页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 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 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 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要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 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 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 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 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 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 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 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 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 、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德育贵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 运动式的,也不能只满足于搞几项大型的活动,更不应该只是 形式上、内容上的新花样。德育工作要讲求实效,而德育工作 的实效来自于操作的优化。从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操作方案,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 10 页 四、研究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